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平
一、民族精神的內涵與本質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情感、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的綜合體現,是整個民族認同并不懈追求的文化精髓、道德境界和價值目標的集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是促進一個民族進步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支撐力,是維系一個國家繁榮安定的精神紐帶,具有對內動員民族力量、對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維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是貫穿于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等的結晶。它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思維為原則,以集體主義為導向,調節和處理民族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與矛盾,培養人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意識與奉獻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境界與人文關懷??梢?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代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本質。
二、高校實施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徑
民族精神教育從本質上來講是民族精神的秩序優化與人格化,即是一種通過教育的途徑和手段促進民族精神內在秩序的優化,并使之具體化為民族成員的個體人格,從而推動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實現其精神動力價值與功能的實踐活動。這一本質表明了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是具體可行的實踐活動,而并非單純的空洞說教。青年大學生作為即將投入社會工作的特殊群體,接受全方位、多角度的民族精神教育無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這一教育過程中,高等學校更應責無旁貸,主動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培養具有強烈民族精神的青年一代。筆者認為,高等學校實施民族精神教育有以下幾種可行的途徑:
1.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師生員工共有的價值觀念及其外在形式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的總和。高等學校當前的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和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兩部分。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升華為與愛國主義和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同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相伴而生的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特征的改革創新精神。高等學校應積極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載體效應,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以精神的力量端正學生的理想追求、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真正起到弘揚和培育青年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作用。具體來講,高校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愛國歌曲歌詠比賽等活動,并充分發揮校報、校園廣播等校內宣傳媒體的作用,進行廣泛宣傳教育,促使學生了解本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璀璨的文化,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利用國際、國內重大時事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此外,高校應著手發揮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學生社團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高品位、高質量的科技文化活動,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于教育活動中,倡導和鼓勵大學生求科學真知、樹文明新風、強綜合素質,為大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其全面發展。在建設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高等學校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1)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高校是追求真理自由的“圣地”,大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的主體,更是組織、策劃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所以我們應堅決摒棄把學生當作校園文化建設的局外人、旁觀者或校園活動對象的傳統看法,正確認識學生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從而營造符合學生興趣并兼有民族精神教育的校園文化活動氛圍。
(2)“硬件”和“軟件”建設的關系。高校既要注重校園環境建設,努力美化、凈化和綠化環境,又要著力于對師生良好氣質和儀容儀表等方面的倡導,著力于構建校園美麗的人文風景線和充滿活力的精神面貌。
(3)隱性和顯性建設的關系。許多高校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蘊,比如高校的辦學理念、校訓和校風等都能體現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高校既要關注具有陶冶功能的外在文化內涵,也要加強校風、班風、教風、學風等素質建設,激發學生的愛國愛校熱情,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
2.充分發揮高校課程優勢,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高校課程具體可以分為人文課程、“兩課”課程和專業課程三大類。這些課程都會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的相關知識,充分利用這些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具有自身的優勢。這些優勢表現為以下三點:
(1)人文課程不僅要在形式上豐富多樣,適合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且在內容來源方面也應當彰顯其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優勢。高校人文課程內容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知識;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三是中國杰出的歷史人物事跡;四是國外的進步思想。目前許多高校通過開設大量人文方面的選修課程,舉辦人文素質講座,并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加強實踐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都能在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有些高校開設書法課,向學生介紹書法知識,有效凸顯出華夏民族的審美世界,在舞文弄墨中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粹。還有的高校大膽嘗試設置楹聯課程,深入挖掘楹聯中富含的民族精神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文化傳統產生興趣,從而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要注重“兩課”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優勢。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大學生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須加強“兩課”建設、改進“兩課”教學,把民族精神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歷史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個人修養,增強其民族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也能起到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作用。
(3)要結合學科專業知識,發揮專業課程的優勢。從高校專業課程設置上看,無論是文史類專業還是理工類專業都包含有對中外文化知識的介紹類課程。一方面高校任課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利用中外文化的差異,挖掘不同課程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將民族精神教育滲透到學科專業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要學會辯證地看待中外文化的差異,以國外進步文化為動力,以本民族文化現存的不足來鞭策自己不斷進取,進而為國家和民族發展作貢獻。
3.有效利用高校自身的特色資源,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許多高校除了具有自身的辦學特色外,還常常帶有潛在的諸多特色資源,包括高校辦學以來自身所具有的歷史資源和高校所處的社區文化資源等。因此高??梢詮淖陨韺嶋H出發,深入挖掘這些潛在的特色資源并加以整合,力圖將民族精神教育融入校本特色教育教學之中。在這方面,江西省一些高校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很有意義的參考思路。他們有效地利用作為革命根據地所具有的豐富的“紅色”資源,將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同民族精神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高校所處的社區文化資源也可以成為其開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一個重要資源。如地處山東等地的高??梢赃M一步挖掘齊魯文化的特有資源,以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可以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對當今學習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