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6月6日《中國教育報》報道,廣東省已有近200所中職學校招收超過4萬名的學生參加“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培養模式的學習,每年為經濟困難家庭中職學生解決學習、生活費用3億元以上。這真是一個振奮人心。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好消息!
其實,中職生“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培養模式并不是新聞。至少前二三年該模式就已經在浙江、山東、福建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和內蒙、新疆、四川等中西部經濟較不發達省區有規模不同或主體不同的探索。但是,今天廣東省卻以其在政府參與下的大范圍、大規模和較長時段、較為廣泛的實驗,為我國中職教育乃至高職等職教領域,闖出了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為提高職教吸引力成功地鍛造了一個好的培養模式,因而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
“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培養模式好就好在它是一個共贏的職教模式,
首先是學生受益。該模式的基礎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本質上是就業教育。但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學生以在校學習為主,而在校學習又以書本學習為主。學生在畢業前很少了解企業的需求,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技能。而通過校企合作基礎上的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環節的操練,學生有更多時間在企業實習。他們就會在實習過程中及早了解企業需求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及早建立就業觀和事業觀,養成和提高職業素質。學生李斐感慨地說:“……頂崗實習,讓我們切身感受和了解了現代企業制度,感受了大都市氣息。這些都是我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學生劉紅燕則充滿信心地說:“6個月的頂崗實習,不僅讓我大開眼界,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要有技術,勘勉肯干。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職業學校同樣很有前途”。(《中國教育報》2007-5-17:3)在“零距離上崗”培養模式下,學生不僅就業有保障,而且還為以后的職業與人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家長開心。中職生很多是城市和農村低收入乃至貧困家庭的孩子。“零學費入學”首先解決了未成年的孩子繼續受教育的問題。一位中職生家長在給學校的感謝信中說:“我乃打工一族,月入不足1000元,由于家庭貧困,孩子初中畢業后,無力繼續供讀,使我痛愧連連。半工半讀使我兒能再進校園,完成學業。”(《光明日報》2007-01-05:《零學費入讀,零距離就業——廣東探索工學結合中職辦學新模式》)“零學費入學”無疑還極大地減輕了這些家庭的負擔。當然,隨著國家免收中職生學費政策的逐步落實,“零學費入學”也不稀罕了,可是,“零距離上崗”對這些家庭來說卻更具吸引力,因為這解決了他們更根本、更長遠的問題。
再次是學校尋找到了發展的契機。學生“零學費入學”,對學校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二力結合,逼迫學校結交一批企業伙伴,校企合作走向深層,并且也使學校解放思想,更新辦學模式。用山東定陶縣職教中心校長李海濤的話說,就是“圍繞市場轉、圍繞企業轉、圍繞學生轉”。二力結合。還逼著學校大膽和大力實施教學改革,使得在模塊教學、學分制、彈性學制、教考分離等方面的探索不斷深化。(《中國教育報》2007-5-17:3)學校不僅學費沒少收一分(通過學生頂崗實習的報酬收回),而且形成了“招生一培養一就業”的良性循環,極大地增強了辦學活力和實力。
第四是企業滿意。企業沒有額外多花一分錢,卻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技術人才,并且還有了長期的、穩定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
第五是政府舒心。首先是政府不出一分錢,卻辦成了令各方受益的事。其次是施政模式得到了改善,更多是從協調、服務方面著力。踐行了科學發展觀。
總之,“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培養模式使社會各方受益,起到了助推整個地區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的作用,是樁大好事。
在好事辦好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政府的作用。政府除了協調、服務。還應該在政策方面做深入工作,并加強監管,尤其要注意依法保護學生的權益。筆者希望廣東省這一規模化的共贏的職教模式能在全國推廣。而能否結合本地情況將這一模式推廣,首要一環當然就是當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的認識、決心和措施。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