彭十一
摘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湖南中小企業作為湖南經濟在中部崛起的動力和解決湖南經濟在中部崛起制約因素的重要舉措,在中部崛起背景下加快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意義重大,對湖南省中小企業在中部崛起背景下發展的比較優勢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促進湖南中小企業比較優勢發展的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中部崛起;中小企業;比較優勢;湖南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40-02
一、中部崛起背景下加快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意義
(一)湖南中小企業發展是湖南經濟在中部崛起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不僅成為本地區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也日益成為推動中部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如2000年,湖南省工業中小企業占全部工業企業數的99.93%,職工人數占全部工業企業職工人數的86.45%,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5.91%,工業增加值占全部的77.14%,上交稅金占全部的68.59%,資產總額占全部的63.59%。中小企業在湖南省經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占據著本地區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是湖南經濟在中部崛起的主要載體。
(二)湖南中小企業發展是解決制約湖南經濟在中部崛起因素的現實選擇
1.三農問題。湖南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65%,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遲緩;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高,2003年,湖南省農業商品化率僅為62%,而江西在1998年就達到了65.7%,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只有0.7∶1.0,低于全國0.8∶1.0的水平;同時農民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仍需進一步加強。這些三農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湖南經濟的發展。
2.工業化問題。一般來說,工業化是中部崛起的核心,工業化應是湖南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對湖南工業化來說,目前,基本上還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湖南中小企業在工業化中的困境主要體現在:(1)產業集群尚未形成,企業規模不大;(2)產品檔次不高,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和產品比重低;(3)市場地位不高,競爭能力不強。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湖南中小企業的發展。
3.城市化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列茨認為,新世紀的中國面臨三大挑戰,城市化進程居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也說過,城市化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按照全國城市化發展的平均水平來比較,湖南城市化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如2006年全國城市化率達到43.9%,湖南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0位。在中部六省中低于湖北(43.8%)、山西(43.01%),位居第3位。由于城市化水平較低,區域性中心城市規模偏小,其對周邊城鄉的示范帶動效應不明顯,輻射周邊城鄉的帶動能力受到較大制約,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湖南中小企業的發展。
4.市場化問題。2004年《中國各省區市場化程度最新報告》對全國各省市場化程度總體進行了排序,前10位全部都是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六省中安徽名列第14位,而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西分列16、17、18、19和22位,由此不難看出湖南市場化水平在全國居中下水平。中小企業在優化市場結構、提升市場化程度等方面,作用明顯,它的發展,一方面能使市場主體多元化,市場結構優化,市場活力增大,另一方面,它可以協作大企業進行生產活動,可以實現大企業、中小企業之間聯動發展,既豐富了市場主體又增強了市場內部的有機性,使得中部市場化的程度和質量都得到提高。
二、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分析
湖南中小企業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點多面廣,散落在三湘大地,湖南統計信息網顯示:目前湖南五大產業除農業外,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批零貿易餐飲業四大產業中,大型企業不到200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9%以上。2007年,湖南省中小企業產生的經濟增加值為5 018.55億元,比上年增加947.67億元,是2000年的2.5倍。2007年,全省中小企業產生的經濟增加值增速創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達到18.4%,比全省GDP增速快3.9個百分點,比上年加快3.2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2.5%和17.8%,同比加快4.6個和2.5個百分點。同時,據相關資料測算,湖南非農經濟產業從業人員數為1 400多萬人,湖南中小企業就業人員數占95%,吸納了絕大部分勞動力的增量和存量轉移,緩解了就業壓力,可見中小企業在湖南省經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湖南經濟在中部崛起的主要載體。
1.獨特的區位優勢是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湖南是中部省份之一,處于中部腹地,北枕長江,南臨粵港,東接沿海,又是西進門戶,能夠起到“承東接西、聯結南北”的作用,湖南境內有岳陽長江城陵磯通江達海的碼頭,還有河運集裝箱最大的湘江霞凝港碼頭;京廣、湘黔、浙贛、湘桂、枝柳、石長等6條鐵路干線,鐵路網貫穿東西南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突破1 000公里,聯結11個市;國際、國內機場各有2個,湖南位于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的交匯處,水運居中部第一,鐵路居中部第三,公路里程列全國第五,中部第二,機場總數和開通航線在中部排第二,水、陸、空交通優勢明顯突出,逐漸成為東西部經濟合作的重要橋梁與樞紐,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著名的經濟學家蕭灼基就直言不諱的指出,湖南地處中國腹地,是兩大經濟地域的連接帶,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周邊的重要中樞功能,這種優勢是全方位的優勢,與東部比,湖南許多潛力尚未發掘,具有后發優勢,相對西部地區,湖南交通運輸便利,整體環境較好。
2.資源優勢是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在資源上,湖南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產之鄉”等美譽,同時擁有著豐富且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湖南山青水秀,森林覆蓋率達53.67% ,居中部第一,是我國重要的林區和木材基地;水利、旅游和生態資源也具有特色;在世界已知160多種礦產中,已發現141種,儲量全國前5位的有41種,多種有色金屬和非金屬儲量居全國之首。
3.人文優勢是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中部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也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和素質較高的地區。特別是湖南具有很強的人文優勢,在高等教育產業領域,湖南普通高校數、在校大學生人數和研究生人數均列中部第二位,一直以來,“先憂后樂”的人文情懷讓湖南人在前行的過程中,添了幾分沉重,但“湖湘文化”所具有的博采眾長、兼容并包的特點,在湖南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功不可沒,湖南人才、科技教育資源方面的優勢,為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的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三、中部崛起背景下促進湖南中小企業比較優勢發展的政策性建議
1.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一是營造公平的法律和政策環境。政府部門應認真清理各種有關中小企業發展的行政法規和政策規定,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性文件,要取消地方保護主義措施,創造有利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減輕中小企業的收費負擔。禁止一切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收費,禁止各種攤派行為;對非行政事業性的收費,要加強引導,加強監督,進行監控;三是及時妥善處理好工農矛盾。政府在外理工農矛盾時要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繩,依法調解,及時化解糾紛,決不能以加重企業的經濟負擔為代價來緩解一時的糾紛,而給企業的工農矛盾留下更大的后患。
2.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府部門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應把中小企業發展作為加速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工作來抓。同時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加強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職能,加強對各地市中小企業的規劃、指導、監督、協調、服務,研究各地市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統一頒布有關信息資料,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大政策性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建設力度,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3.發展地區優勢,培養特色產業。特色就是優勢,專長就是市場競爭力。特色經濟和產業差異性是中小企業的生命力所在,發展特色經濟是實現地區資源優勢向市場競爭優勢、經濟發展優勢轉化的重要途徑。隨著市場分工日益細化,特色經濟的優勢也將日趨明顯,其結果就是形成自身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帶。在湖南中小企業的發展中,要避免各中小企業“各自為戰,自成一系”、片面追求“小而全”,產業結構嚴重趨同的現象,而應充分利用其以特色創品牌、構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湖南中小企業的發展要結合地域資源特色和歷史人文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以“拳頭”產品的培育為突破口,用特色來謀求發展,突出重點產業。
4.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實現企業集群發展。結合我省中小企業的實際,按以下幾種模式來選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一是以特色產業為依托,形成各平行、互補企業共同發展的特色產業群。二是大力發展與大工業配套協作型企業集群,以大工業為龍頭,帶動配套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依托名牌產品集群,使中小企業能有精力和能力的、在某一產品上下大功夫,做到“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優”。
5.重視人才培養,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第一,各級政府要制定招賢納才的人才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智力保障。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人才,建立各種層次的智囊團,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與國內外經濟界、企業界、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廣泛的聯系,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第二,針對目前有些地市工業企業高級技術工人,熟練工人嚴重短缺的現狀,要以地方政府牽頭,充分利用國家有關對外出務工人員崗前培訓的政策,從城鄉閑置人員中針對性地選擇一批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家庭經濟困難的青壯年,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充實中小企業,以緩解企業人才短缺的壓力。第三,中小企業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要鼓勵企業大力吸納和引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彭佳,等.基于突變級數法的中小企業成長性評價模型研究[J].企業經濟與管理,2005,(1).
[2]張永康.創立湘西“三帶”理論,發展湘西特色經濟[J].湘西財經,2004,(4).
[3]林漢川,周暉.試論我國中小企業的行業結構與行業定位[J].改革,2003,(4).
[4]陳乃醒.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12).
[5]劉茂松.論中部崛起戰略[J].湖南社會科學,2006,(1).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