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昌
【摘 要】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從合作模式、合作內容、合作成效三方面介紹了校企合作的經驗。
【關鍵詞】校企合作 培訓
濰坊教育學院把校企合作作為學生就業工作的主線和生命線,全力做好校企合作項目,建立了互動雙贏的長效機制。并且注重創新校企合作思路,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通過校企合作帶動和促進了學院的發展。
一、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創新
學院根據市場需求,實現了“三個轉變”:第一,從軟合作向硬合作轉變。即從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到投入技術和設備,直至投資共建培訓中心。第二,從單向合作向雙向合作轉變。即從企業參與辦學,錄用畢業生,轉向學校參與市場開發,技術開發和企業職工培訓。第三,從短期合作向長期合作轉變。即從滿足企業暫時性、松散性合作關系轉向穩定性和緊密性合作關系。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合作模式:訂單式培養、合作生產經營管理、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合作共建培訓中心、企業課程嵌入、“跟單”互動等。
二、校企合作內容豐富
1.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1)與世界500強卡特彼勒(山工)合作,共建“山工培訓中心”。目前,第一個實訓車間SWE“思維工廠”已投入使用。培訓中心建成后,一是為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專業學生提供了實訓實踐條件,二是面向地方開展企業職工培訓。
(2)在學院新校區與山東默銳化學有限公司共建培訓基地。企業開展全國范圍內的企業家培訓和企業文化交流活動,讓師生密切接觸企業及先進理念,為學生搭建更大范圍和更多層次的就業平臺,提高學院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校企共建實習就業基地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全力做好學生實習就業基地建設,開辟了“深圳教育集團”、“魏橋創業集團”、“濰坊天德化工集團”、“青島三利集團”、“日照美佳集團”、“廣東南玻集團”、“杭州友嘉集團”等近百家實習就業基地。
3.實施訂單式培養
與卡特彼勒共建工程機械應用與維護專業,為卡特山工“訂單式”培養全國優秀代理商。代理商主要從事工程機械的整機銷售、售后服務、維護大修、技術培訓、配件供應等。培養班采取三年學制,由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計劃采用三段式:第一年學習基礎課,第二年學習專業課,第三年學習山工課程。畢業后直接進入山工在全國的各個代理點。
4.合作生產經營管理
與地方知名企業開展“跟單”互動式合作辦學。與青州市興榮鍛壓機械廠的合作模式——外聘工人加工、學生觀摩加工;與青州市超力機械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企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參與加工;獨立加工階段--學生獨立加工,企業工程師跟單指導。三種不同的合作模式,促使我院大學生數控加工工廠完成了從依賴型—半依賴型—獨立型的轉變。
5.學院開展企業職工培訓
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企業職工培訓。學院為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提供了近千人的學歷和非學歷培訓:如 2008年,為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下料中心的150多名焊工開展了技術培訓等,并解決了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下料中心多項焊接技術難題。
6.企業課程嵌入
把課堂搬到企業,校企共同培訓,培訓成績以學分形式記入學業成績,相關專業可免修。每年7月,相關專業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1年的工學結合,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五學期采用“5+2”形式,即5天頂崗實習,2天集中學習;第六學期全部頂崗實習,技能學習企業兼職教師承擔,理論課學校教師承擔。
7.企業出資培訓
(1)美國卡特彼勒(山工)2008年投資70萬元,對06級機電和數控專業35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免費培訓,并安排就業。隨著合作的逐步深入,美國卡特公司每年利用暑期兩個月時間,對大學三年級相關專業學生進行5門課程360學時左右的職業化培訓。
(2)濰坊泉鑫化工有限公司不僅負責學生的在崗培訓,同時根據企業需要對學生進行異地培訓,企業承擔全部培訓費用,實習結束,根據學生意愿和考核情況,企業與學生辦理正式聘任手續。2008年7月我院實習學生中17人被企業派往青島化工技術學校、4人被派往廈門長天塑化有限公司參加了為期2個月培訓,培訓內容是:生產工藝操作、設備安裝等;之后又有6人次參加了廈門、杭州的自動控制培訓。
三、校企合作成效明顯
1.多形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受益
學生專業素質和非專業素質得到了有效地鍛煉和提高,實現了校企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減輕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等;學生在企業直接就業,企業學生相互熟悉,直接頂崗,減少了二次培訓;學校也解決了實訓場所不足等問題。
2.與美國卡特公司合作開發的卡特彼勒“職業化”課程體系在全國推廣
合作開發的《6σ管理培訓》、《SWE技術》、《裝載機故障診斷》在徐州工程機械廠作為教材使用,《UGNX5.0上機指導》2008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可編程控制技術原理及應用》200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已被多家企業選購并作為企業員工培訓教材。
3.“訂單式”培養模式能強化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共同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
通過這種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企業和學生都可以進行二次選擇,培養的學生素質高效果好。例如,財經系04級王琳同學積極參與天寶公司的生產經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公司領導的培養與栽培,先后擔任山東天寶工貿有限公司駐濟寧分公司部門副經理、山東天寶工貿有限公司H型鋼部門經理,現已成為鞍山浩特散熱器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濰坊)經理,年薪十余萬元,濰坊晚報專門作了專題報告。
4.通過“跟單”互動,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選擇企業產品作為專業實訓的課題,讓學生在實戰狀態下生成技能,實現了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將典型產品生產加工工藝技能點分解到各年級的教學實訓內容中,落實了教學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管理和教學模式的不斷變化,學生的適應能力也在不斷的變化,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交際能力,很多學生畢業后進入國內知名企業。
5.畢業生就業工作創造了“省級就業品牌”
與企業開展的多形式合作有效地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2007年5月學院被表彰為“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并作為授獎代表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2007、2008連續兩年在省人事廳“關于全省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通報”中,畢業生就業率排名位于全省100多所高職院校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