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英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自讀重于教師的講解,沒有學生充分的、大量的閱讀作基礎,教師的講解多是空中樓閣。“閱讀是未來教育的一塊基石。閱讀是語文之根,閱讀是學習之母,閱讀是教育之本,閱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
【關鍵詞】閱讀教學;讀書;感悟
眾所周知,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話題。當前,不論中考與高考,都將語文、數學、英語列為三門考分最高的基礎課程。就學科性質而言,語文又是基礎的基礎,因為如果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不過關,勢必會影響其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想學好其它課程是十分困難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門最重要的課程,卻成了讓當今中小學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厭倦的東西,成了讓老師們皓首成絲、疲憊不堪卻費力不討好的工作。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大的問題是存在著大量的無效勞動。什么是無效勞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多余的講解、多余的提問、多余的板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我們語文老師成了考試指揮棒下的奴隸。分數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兒”,更成為了老師的“命根兒”。因為通過考試成績來評估老師的教學成績,已成為校方乃至上級領導的唯一法寶。學生的考試成績又與學校的教學水平直接掛鉤。升學率成為家長看老師、看學校的唯一窗口。在這種情況下,語文考試又常常采用標準化的考試辦法,把語文教學搞得碎尸萬段,把一篇文章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的天地搞得越來越狹窄,有些老師把課上的講解看成是天經地義的職責。現在語文課上,大量的時間屬于老師,是老師把教參上的東西販賣給學生,是老師在練習講解技能、板書技能、提問技能,而不是學生在練習閱讀技能、寫作技能。有人將語文教學問題概括為“三少一多”,即識字量少、閱讀量少、寫作量少、練習冊多。“讀少了”是語文教學效率低的直接原因。現在學生的閱讀量越來越少。從語文能力聽、說、讀、寫這四項來說,其中“讀”是基礎,也是前提。離開了“閱讀”,其它三項也就無從談起。用于漪老師的話說,就是“閱讀是語文學科的生命”。對一個孩子來說,他不可能有許多直接經驗,大量的是間接經驗。而閱讀就是積累、是儲蓄、是汲取前人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地精華,然后化為自身的營養。可是,一節語文課上學生讀書時間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繁瑣的分析和頻繁的提問占去了,一篇幾百字的課文往往要花費兩三課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講,使學生的閱讀量無法增加,閱讀速度也大受影響。閱讀量不夠,語言的吸收和積累太少,必然影響學生的表達,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面,講臺上老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臺下學生拼命記筆記,鴉雀無聲;老師妙語連珠,學生卻口舌遲鈍,甚至連一句流利的話都將不出來。教師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很少,不能讓學生自己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調動想象、聯想去再現再造。僅是聽取教師對提煉出來的幾個知識點進行講解,最后留在頭腦里的只是零碎的知識和干巴巴的幾條筋,對應該熟悉的課文根本就沒有什么印象。
教師過多的講解不僅剝奪了學生的讀書的時間,也扼制了學生的思考活動。閱讀是一個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學生披文入境,入境染情,審美體味,自我“涵泳”的過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的指導點撥講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有如雞蛋孵化小雞,溫度只是外部條件,重要的是內部的變化。教師教條刻板的肢解,牽強辨析,以及片面的單純技能訓練,忽略了學生的鑒賞感悟,富有個性的個人體驗,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的是被咀嚼過的食物,而不是原汁原味的果品,因此這樣的閱讀課不僅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特色化豐富敏銳的內心世界,反而會養成學生思維上懶惰。
沒有時間充分地閱讀,沒有機會深入地思考,也就沒有了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這也可能是多數學生感到語文課沒有意思,不愛上語文課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自讀重于教師的講解,沒有學生充分的、大量的閱讀作基礎,教師的講解多是空中樓閣。“閱讀是未來教育的一塊基石。閱讀是語文之根,閱讀是學習之母,閱讀是教育之本,閱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出學生,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確保每一堂課,讓學生充分的讀書,把書讀熟讀好,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其間教師也應該注重讀法的指導,通過初讀,要求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再讀,要求將課文讀通順,提出疑難問題,理解重點詞句,通過研讀,要求將課文讀出感情,表達出獨特的理解與感受,最后熟讀,要鼓勵個性化得學習,讓學生之間交流朗讀方法,逐步學會有感情的朗讀。這樣在整個讀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地讀書狀態,短的課文學生能達到熟讀成誦;長的課文對重點、精彩部分會仔細品味,消化吸收;淺顯的課文,能讀得順暢,讀得自然;深奧的課文,讀得明白,讀出滋味,再加上讀得多種形式變換,如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表演讀、比賽讀、學生對讀、配樂讀、分角色讀……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充足的時間。這樣課文內容在學生的頭腦中立體化,形象化,從而使學生感受課文中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謀篇,感人的情境,嚴謹的層次,乃至優美的音律。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不要越俎代皰。久而久之,閱讀能力定會有所提高。
另外,在語文課上,也應該安排一些課時,讓學生去自由閱讀經典著作和有興趣的好書,特別是讀一些名著,和“大師”直接“對話”,使學生在全人類所共同創造的文化遺產中盡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學生在書中“泡”久了,必然會積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張鴻苓教授指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決不僅僅涉及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前途,它還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前途。因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的質量和水平。”身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響亮地提出并堅決地執行這么一個口號:“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