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思考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來,近年來,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在發展生產,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都把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公益文化建設。但從當前一些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情況來看,由于受當地經濟、區域條件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仍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與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是不相適應的,如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將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結果。
一、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文化發展水平不一。通過對周邊縣市和鄉鎮文化建設的調查看,發現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較好的,所占比例大約為30%左右,這些鄉鎮一般經濟基礎比較好,領導重視,有專職的文化工作人員,陣地建設比較好,經費充足,能常年堅持開展文化活動;第二類是一般的,所占比例為40%,這些地方雖然有專職的文化干部,但經費投入少,有陣地但開展活動不經常,只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才搞一些活動;第三類是較差的,所占比例為30%,這些地方經濟條件較差,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經費,常年不開展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2.文化設施不足,利用效率不高。近年來,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都是以地方投入為主,國家補貼的形式來建,但由于地方財力不足,往往將有限的資金用于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對文化基礎設施和活動經費投入有限,處于“隨意”狀態。
3.文化活動單一,文化需求難以滿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經濟飛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但農民的文化生活既單調又枯燥乏味,文化需求很難滿足。一是文化生活消費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單一。三是文化生活品位不高。
4.文化隊伍人才匱乏、力量不足。雖然在目前各鄉鎮文化專干基本上都是業余出身,自身缺少文化藝術方面的特質,基本上沒經過多少業務培訓,在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上很難有所作為,造成文化工作質量下降,因此也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5.“不良文化”在農村還有一定的市場。隨著農經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開放程度的擴大,農民已不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越來越渴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滿足健身、健身、娛樂的需求。但目前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電視、打麻將為主,不僅貧乏單調,還造成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蔓延,有的地方甚至賭博成風,廟宇成群,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一些村看相算命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活動時有出現,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盛行,不僅浪費嚴重,也為封建迷信的滋長提供了土壤。許多農民認為在茶余飯后打打牌、搓搓麻將、輸贏幾個錢沒什么大不了的,特別是冬季農閑時節,賭博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二、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強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1.文化基礎建設要納入總體規劃。要本著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的原則,把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列入當地社會發展規劃和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手段先進的要求,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在活動主題是上,黨委政府要加強引導,圍繞總體規劃,結合中心工作,提高活動主題的指導性、親和力和認同度,確保活動的實效性。在活動方式上,堅持社會文化社會辦的思路,形成人人參與文化建設的良好態勢,讓群眾從臺下看戲的觀眾變成自我參與、自我展示的演員,讓更多更廣泛的農民群眾參與進來,增強文化活動的覆蓋面。
2.健全三級文化網絡,構建完善的農村文化發展格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縣、鎮、村三級文化組織建設,健全完善三級文化網,有效地發揮各級文化組織的作用,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標志。要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積極探索文化站運行管理新機制,以增強文化活力,使其成為農村文化建設基地和樞紐。要注意加強村級文化活動室和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的建設,給予必要的經費扶持和保證,積極扶持鼓勵支持個體從事文化活動。
3.構建文化隊伍網絡,打造農村文化品牌。農村文化事業要想得到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是建設一個龐大的、素質較高的文化工作隊伍,農村文化工作隊伍人才匱乏,素質較低是制約農村文化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抓好村文化中心戶和文化大院建設,培育打造一支屬于自己的農民文化隊伍。村文化中心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熟悉農村,了解農村,活動在農村。他們的藝術修養直接來自于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性,容易為農民所接受。村文化中心戶把文化辦在農家民宅,彌補了鄉鎮文化設施不足的缺陷,在培育文化人才的同時,各地應充分利用現有文化場地定期不定期地舉辦科技、書法、美術、攝影、文學、舞蹈、器樂等各種培訓班,為農村培養科技文化人才。同時,要抓好品牌創建,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上檔次、上水平。要多利用一些傳統節日舉辦農民家庭才藝展示或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體現特色、富有牽動性的文化品牌,已激活帶動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4.因地制宜增添文化設施,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要占領農村這塊文化陣地,增添文化設施是必不可少的。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建立好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因地制宜增添文化設施,文化設施應從最基礎的開始興建,閱報欄必不可少,這種最基礎最簡單的文化傳播形式,投資省見效快,方便實用。成立農民書屋,讓農民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能夠幫助農民勤勞致富的書報雜志閃亮登場,讓他們發揮為農民服務的作用。此外還要建設適合農村特點的休閑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讓農民也像城里人一樣,飯后茶余在此鍛煉身體,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引導農民通過正規的文化傳播途徑,吸收多種文化的營養,真正達到寓教于樂,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使鄉風更加文明,社會更加和諧,真正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