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商務模擬》(International Business Simulation)是一門運用企業真實素材在課堂上構建商務交際情境,模擬真實商務活動與工作流程的商務英語實訓課。實施真實性評價體系是該課程教學特色的重要體現。通過論述該課程運用真實性評價的三個典型方案,即成長記錄袋、表現性任務、評價量表,闡明了真實性評價策略在商務英語實訓課程中的有效實施及其重要作用。
關鍵詞:真實性評價;國際商務模擬;方案;作用
真實性評價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評價模式,是在結合了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及總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優化產生的一種評價方式。它要求真實地提供有關知識和技能使用的直接證明,而不是傳統測試中的間接數據(王篤勤,2007)。在教學過程中,真實性評價體現在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生活環境中來評價其表現(Weber,2003),即要求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任務來展示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據真實性評價的基本概念,通常采用的評價工具有:成長記錄袋、表現性任務、等級評價量表、學習日志、座談等(王篤勤,2007)。《國際商務模擬》(International Business Simulation)是一門運用企業真實素材在課堂上構建商務交際情境,模擬真實商務活動與工作流程的商務英語實訓課。實施真實性評價是該課程教學特色的重要體現。本文通過該課程運用真實性評價體系的三個典型方案,對該課程的多元化評價方案做簡要探討。
成長記錄袋
成長記錄袋(Portfolio)是指用以顯示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成長記錄袋作為量化評估與質性評估的結合,通過對記錄袋的真實的制作過程和最終結果的分析綜合地對學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學生成長記錄袋的主要成分是學生作品(趙德成,2007),在商務模擬活動中,這些作品主要體現在實踐流程中的工作記錄、報告、圖表、案例等一系列與真實崗位技能相關的佐證材料。
根據入選材料的不同,成長記錄袋通常分為三種類型:成果型(Best-works Portfolio)、精選型(Selection Portfolio)、過程型(Process Portfolio)。成果型的記錄袋收集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完成課業和任務的最佳作品。精選型記錄袋不僅提交標識學生最高水平的成果例證,還包括他們感到最困難的典型案例。過程型記錄袋收集的是能夠反映學生在一定領域中從起始階段到課程結束時所取得進步的一系列成果證明。這在作品選擇的數量上和質量上范圍更廣,更能顯示學生對某一領域的新想法和新理解的發展過程。因此,成功的、不成功的作品均被選入。由于《國際商務模擬》課程強調學生在實訓課堂上的動手能力,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工作流程,因此,在成長記錄袋的選擇上趨向以過程型記錄袋為主。
根據過程型成長記錄袋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收集精煉的終極作品(Weber,2003),而是根據課程要求,收集反映學習進程中雛形的和正在完善的作品。因此,筆者參照坎貝爾和迪金森(L.Campbell& D.Dickinson)在《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中對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指導,對《國際商務模擬》課程中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制作提出了以下要求:(1)展示每個課程模塊中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習成果;(2)反思每個模塊學習中的自身變化和成長;(3)顯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或風險;(4)顯示學習過程中成功和不成功的經驗或方法;(5)展示團隊合作的互動過程。由于授課班級的規模較大,通常采取小組形式建立成長記錄袋。
該課程的成長記錄袋的形式多以文件夾方式出現,在每個商務模塊的學習中,教師會針對記錄袋中應收集的作品給出宏觀的路徑圖(route map),以便學生有條理地規劃和收集作品。例如,在學習“組建公司”這一單元時,教師會事先要求學生將logo設計的構思草案、修改過程以及最后定稿的所有作品都收入記錄袋。通過記錄袋內展現思考和創作過程的全部素材,了解學生對這一商務知識的理解,從而在評價中給予學生客觀而正確的指導。再如,在“商務談判”這一環節中,教師會要求學生將合同擬定過程中成功的和有缺陷的合同均收入記錄袋,以便在評價時針對具體問題給予修改意見。
《國際商務模擬》在評估過程中使用成長記錄袋起到了以下幾個作用:
為評價提供了書面的真實依據。成長記錄袋作為真實性考核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作品收集和課業完成既反映了量化評價中測試和量表的要求,又體現了質性評價中各種表現性任務的記錄。因此,在《國際商務模擬》的評價過程中,記錄袋中的所有素材均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真實材料,也為學生改善每個商務模塊的學習提供了直接證據。
反映了學習與發展的過程。韋伯指出,成長記錄袋作為一種真實性評價策略,其內容涵蓋了豐富多樣的學生作品,也包括對學生完成作品過程的描述和記錄,同時還包含了學生自身、教師、同伴等對作品或課業的評價。因此,記錄袋中不同階段和不同質量的作品與評價直接體現了學習進程中的曲折和進步,形成了一種動態完形(dynamic gestalts)。而《國際商務模擬》課程正是通過每個商務模塊中具有一定靈活性和變化性的學生作品和課業,展現出了一種動態意義上的教學成果。
建立了學習自信心與創造力。成長記錄袋除了反映所學知識和技能之外,還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價值觀(Race、Brown、Smiths,2002)。在完成各商務模塊的作品收集中,學生往往會在某一領域體現突出的個體或團隊優勢,通過決策、反省、修改等一系列自主行為,客觀反映其進步和成就,增強自信心,并以此展現學習過程中自我評價和人際合作的能力。而在《國際商務模擬》的實訓課堂中,創造力本身已作為完成實訓任務時的一個要求。成長記錄袋的使用加強了學生創造力的展現,拓展了知識面,深化了實訓課堂中動手能力的內涵。
表現性任務
任務是真實性評價范式下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也是真實性評價最重要的體現(王篤勤,2007)。真實性任務的完成也是《國際商務模擬》課堂教學的核心。因此,在進行任務設計時,筆者遵循了威利斯提出的“任務環”(Task cycle)原理,根據“任務——計劃——匯報”三個階段的教學理念(魏永紅,2004),設計出了任務導入、任務規劃、成果展示、任務評價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任務要求。
任務導入部分是《國際商務模擬》課程中對任務設計的初始階段,即通過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獲取任務,并對任務進行自我分派。在此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將任務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有層次、有梯度地讓學生獲取。而在任務規劃階段,(即上述的“計劃”階段)則要求學生根據任務本身的不同要求,商討出對該項任務完成的過程和實施方案,例如調研、采訪、問卷、研討、網上查閱等。成果展示階段(即上述的“匯報”階段)則要求學生通過提交任務,如論文、報告、演講、演示、角色扮演、實物、商務文書、模擬產品等一系列真實性任務的完成來達到學習目的。任務評價部分則根據不同的任務要求實施多元化評價,其中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由于該類實訓課程的任務都屬于表現性行為,因此,其評價標準也多采用等級描述的形式,即尺度參照性(Criterion-referenced),而不是常模參照性(Norm-referenced),即不通過單一的分值來獲取評價結果,而是通過對任務完成過程的描述、評分或表格量化等形式來評價成果(羅少茜,2003)。下面以該課程中“招聘與績效管理”模塊為例,對其表現性任務的評價作簡要描述。
在任務導入階段,教師通常會根據“招聘與績效管理”的任務目標,先行給予學生公司的招聘案例,并要求學生參照案例制定出公司的模擬招聘計劃,并設計出招聘流程。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商討出招聘職位的條件,并擬寫英文招聘廣告。隨后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索出符合職位需求的求職簡歷若干,并選出1~2個候選者在各小組實施招聘面試流程。最后,要求學生提交招聘結果。由此可見,教師在給予學生表現性任務的同時,考慮到了任務的梯度性。即由最初簡單任務的導入,如閱讀案例和制定公司的招聘計劃,逐層深入,直到最后綜合的招聘流程演示。而所有表現性任務的完成都為評價提供了真實依據。在任務規劃過程中,學生通常會采用研討的形式商討出招聘計劃,并以上網查閱的形式獲取求職簡歷。在成果展示階段,學生通過提交招聘計劃表、招聘廣告、求職簡歷等商務文書以及面試流程的演示等來展示各階段的行為表現。由于評價一種課堂任務完成多采用的是內容標準(王篤勤,2007),因此,筆者采取了等級描述的形式來評價任務完成的整體情況,其中包括組織(Organizing),設計(Designing),合作(Cooperating),演示(Performing) 等幾個方面的描述(如表1所示)。
通過上述幾個步驟的實踐,表現性任務在《國際商務模擬》課程評估中起到了以下幾個作用:
為評價提供了動態的真實內容和依據。表現性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完成反映真實生活情境的任務來展現所學的知識技能。其評估的重點在于完成任務的過程,而非傳統測試中單一的技能和結果。因此,在表現方式上多以動態的、漸進的形式為主。評價者可通過直接的測試方式獲取任務完成情況,如學生的現場演示、演講、角色扮演等,并可直接觀察到任務完成中各環節的實施過程,為評價提供動態的真實依據,以便更全面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
展現了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教學互動。表現性任務作為教學評估的一部分,除了展現學生獲得技能進步的過程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任務操作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自主性與合作性。其主體性通常表現在活動過程中不再依賴教師的存在,而是通過個體和團隊高度集中的思考,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完成任務。合作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個體與團隊之間的緊密協商與互助。個體職責與團隊職責的明確是小組合作的良性結果,而學生對于評價標準和評分規則的充分理解與準備則是師生之間教學互動的結果。
具有較強的診斷意義。表現性任務的特點決定了在任務展示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直接觀察,并將其觀察結果體現在任務評價所使用的表格上,因此,教師很容易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并及時提出改進建議,具有明顯的診斷性。學生在任務展示過程中,也充分展示了表現性任務的特點,突出了其漸進過程中的環節演示,使評估者針對每個環
節的評估要求和評價標準進行公開、公正的評價。
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作為真實性評估的一種評價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以幫助和促進學生對任務完成的反思(王篤勤,2007)。因此,量表的使用往往是與其他評價方式相輔相成的。評價量表是記錄學生達到了某一具體標準以及學生在給定時間和范圍內達到的標準(羅少茜,2003)。它顯示了從恰當到不恰當的一種持續性現象,以便評估者做出判斷和修正。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量表更體現了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優劣變化。評價量表通常分為三種:數字(Numerical Rating Scale),圖表(Graphic Rating Scale),描述 (Descriptive Rating Scale)。在《國際商務模擬》課程中,筆者根據教學模塊中對任務的不同要求,也相應采用了不同形式的量表來進行教學評價。其中,在學生自評項目中,多采用數字量表(如表2所示)。
在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中多采用圖表或描述性量表(如表3和表4所示)。
評價量表的使用在教學評估中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為判斷學習效果提供了量化依據。評價量表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檢測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強勢和劣勢部分,可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改善和促進后續學習。在團隊活動中也明確了需要調整和改善的環節,并在一定范圍內量化了改進目標。
為其他的評價方式提供了輔助手段。如上所述,評價量表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王篤勤,2007),與其他評價方案共同使用,以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在《國際商務模擬》課程中,各種量表的使用成為評價學生任務目標完成情況的參照依據。并在某些環節上也以量化的標準簡化了測評模式,方便了學生的操作。
為教師提供了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要信息。在該課程的學生自評和互評中,評價量表直接反映了學生在實現學習目標過程中積極和消極的感受。教師可通過第一手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適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同時,量表評價也提供了任務完成效果的直接和間接數據,為教師提供了在課程教學改革和研究中的重要資源。
以上是筆者在《國際商務模擬》教學中運用真實性評價對學習目標進行評估的三個典型案例。在實踐操作中,除了積極作用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弊端。比如,在使用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時,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次,由于記錄袋中的作品大多是體現個體風格,因此,在評價中很難設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另外,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記錄袋中佐證材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難以確定。在運用表現性任務進行教學評價時,任務本身是否具有真實性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真實性測試的真實主要體現在材料的真實性、任務的真實性以及結果評價的真實性(王篤勤,2007)。如果任務材料和設計缺乏真實性,將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在使用評價量表時,較大的主觀性使其信度較低,學生在剛開始操作時,會對不同的量表感到不適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國際商務模擬》教學評估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過。筆者認為,如何科學地運用真實性評價體系,合理設計評價標準,突出測評重點,并利用多種評價方案幫助學生提高任務完成的質量,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Weber.E.Student Assessment That Works: A Practical Approach[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王篤勤.真實性評價——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晏曉蓉,劉章桔,李小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估研究[J].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2007.
[5]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史咫陽(1971—),女,上海市人,畢業于武漢大學英文系,后就讀于英國利茲大學商學院,獲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學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長期從事商務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