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平
摘要:本文從培養方案的優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等方面對實現專科師范生應用能力的高效培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專科;師范生;應用能力;培養
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的核心內容,因此,工學結合等教育教學模式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中日益得到重視,也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為師范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
專科師范生教育,其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向小學、幼兒園,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還是強調“應用性”,要符合師范生將來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特點,但在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實現的途徑上,師范教育既有一般高職高專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優化師范生的應用能力培養體系和模式,值得教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探索。
一、以學教結合為重心,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實用性人才,是高職高專院校面臨的共同任務。“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培養任務得以完成的必要途徑,借鑒這一模式,師范高專強調學生培養的學教結合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業與職業順暢連接的有效途徑,而以應用能力為重心構建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規格必要的基礎性工作。作為以面向初等教育為主的師范專科學校,對以“應用性”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培養方案構建應有自己的特點。處理好以下兩個關系,對學生的“學教”結合及應用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1.處理好專才與通才的關系
從我國基礎教育及學前教育的發展實際出發,應當認識到目前對小學教師既有專業化的要求,也有寬口徑的要求,因此必須在培養方案中落實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有經驗表明,通過教學方案模塊式的設計,落實專業加方向、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相結合的模塊式培養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因為它能使學生學有專長,有發展后勁,同時主動符合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實際,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得到擴大,更受用人單位歡迎。
2.處理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關系,全面提高應用性人才的素質
應用性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職業技能,對學生的技能培養和訓練必須加以重視,但不能將技能的高低作為應用性人才的唯一標準,應用性人才應當是既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同時又具有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對師范生來說,更是如此。師范生將來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做的是育人的工作,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教育理論等方面的培養有著特殊的要求。可以說,師范生的培養與高職生的培養相比較,在技能訓練上是同等重要的,但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其教學業務的全面提升是建立在扎實的人文素養和知識基礎之上的,在培養過程中,只有將基礎理論與實踐、文化與技能和諧統一于培養要求中,才能保證師范生在“應用”上的質量。因此,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必須科學地將文化通識課程(含師德課程)、學科專業理論課程、教育專業理論課程與學科專業實踐課程、教育專業實踐課程以及專業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等各課程群科學地加以組合,使之相互呼應、相互支撐、相互促進。這對避免教師培養“工匠化”、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二、整合師資力量,為應用性課程的開發提供師資保證
在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模式中,應用性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在師范教育中,除一般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理論性課程外,還必須特別重視緊扣基礎教育的發展實際,大力開發應用性、技能性課程。當前,隨著基礎教育課改的深入開展,學校就必須首先主動圍繞課改的需要,精心設計和整合教學法、教學技能訓練、教學藝術、小學教材導讀等各種專業教育類課程。當然,這本身就是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課程設計。但要將課程計劃實施到位,更關鍵的還在于有一支能夠使學生的學業與職業順暢連接的師資隊伍。一方面是校內應形成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是要因校制宜,通過“校校”聯合(相當于高職的校企聯合)整合教育資源,做到優質師資共享。
經調查,這方面的成功做法是:一方面可以有計劃地派本校教師下到用人單位進行一段時期(如一學期至一學年)的掛職頂崗鍛煉,全程參加小學教學教研活動,進行調查研究,參與教學教研,成為既能勝任本校教學、又能熟悉小學或幼兒園教學工作的“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根據課程需要,從基礎教育第一線邀請有專業特長的教師或教研員來講授教材導讀、教學藝術等課程,傳達基礎教育發展的新動態。實踐證明,這些教師的授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教結合緊密,內容貼近職業實際,應用性強,對學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很受學生的歡迎。
三、優化實踐教學模式,使學教結合的培養模式貫穿于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之中
要勝任教師工作,不可缺少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的支撐;同時還要有過硬的“教師基本功”和課程教學的實用技能。因此,實踐教學在教師的培養中,地位十分重要。《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教師〔2007〕號)中指出,師范生要強化教育教學實踐,要到中小學進行不少于一學期的教育實習。這說明了師范生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在實踐教學的設計中必須結合教師職業特點,遵循職業教育規律,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除了要重視畢業前的實習工作外,還必須將實踐活動科學合理地穿插于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經過試驗證明,學生在進校初始階段,讓他們到實習基地聽課和參與學生活動,對他們增強專業與職業的認同感、提高學習興趣和明確學習目標會起到極好的作用。在學習過程讓他們到實習單位進行一些間斷性的教學實踐活動,有利于他們帶著學習中的問題在實踐中尋求答案,同時也有利于回校后將在實踐中得到的收獲在理論上再認識、再升華。有這樣一個案例,對我們應該有啟發作用:有一個關于兒童教育的教研課題組,是由高校教師、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共同承擔的,同時吸納一大批學生參與其中,并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實踐任務,諸如參與家訪、了解家庭背景對兒童的成長的影響、指導他們對孩子的成長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對兒童成長規律進行校內校外多角度跟蹤調查,同時參與課題組的有關討論和研究,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覺得收獲非常大。這是因為在這些實踐活動當中,學生的職業意識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強化,職業認同感油然而生,同時能夠很好地使自己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又能將在實踐中得到的大量的感性認識和第一手材料與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相互印證,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業與職業高度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和現身說法的效果也是單純的課堂教育和校本教育難以達到的。學生參與課題組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普遍反映收獲極大。這個案例也充分證明,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職業能力訓練,尤其是對學生進行“學”與“教”的全程性、交互性培養,有利于學生在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循環往復中得到理論與實踐同步提高、共同促進的有效舉措。
實踐證明,以應用性為核心,以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全方位和全程的有機結合為途徑,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支撐,是高師學校必須堅持的培養方向,這是師范教育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也是以生為本、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必要途徑,是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探索和實踐的。
(作者單位: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