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宋銀萍
摘要:闡述了西安外事學院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以社會需求定職業崗位,以職業崗位定職業能力,以職業能力定課程,以工作過程定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路,以及“根據職業教育的最新理念不斷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職業教育的最新要求改善教學基本條件,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改革培養途徑與方法”的專業建設重點。
關鍵詞:高職;旅游管理;教學改革;專業建設
西安外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開設于2000年9月。2002年8月,該專業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高職教改試點專業。2004年10月該專業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高職教改優秀試點專業。2008年10月,該專業再次被省教育廳授予“重點專業”稱號。新一輪的教改,旨在構建一個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高職教育理念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新模式。
明確教學改革思路
200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以此為指導,西安外事學院確立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思路:以社會需求定職業崗位,以職業崗位定職業能力,以職業能力定課程,以工作過程定教學方法,即根據具體職業崗位(群)的需求,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通過明確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來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通過工學結合或模擬工作過程來培養具有高職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
重點推進專業改革與建設
(一)根據職業教育的最新理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2004年,職業教育開始重視技能訓練。為此,學院圍繞教學實踐環節,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在強調課內實踐教學的同時,獨立開設了實訓課,實踐教學學時數達到了總學時的40%以上。2006年,“雙證制”成為高職教育關注的熱點。于是,學院瞄準職業資格對技能的要求,規范了實訓的內容和方法,使實訓更具針對性。2008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指導,突出了工學結合模式的應用。
根據具體行業(領域)或職業崗位(群)的需求明確專業培養定位聘請各大酒店及旅行社的管理人員、旅游管理部門的專家,成立旅游管理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在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就業崗位(群)以及崗位(群)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從而明確專業培養定位,使專業建設真正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與行業的發展。服務質量主要依賴于服務人員的基本素養,包括文化修養、道德修養、職業修養等。這些軟條件,不是經過短期培訓就能具備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和積累——這正是學校培養的重點所在。因此,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首先要把他們培養成有教養的文化人,其次才是具有某種技能的職業人。文化人的素養根基是文、史、哲、英語、計算機等課程;職業人的特點體現在崗位技能上,需要針對性強的訓練。我院將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立足陜西等西部地區,面向全國旅游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能在旅行社從事前臺接待、導游服務、計劃調度、市場開發等工作或在酒店從事前臺、客房、餐飲、康樂等服務與管理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以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按照“以職業能力定課程”的原則,在設置有關平臺課程的同時,根據職業資格證書確定核心課程及選修課程模塊,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體現“以就業為導向”。首先,根據專業定位,確定公共素質教育平臺課及與旅游管理專業大類、專業類相對應的專業基礎平臺課,如管理學、商務禮儀等。然后,在調查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根據辦學條件,確定與導游、酒店管理師等職業資格考試相應的課程。確保本專業的核心職業技能為職業技能鑒定的技能,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為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課程。核心課程及其前導課程、訓練核心職業能力及其基礎能力的相關課程、訓練項目構成本專業的課程體系。
(二)根據職業教育的最新要求改善教學基本條件
高職教育的最新要求體現在2008年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之中。
按照“雙師型”標準建設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從校外聘請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擔任基礎課教學;不斷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技能水平,增加其企業一線工作經歷;從行業、企業聘請技術能手和管理骨干,擔任實踐技能課程教學或對師生進行現場技能培訓。
按照工作學習一體化的要求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加強校內實訓,學校配備了專門的客房、餐廳實訓實驗室、形體訓練室和模擬導游實驗室以及兩個實習酒店。同時,依托陜西旅游業的優勢,與西安金花大酒店、中旅國際旅行社、陜西省旅游管理集團公司等多家旅游企業簽定了協議,建立市內學生短期實習基地。此外,以學校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大連等外埠的實習基地為依托,建立起了遍布大半個中國的就業實習基地網絡,為學生實習和就業創造了條件。
按照“必需、夠用”的原則編制具有高職特色的教材先后編寫并出版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系列教材:旅游政策與法規、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資源學、旅游食品學、旅游商品學、旅游心理學、管理學、政治經濟學等。這些教材以理論“必需、夠用”為原則,同時突出技能訓練。
(三)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改革培養途徑與方法
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通過工學結合或模擬工作過程來改革教學方式,將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落到實處,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充分展現高職人才培養的特色。
開展“校企聯盟、攜手合作”的培養模式2004年,學院與西安賓館組建了實驗班,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專業人才。學院主要負責理論教學,并對企業職工進行短期培訓;企業作為學生實踐的基地和未來就業的場所接納學生實習。2008年,學院與西安金花大酒店及中旅國際旅行社等建立了學生實習合作關系。企業利用周末安排學生現場進行實戰訓練,并派專人到學校給師生進行免費培訓。學校聘請企業管理骨干擔任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企業聘請專業骨干教師擔任管理顧問。
實行“頂崗操作、多向管理”的校外實習模式學校規定,第三學年安排學生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頂崗實習,使學生真正走進企業,熟悉實際工作過程,為就業奠定最堅實的基礎。“頂崗操作”是指學生在實習單位像正式員工一樣承擔一線崗位的工作職責。通過一線頂崗實習,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獲得了全面提高,增強了就業的自信心和競爭力。“多向管理”是指實習期間實習單位的工作管理、學校的指導管理和學生的自我管理相結合。在實習期間,學生扮演著多重角色,除了在校大學生的角色外,對實習單位來說是一名實習生,對顧客來說則是一名員工,必須履行崗位職責和義務,保質保量地完成實習工作。每次頂崗實習結束后,學生均能根據工作業績獲得相應的報酬,這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主動實習的積極性。
實行班級“賓館化管理”的仿真工作模式全體學生統一著裝,每天分別扮演大堂經理、門迎、客房服務人員等角色,按賓館的衛生要求和工作程序,負責本班教室當天的衛生和管理工作,并進行評比,標出等級,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專業素質,為適應企業管理模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利用第二課堂強化學生職業修養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1)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學生社團——旅游協會。學生自己收集圖片,開辦西安旅游景點圖片展,并以“導游”身份自編解說詞,帶領參觀者“神游”風景名勝。(2)每年舉辦一屆導游詞講解大賽。(3)成立旅游專業禮儀隊,進行社會實踐。禮儀隊不但為學校的各種會議服務,而且接受西安各種博覽會、洽談會的邀請,利用節假日進行校外實踐活動。(4)成立學生模擬旅行社,在每年的新生入學期間開展“外事一日游”等導游實踐活動。(5)強化英語聽說能力訓練。根據旅游和賓館服務人員的涉外要求,專門抽調兩名英語教師,每天分早晚兩次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訓練。(6)組織駕駛訓練,增加崗位技能。每年都要組織學生進行駕駛訓練,為學生的就業增添更多的砝碼。
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強化課內實訓凡能在校內實訓室或實驗室完成教學任務的課程就不安排理論講授。在全部專業課結束后,學生外出頂崗實習前,安排一次36學時的綜合實訓。在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推行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盡可能做到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相一致。
在堅持高職辦學理念,明確教改思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善教學條件,改革培養途徑與方法的同時,學校還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和監控體系,逐步實現管理規范化和系統化,切實保障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姜松.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2+1”工學結合教學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07,(8).
[3]王喜雪,陳萬本.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循環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8,(9).
[4]鄭大淵.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定位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
[5]趙興剛,萬苗苗.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1).
[6]何瑛.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計探討——以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作者簡介:
李海峰(1975—),男,江西九江人,碩士,西安外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宋銀萍(1976—),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外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及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