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東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它是一個由師與生、教與學彼此控制的系統。現代教育心理學和教學論的研究告訴我們: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但取決于教師如何教、學生怎樣學,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在當前的教學中如何調控課堂,做到師生雙向交流,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學得有趣、學而有得,使教學更有效呢?筆者認為關鍵要調控好課堂,改變課堂氣氛沉悶的局面,把“活水”引進課堂,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化沉悶為熱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一、調諧引起共振
“共振”指的是物體在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周有頻率相等,振動最強。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的一個雙邊活動過程,也應力求和諧共振。即教師的“策動”只有激起學生的“共振”,才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欲求師生和諧共振,教師需要根據課堂狀況,及時調控好課堂,準確地測出學生所能接受的信息量,使教者輸出的信息與學生接受的信息頻率相吻,從而達到“和諧共振”的目的。
學生感知信息的心理過程由于具有外顯性,可通過他們的語言、姿態、表情、眼神、手勢等表露出來。如何準確地測出學生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呢?當學生感知、理解比較順暢時,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滿足、歡愉、激動的神情。由此,根據學生各種外顯反饋信號所負載的信息量從整體上測度是一條基本原則。但也應當注意另一方面,人類在適應性生活中形成和發展了一種隱藏自己真實心理的能力,如果不加區別地根據學生假反饋信號(如不懂裝懂或明知故問等)去測度學生的信息量,必將與教學實情相違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認真分析,及時調控課堂。
二、調速把握節奏
教學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這樣兩種極端:師父怪徒弟的教學速度過快,徒弟嫌師父的教學速度過慢。這就涉及教學節奏的調速技藝。教學速度過快,學生的神經繃得過緊,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緊張、焦慮的情緒,造成認知困境;速度過慢影響教學進度,容易使學生精神松懈、注意分散、興趣淡薄;即使教學速度適中,若勻速不變,沒有起伏,也會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沒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節奏加慢鏡頭”。要張弛相間、變而有度、穩而有序,通過這種強烈明快的節奏感,不斷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知識真正地滲透進學生的心田。
“快節奏”就是培養學生快看、快說、快記、快寫、快做、快思的習慣。課前的充分準備、課中的嚴格要求、課后的作業限時等都是施行快節奏的基本環節。“慢鏡頭”就是在教學關鍵上充分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語文教學中,在提問時,教師一定要留有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在小結課文時,教者要采用慢節奏,讓學生自己先整理文本的脈絡,再小結全文。
三、調溫掌握火候
課堂溫度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溫度過冷,學生的思路打不開,興趣提不起,腦子轉不靈,知識學不進;溫度過熱,學生學得膚淺、浮躁,學在表面,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更深意義。只有通過行之有效的調節方式,在高溫下進行冷處理,低溫時加溫或聚熱,才能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思維和情感暢通交流的氛圍之中,從而情緒高漲地學習。
四、調趣刺激興趣
學生最厭煩枯燥乏味的課,教師要掌握和應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達到課堂教學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和時效性的有機統一。
調趣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和領悟知識,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情趣,不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誘趣,能防止學生思維枯竭,從而激起思維漣漪。教師要注意寓趣于教學過程始終,做到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束,趣猶存。同時,教師要注意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的轉化過程,調趣的使用一般適合于低年級教學和培智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喜歡就一直使用。調趣的使用頻率和節奏,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逐漸減少。因為調趣過程一般花費的時間較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控制。如在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二冊的詞語教學中,在教學“鴨、鵝、兔子、貓、狗”等動物時,不能簡單地進行看圖學詞,要在學詞的同時設計趣味性的游戲。如讓學生學一學部分動物的叫聲,或者讓學生表演一下這些動物的走路姿勢(可以夸張),也可以在網上找些動物的視頻讓學生欣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才能學得輕松,學得扎實。
教師是調控課堂的長久動力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了解學生,觀察學生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頻率,使師生達到和諧共振;教師要不斷調節課的節奏,將學生的興奮點調整到最佳;教師要不斷掌握教學火候,找到最適宜學生的“溫度”;教師要不斷尋找趣味的課堂,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始終集中在教學上。
(作者單位: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