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艷
(一)中國平安保險公司。2007年11月27日,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通過購買荷蘭富通銀行9500多萬股股票,持有了富通銀行5%的股權,花了238億人民幣,到了2008年底的時候,所持富通銀行的股票總市值僅剩10億人民幣,即虧損了228億人民幣,這就導致了2008年中國平安1600億融資計劃的產生,致使中國平安的股價一路狂跌。
(二)中石油和中石化。中石油和中石化在2005年的時候聯合收購了加拿大的安第斯油田,安第斯油田有5處油田在厄瓜多爾,他們用14億美元收購了。但是,突然下了一個總統令,在厄瓜多爾這個國家規定99%的超額收入全部歸屬于國家,不歸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就是說,當油價超過某一價格時全部收歸國有,所以,這14億美元的投資就是14億美元的投資巨虧。還有,在2008年末,中石化收購了加拿大又一家油田公司叫TYK油田。4年前這家公司想出價2億美元把自己賣掉,沒有成功,2007年想賣7億美元,也沒有賣掉,而賣給中石化將近20億美元。
綜合以上案例,雖然我們的公司對外投資的目標、投資的對象各不相同,其結果是相同的,我們都失利了。不難發現,我們對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認識不夠。
對外投資,尤其是對外金融資產投資面臨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兩大類。
(一)經濟風險。經濟風險主要包括外匯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和信用風險。
1.外匯風險是指一個經濟實體或個人在涉外經濟活動中,因外匯匯率的變動,使其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價值發生不確定改變,從而使所有者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可見外匯風險主要是由外匯匯率變動所引起。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指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對外往來的系統性的貨幣。當一個國家出口等的外匯收入大于進口等的外匯支出時,產生國際收支順差,表現在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給大于需求,其后果是本幣升值外幣貶值;當一個國家處于國際收支逆差時,其外匯支出大于外匯收入,對外匯的需求大于供給,因而本幣相對外幣貶值。
(2)相對通貨膨脹率。一國通貨膨脹的產生時由于貨幣供應量超過了流通中對貨幣的需求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對內貶值,對外的匯率也相應下跌。然而決定匯率變動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水平,而是兩個國家通貨膨脹的比,如果兩個國家都發生了通貨膨脹,那么低通脹國家的貨幣相對高通脹國家的貨幣升值。
(3)相對利率。一個國家提高利率通常是為了緊縮銀根,減少本國貨幣供應量,而在外匯市場本幣會因此在短期內升值;相反,若調低利率,則主要是為了放松銀根,增加貨幣供應量,而在外匯市場上就表現為本幣短期內貶值。影響匯率變動的同樣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利率變動情況,而是兩個國家利率變動幅度的比,即如果兩個國家都對本國貨幣的利率進行調整,那么上調幅度大的貨幣升值,上調幅度小的貨幣貶值。
另外還有經濟發展實力、政府的管制與干預、投機資本等都會對匯率變動產生影響。
2.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宏觀經濟呈周期性運行是證券市場行情周期性變動的內在的、根本性原因。這種行情變動不是指證券價格的日常波動和中級波動,而是指證券行情長期趨勢的改變。這次有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乃至全球的經濟危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預料的。如果我們的公司能較早的預料到經濟形勢的急轉直下,他們也就不會簽下上述的那些導致巨虧的合同。
3.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只要存在對外交易都會產生此種風險。
(二)政治風險。政治風險是指被投資國發生政治事件或兩國以及第三國之間政治關系發生變化引起對外投資發生損失的可能性。
政治風險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被投資國政府與我國公司的目標不一致。被投資國政府考慮的是國家民族利益。例如被投資國政府可能擔心我們的投資會影響他們本國經濟的發展,會侵犯國家主權,會影響國際收入或本國匯率等。他們會采取歧視性或非歧視性的措施和法規,甚至通過收歸國有等手段剝奪投資方的財富。
總之,我們在進行對外投資,尤其是對外金融資產投資時,在考慮其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更要注意其可能產生的風險,并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投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