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斌
摘要:高等教育與游戲有著密切的聯系,類比于游戲過程,高等教育中存在諸多游戲性因素,近年來,教育中的游戲性因素對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正確認識并借鑒游戲設計中的平衡策略來處理教育中的游戲性因素,可以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游戲性因素;平衡
一、高等教育與游戲的淵源關系
游戲與教育是兩個古老而永恒的主題,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游戲即教育,教育總是以游戲的各種形式存在;隨著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的出現,游戲與教育漸行漸遠,在中國,實用理性主義把游戲看作“奇技淫巧”,把玩游戲視為不務正業,于是教育排斥了游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游戲和教育的形式及過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子游戲已成為當今游戲的主流形式,而學校教育業已發展并分化為幼兒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階段形式。站在時代的高度,人們已學會了用更理性的思考來研究教育與游戲的關系。
游戲具有教育功能,這一點,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學家已形成共識。游戲在幼兒教育階段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卓有成效。高等教育與游戲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①游戲設計和開發需要計算機科學、哲學、藝術、美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支持,高等教育研究的內容和成果也成為游戲的重要題材;②游戲反過來也可成為高等教育的研究內容,比如,概率論直接起源于一個關于賭博的游戲,圖論也是一門起源于游戲的學科;③游戲對于高等教育的另一作用是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比如《大航海》《三國志》等游戲教會了玩家大量的歷史知識。新時期下游戲更是培養了人的實踐操作能力、協作和交流能力以及遵守規則的誠信道德品質。
二、高等教育中的游戲性因素
高等教育服務的對象是人,育人過程與游戲的娛人過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類比于游戲過程,嚴肅、認真的高等教育過程中也不乏一些具體的、感性的、甚至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的游戲性因素。
1.游戲動機與高等教育需求
在我國,伴隨著60年來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高等教育的社會需求經歷著從培養“政治人”“經濟人”到培養“和諧人”的轉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又承擔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社會職責。高等教育發展的另一個強大動力來源于個人需求,個人需求日益上升促進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個人需求有現實主義和功利的一面,人們接受高等教育是為升職,也可能是為了未來的職業生涯做準備,甚至是延緩就業壓力的需要。個人需求也有非功利性的一面,人們接受高等教育不單是為了獲取文憑,同時也是發展個人興趣愛好,滿足自我發展與完善的需求。
2.游戲技術因素與教育技術
游戲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尤其是電子游戲,更是深深地烙刻著技術的印跡。高等教育要持續發展也離不開教育技術的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也見證了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歷程。在教育發展的各個時期,先進的媒體和技術手段總是不斷地融入高等教育過程中,成為其發展的璀璨亮點和強勁的推動力。近代高等教育教學的基本手段是粉筆、黑板、掛圖等傳統教育工具;電子技術時代,幻燈、投影、廣播電視等視聽媒體技術成為現代高等教育教學手段的新銳;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重要工具。
3.游戲競爭與高等教育的競爭
游戲中競爭無處不在,競爭不僅出現在游戲者與游戲之間,而且也出現在游戲者與游戲者之間(尤其在網絡游戲環境下)。高等教育也存在競爭,一方面,競爭存在于高等教育內部各院校之間。近期香港高校在內地招收高分考生引起的爭議,就是全國高校在生源、校園建設和師資等方面競爭的一個縮影。不但如此,高等教育競爭日益發展為高校內涵和綜合實力的競爭,社會調查機構每年發布的各種版本的大學排行版足以說明高等教育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競爭還存在于國際上國與國的高等教育部門之間。近年來,大量外國知名大學和教育機構加大力度兜售其高等教育產品,他們通過合作辦學或者自費留學的方法爭奪國家大量優秀人力資源和民間高等教育經費。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自費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了20萬人(中國教育在線留學頻道http://liuxue.eol.cn)。
4.游戲合作與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
游戲中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游戲的存在和發展,同時也滿足了玩家進行社會交流的心理需求。交流和合作存在于游戲之內也可以存在于游戲之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也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合作:①高等教育內部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如近期推行的跨校選修、跨校學分制以及全國高校精品課程共享資源網建設。②高等教育部門和其他產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如蘇州獨墅湖高教區、北京中關村等。③高等教育部門國際之間交流與合作,通過開展合作辦學,開辟派出渠道,建立國內外穩定持久的學術與人才交流渠道。
三、游戲性因素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作用
1.教育需求多樣性對高等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多樣性需求的存在,促使高等教育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我國已形成全日制教育、自學考試、成人教育、網絡教育等多種高等教育形式。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個人高等教育需求引發人們對更高學歷的追逐,順應形勢,全國范圍內許多高校開始合并或升格,這客觀上推動著高等教育產業升級換代。高等學歷教育日趨完善,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層次分明。與此同時,為充分滿足廣大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校推行擴招政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據報道,2008年秋季,中國普通高校的毛入學率已達23%,在校研究生達到120萬人,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中國高校信息網http://www.gxedu.org.cn/artic- le/1/29/2298.html)
2.教育技術對高等教育的作用
教育技術的應用給高等教育改革帶來了無窮的魅力。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育資源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育技術在應用的同時也革新了教與學的方式和過程,在優勢媒體與技術的支持下,高等教育真正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到實處,使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教育技術的應用還促使各種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得以實施和驗證,推動了網絡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和大眾化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3.競爭與合作的社交關系對高等教育的作用
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合作與競爭是永恒的主題,也是當今高等教育各部門間的基本社交關系。競爭帶來發展與合作。競爭促進學校與學校、學校與社會之間各種資源要素、功能的優化重組,提高學校的辦學活力。交流和合作則有助于學校之間博采眾長,擴大辦學視野,提高競爭力。高等教育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國內高校吸收國外先進科技知識和高校管理方式,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促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平臺的構建。
四、應用游戲平衡策略處理高等教育中的游戲性因素
教育中各游戲性因素構筑起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所必需的內外環境,如同維持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對人體機能的意義,保持教育中各游戲性因素的平衡是保證高等教育的良性持續發展的關鍵。游戲設計中,保持各游戲性因素相對平衡的有效策略有:多樣性策略、結合平衡策略、相對優勢策略、交替平衡策略等,這對如何處理高等教育中的游戲性因素有著積極的啟示。
1.運用多樣性策略協調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沖突
游戲平衡的最佳策略是保持游戲性因素的多樣性,這樣在游戲自然發展過程中,各因素間相互結合和調整,從而達到動態平衡。聯系到高等教育實際,滿足個人發展需求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體現,歷史證實,簡單推崇或排斥某種價值觀都是有失偏頗的。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要依賴于全面發展有創造性的個體,因而高等教育在選擇價值導向時要注意促進個人發展與促進社會發展相結合,以學生的個性為本,尊重并關注受教育者的多樣性教育需求。實踐中保持辦學形式的多樣性,形成層次豐富、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結構科學、布局合理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同理,個人自身的發展只有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個人價值才能實現。因而高等教育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通識教育”和“英才教育”,協調好大學理念與功利主義的矛盾關系,培養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人,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運用交替平衡策略處理高等教育部門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游戲中合作、競爭是解決沖突、協調矛盾的基本選擇,是一種動態的社會關系。玩家總是根據自身實力和游戲情形交替選擇合作還是競爭。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千校一面,辦學模式單一,人才培養模式趨同,這樣不但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削弱了高等教育整體自我發展的動力。實力的差異是產生合作和競爭的基礎,在市場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之間有競爭,也有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競爭與合作交替出現應當是當今高等教育各部門間的基本社交關系。因此高等教育各部門要正確認識合作和競爭的關系,并采用交替平衡策略,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作出競爭或合作的戰略抉擇,并在競爭中尋找合作的基礎和誠意,以便進行更高層次的合作。在合作中保持競爭的意識和警覺,堅持自己的理念和目標,發展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以利于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3.運用相對優勢策略選擇和使用教育技術
游戲中相對優勢策略是指劣勢的一方充分利用自身特點來獲取局部優勢,從而來抗衡優勢角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先進媒體和教育技術手段不斷涌現出來。客觀上分析,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有其優點、局限性和使用范圍,每一項教育技術都有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如何看待、選擇和使用技術與媒體已成為教育技術應用的瓶頸問題。運用相對優勢策略就是要審時度勢,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時機,選擇適當的教育技術,從而充分發揮其獨特功效。運用相對優勢策略就是在應用技術上注重實效,不擺花架子,防止技術至上主義。運用相對優勢策略要注意其“相對”性,強調多種技術與媒體間的組合和互補,我們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育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挖掘所有技術手段的使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之間的協同互補。
參考文獻:
[1] 劉青秀,賈云鵬.高等教育體制的創新與普通高校間關系的轉型[J].社會科學, 2006(3).
[2] 吳蔚青.堅持“特色興校”發展理念實現地方大學差異化生存[N].湖北工業大學校報,2008-12-15(2).
[3] 李克.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0).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