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甘肅社會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論構建“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何燕
(甘肅社會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學生管理的成效,影響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實行。本文根據“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分析了“以人為本”學生管理的特點,并提出了構建“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新模式的策略與措施。
學生管理新模式“以人為本”策略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園地,如何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班風,形成良好的品質,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擺在學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學生管理的成效,直接影響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實行。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將最終取代傳統的學生管理,這是學生管理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應成為當今各類學校的一種新的學生管理理念。
當前各類學校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在管理思想、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導致工作事倍功半,阻礙學生管理目標的實現。當前在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采用行政性、強制性的學生管理模式。
行政性、強制性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導致師生關系狀況一般,甚至互相不理解或者直接抵觸對立乃至對抗。我們總是把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結為學生素質太低,認為個別“調皮搗蛋”的學生是害群之馬;總是粗暴地和學生說“這是對的,那是不對的”,并幾乎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學生這樣那樣,動輒讓學生寫檢討書,處分學生。隨著時間的延續,問題的積累,學生在逆反心理驅使下,與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矛盾和對立日益增加,從而影響平等、和諧的良師益友的關系的形成。
2.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貫徹不到位。
學生是學校的核心,是國家的棟梁,因此學校應該把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融會貫通到管理制度中,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但現在學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學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學生的意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貫徹不到位,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對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不僅不自覺遵守,反而故意破壞。
3.管理模式單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一般來講,大多數學校實施的管理模式都是傳統的管理模式,即班級配輔導員、班主任。學校設置了管理學生的部門。這樣單一的模式雖然有它自身的好處,但是管理的空間范圍相對狹小,而且一般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與外界的接觸相對較少,缺乏實踐經驗,模式單一。
4.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忽視心理咨詢與輔導。
在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如果學生出了什么問題,管理者總是從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去尋找原因,將之歸咎于思想品德問題,從而對其進行思想教育,但大部分都是學生在適應環境和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導致學生行為的困惑,迷失前進的方向。對于學生在適應與發展上的心理障礙,若一味地用傳統的政治說教、校規校紀制裁的手段,則收效甚微。
5.教師管得太多,沒有發揮學生干部力量。
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似乎什么都在管,事事包辦,腦體倒置。這樣導致兩個結果:一方面班主任、學生專干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學生干部做的多是班主任給界定的事或者多是固定模式的被動管理,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開拓創新性的工作,也就談不上能力的鍛煉與素質的提高。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確立和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設計和組織,著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諧的素質、鮮明的個性,尤其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在學生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獨立和個性自由,從而創造具有良好、和諧、積極向上氛圍的管理活動。
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的核心內容有五個方面:一是盡量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正當合理的需要;二是對學生進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關心人、理解人、寬容人、引導人;三是以個性為工作入點,使其共性合格,符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四是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做學生的楷模;五是學生管理要做到以人為本,做到“三個結合”,即把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與教育管理工作結合起來,把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結合起來,把學生教育管理的重點、難點與熱點結合起來。這一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們更廣泛的認可和重視,成為新世紀教育的核心理念。具體地講,它有以下特點。
1.人本性。
現代教育理念區別于以往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學生是管理活動的主體,是管理的核心和動力,必須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這種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的指導下,學生管理必須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管理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則體現了人本思想,把學生作為學生管理活動的主體,有利于學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
2.情感性。
教師要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在與學生的溝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狀態,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培養學生的情商,依靠濃厚的師生情感來創造和維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重視“感情投資”,以情感人,使學生因感到溫暖而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更容易地接受教育。
3.創造性。
“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個性差異很大,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溝通辦法與教育方法;對變化著的軟環境、管理措施、手段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追求以新奇制勝,以巧妙攻心,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行為表現的細枝末節,把為學生服務放在重要位置,創造性地進行管理。
1.切實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
我國各級教育長期存在著忽視甚至無視教育主體性的弊端,即把學生當作“物”或“機器”進行塑造。因此,傳統的德育存在著抑制個性的傾向。進行主體性人格教育,要把學生當成“人”,尊重、了解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地位和尊嚴,從而喚起學生的自我人格意識,形成主體意識,實現人格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2.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
所謂學生主體意識,是指學生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作用的認識及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內在要求。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是發揮學生能動作用的主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有了較強的主體意識,將來就會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真正學會學習,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3.塑造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師履行教育管理職責的核心是指導與服務,“授之以漁”,使學生得到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否則,學生的逆反心理就會日益膨脹,師生間無形就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唯師獨尊”觀念,改變單方面灌輸和空洞說教的教育方式,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與學生為友,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
4.加強學生管理中的感情投資。
學生管理中的感情投資是指教師在對學生的管理過程中,投入整個身心和感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心理溝通,以融洽師生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對學生的感情投資,實質上是向學生奉獻的一顆愛心,這種投資并不圖物質上的回報,只希望將學生培養成社會的有用之才,而教師所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慰藉。
5.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性化發展。
當代學生知識面廣、思維開闊、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使得他們在看待問題時更具有發散的思維。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啟迪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和平常的生活中發散思維、積極思考,深層次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6.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優化創新人才的培養環境。
在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活動的大眾化、陣地化、精品化、系列化,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知識和智慧、意志和能力及自身特長在參與中得到充分培養與體現。
總之,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勝,以巧妙攻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行為表現的細枝末節,把為學生服務放在重要位置,創造性地進行管理。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適應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倡導積極向上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持續發展。
[1]彭艷紅.堅持以人為本.深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前沿管理,2008,(5).
[2]陳艷.科學發展觀與高校學生管理理念的創新[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