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 永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特別是高職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各有不同,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差別很大。永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生產實踐為主線,實行生產、教學、科研、推廣、培訓一體化的辦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構建;一體化;辦學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特別是高職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各職業院校的發展很不平衡,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差別很大。究其原因,除了所處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外,關鍵在辦學模式不同。永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生產實踐為主線,實行生產、教學、科研、推廣、培訓一體化的辦學模式,獲得了較好地經濟效益、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職業教育的新路子。
生產
職業教育離不開生產和實踐,否則,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我院十分重視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建設了生產型和效益型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不但能生產產品,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為當地出名的高效農業龍頭企業。例如,利用原實習農場的土地資源,經過總體規劃,按照“低投入起步,低成本運作,低風險擴張”的理念,經過幾年的努力,建起了年出欄牲豬2萬頭的集約化良種豬場和占地50畝的花卉苗圃園。近兩年,又建起了駕校和有600張床位的高水平附屬醫院。生產經營紅紅火火,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每年為學校提供直接利潤10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生產實踐和崗位實習提供了條件。
教學
我院在建好實訓基地,搞好生產效益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工作。緊緊抓住生產這條主線,把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使教學緊貼于生產,生產服務于教學。生產車間就是實訓課堂,生產中碰到的問題就是教學授課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教結合,頂崗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做法是:第一年學生完成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第二年開專業課時,將課堂搬入生產現場,按照生產流程,將學生安排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頂崗實踐,定期換崗。學生邊學習,邊生產,邊提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生產的全過程。學生在生產中不但學到了技術,掌握了專業知識,也學會了管理。這種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有三個好處。首先,教師的業務能力與專業水平提高很快。教師要搞好教學活動,必須先到生產一線熟悉生產流程,并解決生產流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和技術難題。這對培養教師是很有益的。其次,對學生的學習與成才幫助很大。學生在生產過程中邊學邊干,常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不僅學生學到了專業知識與技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有,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產教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生產中學知識、學技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聽得懂,學得快,記得牢,用得上,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十分有益。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
到鍛煉和提高。
科研
科研代表著學校的辦學水平。我院十分注重科研工作,支持師生根據生產與教學開展各種應用性研究,并制訂相應的政策予以鼓勵。精神鼓勵:凡有科研成果或發表論文的教師在評職中優先;物質鼓勵:凡有科研成果或發表論文的教師按不同等級予以經費資助;同時,對學校重要科研立項課題給予時間和經費的保障。學校對科研給予的鼓勵措施與政策傾斜,調動了教職員工的科研熱情。他們根據自己的崗位和專長,帶領學生開展應用性科研活動,如開展雜交水稻高產制種技術研究、養殖技術與飼料配方研究、蔬菜種植與育種研究、植物脫毒技術研究等。2005~2007年,取得國家級成果獎一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6項,市級科研成果獎13項,編寫與出版著作17本、教材96本,發表論文1555篇,有68名教師被評定為教授或研究員。
推廣
學院積極組織師生開展科研活動,并不是將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而是將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及時推廣到生產第一線,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近年來,學校先后為永州以及周邊地區推廣科研成果、各種實用新技術達20多項。例如雜交水稻高產制種技術,該成果比常規制種畝產提高30%~60%,是一項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的技術成果。這一成果還走出了國門,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得到了推廣和應用。這項科研成果不僅為中國人民造福,還為世界各國人民造福,為中國的雜交水稻走上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再如牲豬養殖技術,在品種改良、科學飼養、疾病防治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學校及時將這一成熟技術向當地推廣,先后在芝山、冷水灘、東安等7個縣區指導建起了28個2000頭以上規模的集約化養豬場,大力扶持養豬專業戶,使不少農民脫貧致富。此外,湘研系列辣椒種植技術、桉樹脫毒苗的生產及育苗研究、雜交玉米引種高產栽
培方法等科研成果都在當地和鄰近地區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培訓
在新的歷史時期,培訓新型農民和企業員工既是高職院校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更是高職院校一項重要的工作和社會職責。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想致富、缺技術”的欲望尤為突出,農民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學院抓住這一契機,迅速轉變辦學理念,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基地優勢,把正常教學與短期培訓結合起來,大力開展對農民和企業員工的培訓,使培訓與教學相互補充,使職業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具體做法:一是請進來,大力開展農民和企業員工的科技培訓工作。學校主動與當地政府部門和企業取得聯系,尋求合作與支持,將農民和企業員工請到學校,開展科技培訓。先后舉辦了全省生態養殖技術培訓班、湖南省創業人才科技培訓班、全市人大代表農民科技培訓班、市政協代表種養大戶培訓班、全市鄉鎮干部農業科技培訓班等。二是走出去,深入鄉鎮開展農村科技培訓活動。為減少農民路途中花費的時間,降低培訓費用,學校組織骨干教師到各縣(區)、鄉(鎮)和村,開展科技培訓工作。先后舉辦了貧困村科技骨干培訓班、各縣(區)扶貧對象培訓班、水淹區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等。在培訓中,當場解決生產中的各種技術難題,推廣先進的實用技術和優良品種,獲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近三年來,學院共舉辦各種農民和企業職工培訓班35期,培訓農民及職工3000多人,使不少受訓農民學到了農業新技術,成為發展當地特色經濟的骨干和科技致富的領頭人。
我院以培養人才為目標,以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圍繞生產這條主線,開展教學、科研、推廣、培訓,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新路子,形成了“五位一體”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為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探索了道路,也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提供了借鑒,取得了教學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豐收。2002年10月,教育部在永州召開了首屆“全國高職高專產學研經驗交流會”,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模式受到了教育部領導和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周濟部長將這種辦學模式概括為“永州模式”、“永州方向”和“永州精神”。這種辦學模式,是走內涵發展道路、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一種有益嘗試,符合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國情。
參考文獻:
[1]張輝.高職教育產學合作長效機制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2]黃庶亮.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創新的幾點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2007,(12).
[3]吳文貳.淺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J].中國科技信息,2008,(20).
作者簡介:
卿永,男,湖南永州人,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教研究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