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東玲
摘要: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公德教育應盡早抓起,長抓不懈。大學生的公德教育不是小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應該從大學生進校園那天起,就培養他們的公德意識和公德觀念,讓大學生把“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愛護公物、團結友善、遵紀守法”作為自己最高的行為準則,養成良好的公德,成為即掌握了科學知識和技能,又有良好公德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公德;缺失;養成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251-02
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的迅速發展,大學生人數的增多,許多問題接踵而來,大學生公德失范現象就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一般來說,進入民辦高校讀書的學生,在公德意識、公德行為方面和公辦學校的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而“在社會道德的層次中,社會公德雖然處于最低層次,但卻是道德形成的基礎,是道德發展的基石”[1],可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公德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公德缺失現象的主要表現
1.欠缺文明禮貌。有些學生見到老師不打招呼,甚至在背后議論和謾罵老師,把老師當成應該為他們服務的保姆。有些學校因電梯數量少,規定電梯只給老師用,特意在電梯口處貼上提示語,但是,還有很多學生擠占電梯,見到老師不禮讓;有些學生穿拖鞋上課,在課堂上吃東西或者聽耳機,在課桌上寫污言穢語;有的學生談戀愛在校園里摟摟抱抱,有傷大雅,這些不文明行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2.不遵守公共秩序。民辦學校一般都有幾千學生,吃飯時間飯堂里人很多,很多學生打飯不排隊,盤子不放到回收處;上課時手機不調到震動狀態或者接聽電話;在圖書館里大聲喧嘩,霸占位置;在宿舍里上網或看電影,影響其他學生休息。
3.不關心他人,參加集體活動不積極。很多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如果碰到義務大掃除等活動時則牢騷滿腹,極不情愿。也不關心和幫助同學,缺乏與人友好相處的積極性和助人為樂的意識。
4.破壞公共資源。有些民辦學校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交了高昂的學費,學校的一切都可以享用,所以,出現了宿舍樓道燈日夜長明,教室的門窗亂刻亂畫等現象。更有甚者,畢業生在畢業離校時把宿舍的東西亂砸一通,甚至把公共物品丟到樓下。
二、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公德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民辦高校大學生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大學生自身修養、網絡等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民辦大學生的公德意識。
1.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拔覀兊氖袌鼋洕窃诜膳涮紫鄬?精神文明相對落后的形勢下以超常速度發展起來的,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道德滑坡的速度?!盵2]市場經濟條件下,重經濟、講效益的觀念至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大行其道,這也嚴重影響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使得大學生放棄了高雅文明的生活追求,價值取向朝世俗化、功利化方向發展,人文精神失落,公德意識淡化。
2.家庭不重視對子女進行公德教育。民辦學校的大學生一般家庭條件優越,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家人溺愛和遷就,往往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缺乏關心他人,主動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有些學生自由散漫,無視社會公德和校紀校規,缺乏社會責任感。
3.學校教育中存在輕視公德教育、公德教育空乏的傾向。從中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基礎教育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升學率成為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高等教育則面臨著學生就業的壓力,就業率成為衡量學校優劣的標準,學校不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些老師仍然采用說教方式講空乏的理論,高、大、空的公德教育知識引不起學生的興趣。
4.生源質量不盡人意。民辦學校相對公辦學校來說是高收費學校,優秀學生通過優異的成績到公辦學校讀書,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只好進民辦學校,當然,并不排除也有品學兼優的學生到民辦學校就讀,可這樣的學生很少。在民辦學校讀書的學生往往自信心不足,對自己期望不高,得過且過,學習不努力,喜歡玩樂,更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5.大學生有不重視社會公德的思想觀念。許多學生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作為人生信條,自私,冷漠,我行我素,認為公德觀念過時了,不愿受社會規范和公德觀念的束縛,也不遵守學校的各種文明公約。
6.網絡的影響。如今,高科技迅猛發展,大學生基本上都有電腦,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文化的影響。網絡上人員成分復雜,公德素質高低不一,網絡的虛擬環境削弱了傳統的倫理道德,缺乏自制力的大學生很容易隨波逐流,忽視社會公德。
以上六個方面影響了大學生的公德心,使得大學生的公德意識麻木,往往表現出不符合天之驕子形象的言行舉止,令人惋惜,可見,加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勢在必行,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分析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公德意識養成的對策。
三、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公德意識養成的對策
“養成教育是通過把教育寓于各項工作和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在大量的經常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相應的教育,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3]。就是通過對大學生的公德養成教育、自我養成教育、校園文化教育、公德建設的約束、樹立典型的教育等方式進行,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公德意識和公德行為。
1.加強對大學生的公德養成教育。民辦高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不僅注重對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實際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成為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應該加強對學生公德思想的教育,改變過去注重道德規范、原則灌輸的做法,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習慣、道德行為的培養,注重公德教育的實效性,使學生真正能學有所用,成為公德的踐行者。
2.加強大學生公德的自我養成教育。就是通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反省,使自己的公德意識、公德觀念和公德行為得以養成。這需要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經常進行自我反省,改正不良的個人習慣,把公德意識體現在實踐活動中,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3.加強校園文化的養成教育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盵4]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自身公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通過學生會、團委及各個學生社團加強校園公德的宣傳,使學生耳濡目染,把形成良好的公德當成自己的責任,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好習慣。
4.實行公德建設的制度約束機制。首先,應在各種公共場所制訂相應的文明條約。比如制訂《校園文明公約》、《宿舍管理規定》、《教室管理規則》、《食堂文明公約》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教育和指導。其次,建立各種公德行為的執行監督機制。定期開展對宿舍、教室、食堂等場所的檢查活動,發現有亂丟垃圾、酗酒、打架等無視校紀校規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處罰。
5.樹立公德建設的典型。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讓學校里各系各班的黨員成為公德踐行的典型,成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定期開展公德模范生的選舉活動,對那些公德意識強,言行舉止符合公德模范生標準的學生應通過廣播站、宣傳欄、校園網大力宣傳,發揮典型的引導、激勵和教育作用,以一帶十、以十帶百、以百帶千,從而帶動全校的學生都爭當崇尚公德的標兵。
總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公德教育問題非常重要,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是一項持久的工程,應從大學生進校園的那天就開始抓起,并長抓不懈,使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識和公德觀念,成為即掌握了科學知識和技能,又有良好公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縱瑞林,何勤勇.略論大學生公德意識淡薄的原因及對策[J].武警工程學院學報,2003,(5).
[2]顧穎.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烏魯齊承認教育學院學報,2007,(3).
[3]郭曉君,等.思想教育的方法和藝術[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87-88.
[4]章詩同.荀子簡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