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應在理解數字化校園概念的基礎上,從對數字化校園的認識、資金投入、人員結構等方面分析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重新審視數字化校園建設內涵的基礎上,考慮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應引起重視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校園網;教育信息化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加以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數字化校園”的意義在于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學習、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與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充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數字化校園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990年由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發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園計劃”中。我國的“211工程”、“985工程”這兩大工程的順利實施帶動了高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高校公共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全國高等教育數字化信息平臺已具雛形。各省市陸續開展的“高校數字化校園示范工程”評估則進一步推動了高等院校數字化校園的發展。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一種類型,是高等院校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雖然高職院校由于受到普通高等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你追我趕良好發展態勢的感召及其自身招生規模擴大、學校辦學層次提升、辦學實力增強的迫切需要,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建設資金的投入、教師信息化培訓及應用能力等方面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性質決定了高職院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主要在實訓基地建設上,在認識上限制了數字化校園的發展。普通高等院校在擔負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更擔負著科研的重要職能。而科研離不開信息和資料的查詢、收集,要做到這一點,最快捷的方式便是數字化校園所提供的服務。普通高校學生人數多、類型多,管理相對復雜,離開校園網基本上寸步難行。所以,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高等院校必須建設數字化校園。高職院校生存的關鍵問題是招生與就業,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更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來自于學院內的實訓場所,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校外實訓基地。其中校內實訓場所更是要提倡真實,而不是簡單地仿真,所以,在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考慮和建設的重點。而是否有校園網及校園網運行如何并不是評價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學校即使投入大筆資金進行校園網建設,短期內也難見到直接效益。高職院校的性質決定了其自身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重視程度不足。
其次,資金的短缺限制了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的發展。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普通高等院校不僅科研項目和經費較多,而且國家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兩大工程的順利實施也為普通高等院校的發展注入了充足的資金,從經濟上保證了高等院校數字化校園的發展。高職院校大部分由中職升格而成,國家投入本來就相當有限,并且科研項目也少,即使有科研項目,科研經費也有限。高院院校的經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收取學生的學費,而且高職院校學生的學費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高職院校在資金上遠遠不能與普通高等學校相比,尤其是在國家投入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單靠學校自己籌集資金完成實訓基地的建設已經讓高職院校感到力不從心了,也就更不可能有充足的資金發展和建設數字化校園了。
再次,高職院校的師資結構導致高職院校對數字化校園的依賴程度較低,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維護的技術力量薄弱,網絡應用與服務推進艱難。普通高校師資通常具有高學歷、高職稱、高文化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普通高校的教師不僅需要學校提供信息技術作為其發展和提高的條件,同時自身也具備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高職院校的師資強調“能工巧匠”,強調“經驗”,強調“能做事”,信息技術對于教師而言仿佛可有可無,更無從談及高層次的網上應用。另外,高職院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術人員,缺乏專門的研究梯隊及開發隊伍,雖然投入了有限的資金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也只能進行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基本上網功能,而無法就本院需求和具體情況進行更高層次應用軟件的開發,加之受資金的限制,也無力購置相應的軟件,導致高職院校的校園網無法得到真正的應用。
教育是一種服務,學生則是主要的服務對象,由學校各項工作所構成的服務鏈,就是要向學生提供全方位、不同層次的優質教育服務。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設施,應如學校的建筑、實驗實訓設施一樣提供給學生,在這一點上普通高等學校與高職院校應無差別。高職院校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其競爭對象是整個社會各個層次和類型的畢業生,其技能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學習與發展也是必需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則是其中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著力克服需要與條件不足之間的矛盾,推動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發展。
一是要把握數字化校園的實質,這是建設與利用好數字化校園的基礎。高校需要建設和發展數字化校園,這是每個學校的共識。但問題出在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片面地認為只要投入資金購置相應的硬件、根據需要開發和實施應用軟件,數字化校園建設就可以大功告成。實質上,數字化校園不是簡單地硬件和應用軟件的堆砌,而是校園的“ERP系統”。硬件和軟件的建設只是數字化校園的基礎構件,為數字化校園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數字化校園對學校的管理思想、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必然會引起管理組織結構的重組與優化,也必然會涉及校領導職能的變化及各個部門的利益,同時對學院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數字化校園就僅僅是個大的局域網而已,并不能真正發揮數字化校園的作用。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組織機構,這是數字化校園建設得以實施的重要保障。實際工作中,負責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主管單位是信息中心或網絡中心,在行政級別上是與一般的院、系、職能部門并列的二級單位,部分高職院校甚至將其作為職能部門下設的科級單位。信息中心負有統一規劃全校信息化建設的責任,但卻缺乏統一規劃與實施的權限,導致網絡中心無法理直氣壯地了解基層單位的需求,制定好的計劃也不能順利實施。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管理,各院、系重復建設嚴重,人為地形成了許多“信息孤島”。良好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組織機構是先成立與“數字化校園建設管理委員會”類似的常設辦公室,委員會主席由院長或一位常務副院長兼任,委員會成員由來自各個院系、網絡中心、黨辦、院辦、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中心、圖書館、教務處等各個方面的代表組成。該委員會負責制定數字化校園的發展規劃、信息標準、規章制度等,監督信息化建設的投資,確保信息化建設的戰略方向與學院的發展方向一致。網絡中心負責具體的軟件、硬件建設,委員會負責制度的制定與貫徹。這樣,一把手親自抓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工作,一方面可以從資金上充分保證,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各部門的配合,使數字化校園建設得以順利實施,并使其得到真正的應用,發揮數字化校園在學院建設、管理、教學中的作用。
三是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充分借鑒其他院校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數字化校園建設是所有高校都在進行的一項工程,所不同的是建立的時間、程度、投入資金的多少等等,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具體做法。因此,在學校決定建設數字化校園后,必須做深入細致的調研,充分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當然,在調查之前,可以根據在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擬定一份調查提綱。調查內容中,大到整體方案設計、學校網絡規劃,小到具體設備甚至某一線材的選擇等都要考慮到。調查時,不僅要調查數字化校園建設比較完善和成功的本科院校,也要調查剛起步的高職高專院校。特別要注意的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本框架,絕對不能照抄照搬,尤其是對建設比較完善的本科院校而言,其資金的投入也不是一般的高職院校所能承受的,其方案也僅適用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要考慮自身的資金投入,還要考慮建設數字化校園需要解決的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有選擇地吸取其他院校的建設經驗。
四是要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網絡發展規劃,切實保障數字化校園建設有序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資金投入大,其建設方式仍處在不斷探索與發展的過程中。資金投入的限制會導致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不能一步到位,技術的發展會使數字化校園建設很難有完美的可供借鑒的方案參照。對資金相對緊張的高職院校而言,必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做好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規劃,從骨干網絡和數據中心的建設開始,逐步延伸網絡的覆蓋范圍,分階段實施應用模塊建設,保證實施一部分,成功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沈培華.數字化校園呼喚CIO[J].中國計算機用戶,2003,(7).
[2]周浩.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3]米麗.高師院校數字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7).
[4]顧瑞,張珍義.數字化校園建設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福建電腦,2008,(3).
作者簡介:
施澤全(1970—),男,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教師,研究方向為網絡技術、網絡安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