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娜娜
摘 要:概述了泉州市森林、野生動物和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情況,結合泉州市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和近年來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方面的經驗,針對自然保護區目前存在的資金投入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管理體制不順、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等突出問題,提出自然保護區發展對策,旨在推動自然保護區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泉州市
中圖分類號:X3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0-0024-02
1 引 言
自然保護區是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區域、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法定保護和管理的區域。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證生物遺傳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景觀資源能夠可持續利用,為科學研究、科普宣傳、生態旅游等提供基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隨著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的興起和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具有典型意義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和地質遺跡,已成為一個國家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
2 泉州市自然保護區情況
2.1 基本情況
泉州市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84年,至今共建省級以上森林、野生動物和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4個,面積24753.88hm2,分別為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045.88hm2)、永春牛姆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50hm2)、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986hm2)和德化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3472hm2),自然保護區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24%。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功能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有效地保護了該市的野生生物物種,保護了極為重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態和濕地生態系統。68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21種珍貴樹木的主要棲息地、分布地都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自然保護區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以及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及促進泉州市生態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2 保護管理措施
2.2.1 合理區劃 科學管理
各自然保護區認真制定《總體規劃》,嚴格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對于不同的區劃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對核心區的生物多樣性實施絕對保護;在緩沖區禁止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允許實驗區適度開展生態旅游,合理利用生態資源,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使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通過嚴格保護使自然資源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高度統一,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相協調。
2.2.2 依法治區 促進保護管理規范化
泉州市各級政府根據《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分別制定了《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通告》(泉政[2004]8號)、《福建戴云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德政[2002]444號)、《安溪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云中山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的通知》等規章制度,規范了保護區的保護、管理、科研和社區發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使保護區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同時,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林業主管部門制定了各項工作制度,包括上下班、學習、護林防火等責任制度,促進各項工作的制度化。
2.2.3 合理利用資源 促進經濟發展
針對保護區周邊群眾對保護區資源的依賴,該市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采取各種措施,減少社區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依賴。戴云山自然保護區大力推廣沼氣,建立沼氣綜合利用體系,減少資源消耗,形成良性循環,減輕了當地群眾對森林資源的依賴,改善了環境,提高了社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同時,戴云山自然保護區還建立了黃花遠志繁殖和栽培示范片50畝,鼓勵群眾種植中草藥,并免費向群眾提供苗木,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保護了野生黃花遠志野外資源。
2.2.4 發展生態旅游 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自然保護區大都地處偏僻林區,地上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地下有寶貴的礦產資源,為進一步保護好地上和地下資源,促進社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永春縣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封禁了牛姆林保護區及周邊危及生態安全的100多個煤礦,并開發建設生態旅游區,積極引導居民轉變觀念,拓展其他產業發展,逐步向服務業、種、養殖業轉變,從而帶動社區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社區經濟的發展。云中山自然保護區完成了撰寫《安溪云中山生態旅游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全面介紹保護區的旅游資源,開展生態旅游。
3 自然保護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建設管理資金缺口大
保護區大多地處偏遠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日常管護費用無固定來源,國家資金投入也十分有限, 資金缺口大,導致一些保護項目無法正常開展,大多數保護區的管理僅維持在簡單的看護水平,有的保護區甚至連最基本的保護界樁、界碑及標志性的大門也沒有建設,個別哨所、瞭望塔、防火林帶長期失修,巡護交通工具缺少、監測工具不足,失去了防火功能。更嚴重地制約了科研、宣傳力度,自然保護區職責難以履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難以統一,造成了目前自然保護區建而不管、管而無力的尷尬局面。
3.2 保護管理隊伍素質不高
隨著生態保護越來越被社會廣泛關注,保護管理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對管理隊伍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機構、設施及技術力量越來越顯得薄弱,再加上保護區一般地處偏僻林區,高素質的人才引不進來、留不住,導致很多的科研項目無法開展,管理手段、管理技術比較單一。保護、管理技術與手段方面也比較落后,在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自然資源動態監測等方面都缺乏現代技術和手段。
3.3 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矛盾突出
一方面自然保護區大多分布在偏遠貧窮地區,有不少自然保護區建立后,當地政府按《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把社區居民的具有保護價值的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劃入保護區后,限制了社區居民對保護區資源的依賴。長期以來,一些群眾包括林農、漁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自然保護區建立后,居民的生產生活來源被 “切斷”,國家又不能及時給予合理的補償,保護區居民誤認為是自然保護區所為,導致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矛盾加劇。另一方面,保護區的建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政府的知名度和形象,但在地方經濟建設中,因保護區的嚴格管理,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的需要,忽視保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會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的認識誤區,當地政府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存在為難和消極抵觸情緒。
3.4 管理體制不順
一些保護區涉及多個行政區域和管理部門, 不同地區和部門在濕地開發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現象,矛盾非常突出。如對于保護區的水域、土地和違法破壞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等現象,保護區管理機構和主管部門難以協調監管,形成條塊分離、多頭管理的格局,管理目標的沖突和利益上的矛盾導致政策規劃多樣、多變,建設管理混亂。
4 自然保護區保護發展對策
4.1 加大資金投入
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深入調查,進一步制訂和完善保護政策,把自然保護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大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應加大投入,確保管理有效,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并努力使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保護區能夠建成示范樣板,與國際接軌。同時,積極爭取國際援助,吸引國內捐助,鼓勵社會投資,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泉州市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4.2 提高管理水平
根據國家林業局要求,每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必須要有一個管理法規、一本科考報告、一本規劃、一套影像資料、一套制度、一套班子(簡稱六個一工程),省級自然保護區也要逐步達到上述要求。同時各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要積極認真地組織技術培訓,充分利用信息技術、3S技術等現代技術,改善野外巡護、觀測、科研、信息輸送等,實現信息化管理。
4.3 搞好社區共管
在處理自然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上,要不斷探索, 社區共管,成立社區共管委員會,找出最佳的結合點,努力實現“雙贏”。
4.4 理順管理體制
針對目前一些保護區涉及多個行政區域和管理部門,存在多頭管理的現狀和弊端,建議理順管理體制,嚴格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各個相關管理部門都是由多種環境要素和資源組成的有機綜合體。林業部門作為森林、野生動物和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主管部門,更應真正承擔起政府對這些保護性區域的統一監管職責。統一協調好各相關職能部門,充分發揮各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能作用,努力把保護區建設好、管理好、保護好。
參考文獻:
[1] 泉州市林業局.泉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R].2002.
[2] 泉州市林業局.泉州市珍稀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報告[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