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虹
摘要目前,我國小城鎮社區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存在諸多問題。由于小城鎮社區有其特殊性,因此應因地制宜來進行文化建設,應著眼于因地制宜,民主管理,注重宣傳,提高文化建設水平。
關鍵詞小城鎮社區 文化建設 民主管理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97-01
為發揮農民脫農進城“中轉站”和農民就業安置“蓄水池”的作用。小城鎮社區必須承擔起疏導社會矛盾、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承接社會管理等諸多社會職能在我國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對于小城鎮社區的概念理解及其重要性
小城鎮社區普遍解釋為發展規模較小、集中程度較低的以從事非農業社會經濟活動為主的社區。根據其人口所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來看,小城鎮的發展對于促進城市社區以及聯系農村社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它的存在作為中介的功能上更是意義重大。
在費老的文章《小城鎮大問題》中就指出了小城鎮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它是周圍農村社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的中心;它是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它是社會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
二、小城鎮社區的發展特點及現狀
小城鎮作為一個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的聯系紐帶,它的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而小城鎮社區的發展與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是不同的,小城鎮的社區發展比城市晚。
小城鎮人口密度大于農村、小于城市。人口素質較農村高,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居民間的血緣關系較少,業緣關系較多。居民多數來自輻射圈內的農村社區,小城鎮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階梯。由于地多面廣比較接近農村和自然資源,它的形成和發展受農村經濟和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生態環境比較優越。從經濟結構上看,生產力以適用技術為主,在所有制上,呈現出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小城鎮居民的家庭規模較小,核心家庭占絕大多數,家庭的生產職能、教育職能已逐漸削弱。人們的生活節奏相對于城市來說慢,相對于農村來講比較快。人們的行為主要受行政、法律規范的制約,人際交往的面較廣、頻率也日益增強。業緣觀念較強,有一定的社區認同意識,鄉土觀念、家庭觀念已經逐漸淡化。
地理位置上來講,盡管小城鎮社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脫離了農村社區,并且積極向城市社區靠攏,作為城鄉中介有自身的特性。首先雖然居民在血緣關系上開始降低,但是不能排除血緣關系對于社區居民的影響,“差序格局”在小城鎮社區居民的表現還是很明顯的,而中國傳統的人情禮儀也是存在的。其次,作為有中間性質的小城鎮社區,在生活方式上不斷的追隨城市,環境原因以及傳統影響,在某種慣習、風俗上依然保存著農村社區的習慣。
根據其特點的不同,小城鎮社區所表現出的文化精神氛圍也是不一樣的。作為上級權力機關所下達的文化建設任務,小城鎮社區的管理部門的領導能力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強,反而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更能引起社區居民的興趣,比如社區舉辦的歌唱比賽,就不如每天早晨居民自己組織的鍛煉隊更能吸引居民注意。而在小城鎮社區的文化建設過程中,也極容易出現不良文化,小城鎮社區的特點讓自身在政府管制上更具有靈活性和人為性,因此,人情面子存在嚴重,低俗場所容易滋生。在文化活動的開展上,大多數小城鎮也只是熱衷于舉辦文化內涵蒼白的“某某節”。文化市場蕭條,文化設施缺乏,所建設的電影院、文化館是形同虛設,電影院也是僅僅作為“兩代會”的開會場所。大多數社區居民仍然維持著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極端貧乏。
三、對于小城鎮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首先,讓管理部門充分認識到管理部門自身的重要性,作為只是被灌名的社區管理部門,除了掛牌偶爾收費外幾乎如虛設。政府應該給予社區充分的權利以及資金,首先讓他們能夠先適應自己的角色。從而增加在居民中的威信。轉變管理模式,調動居民的參與熱情,變“領導”為“服務”。
其次,鼓勵非正式組織的產生運作。從民間活動可以看出,作為非正式組織他們擁有的是管理部門沒有的文化凝聚力,他們更能了解居民需要什么樣的精神文化需要。管理部門應該設立專門的社區文化部門抓文化建設,根據居民的文化需求,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同時,鼓勵居民自己組建諸如民樂隊、文藝隊、拳操隊、舞蹈隊等組織,讓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到各種組織中,管理自己的文化事務,形成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因此管理部門能夠與非正式組織一起來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應該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的素質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與生活環境是有關系的,創造一個干凈有特色的社區氛圍也是比較重要的。
因地制宜的進行小城鎮社區文化建設,應該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小城鎮應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傳統中的積極元素,形成有文化特色的城鎮風貌。這樣不僅提高了社區居民凝聚力,而且增加了社區認同感。
城市社區的發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作為中介的小城鎮社區總是跟風而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對于農村以及城市的改革都是不利的。
參考文獻:
[1]馬照南.建設農村文化的現實基礎.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0(9).
[2]葛彬.文化在當代中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基本定位.求實.1998(4).
[3]胡邦偉,蘇孔孝.都市社區文化建設與社區服務管理.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