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容
摘要: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目前農村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觀念、手段、方法都還沿襲60、70年代的“講授法”“灌輸法”,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書本內容和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繹,為學生營造的是單一性、封閉性的課堂教學環境,形成了學生被動接受型的學習方式。根據本人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與探索,現在本文中提出一些個人想法。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方法
一、情景教學法
由于目前農村教師的教學方法完全忽視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只是機械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傳授的知識,把學生變成了應考的機器。因此,我們必須更新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方法。實踐表明,情景教學法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法。該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與課文情景相對較近的環境中,感受作者對內容的描述,讓學生比較完整地了解情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想象。
如我們教《草原》這篇課文時,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上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第一段歌詞:“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接著用抒發感情的格調描述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上美麗的景象:“那兒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氣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馬壯,繁花似錦,百鳥歌唱……,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老舍爺爺一起去風景如畫的內蒙古大草原游覽一番。”這樣的情景導入,就能使學生向往內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從而促使他們對學習這篇文章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城市來說有很大差距,很多家庭連黑白電視機都沒有,因此學生知識相對比較貧乏,對一些語文課文內容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例如在教《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時,學生怎么也想象不出北京的夜色,因為很多農村孩子連鎮上都沒去過。通過收集北京夜色的相關視頻資料,我一邊放視頻給學生看,一邊講解課文,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老師講課也會比較輕松。
三、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由于農村孩子與外界交流比較少,同陌生人交流和在公共場合交流時,口語表達能力比較欠缺,農村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交際環境,讓學生置身于輕松、和諧、融洽的交際氛圍中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其口語交際的能力。
教口語交際課《夸家鄉》時,我首先放些我選好的贊美家鄉的歌曲和朗誦錄音給學生聽。聽完之后,我要求學生作為導游來介紹自己家鄉,向同學介紹自己家鄉情況。同學們非常踴躍,每個同學介紹完后,我要求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和補充,或者采用一問一答方式進行對話。雖然學生表達還有些幼稚,但我們老師應不斷鼓勵他們,樹立學生自我表達和敢于交際的信心。這樣的交際課既培養了學生說話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日后語言的生成奠定了基礎。
四、向小學生傳授安全與救護方法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
由于農村小孩比較缺乏安全知識,經常出現安全問題。因此我們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穿插些安全方面的知識,以提高孩子們的安全意識。
例如我在教《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時候,有意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供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當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家中水缸里并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誰的方法最好?”同學會提出各種想法,接著我又問道:“如果小朋友掉進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而是魚塘或者水池什么的,一同玩耍的小朋友該怎么做呢?誰的方法最好?”最后我和我的學生由此總結到:如果我們不能自救時采取向其他人呼救的辦法是很有必要的;在沒有大人陪伴情況下,同學們一定不要私自到池塘、河里游泳。
再如,我在教學生“滅”字時,我會讓學生掌握了讀音后,又讓學生觀察插圖(一叢熊熊燃燒的火焰被一塊木板蓋住),然后我就會啟發學生:“圖上熊熊燃燒的火焰被木板蓋住,火焰會怎么樣?”學生齊答:“火焰會熄滅!”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觀察“滅”的字型,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它,同時我就農村易發生火災的情況告訴學生:農村房子是木磚混合結構,且電線大多已經老化,亂拉電線,易發生短路而導致火災,如遇這種情況應先切斷總開關,才能滅火,且不可先用水去澆滅,這樣易發生危險。同時教育孩子在家或在野外玩耍時,不要亂丟帶有明火的東西,否則也易發生火災等。這樣就將火災的防范、滅火方法、報警等知識順理成章地傳授給了學生。
久而久之,通過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不斷向學生灌輸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識和理論,以及遇到此類情況應采取的防范措施,就可大大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