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 邱碧寧
[摘 要] 我國發展綠色經濟在制度方面面臨著體制性、管理模式、制度供給等困境。我國應對體制進行改進健全,完善激勵機制;進一步改革資源性產品的定價,落實費稅改革方案,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形成機制;制定污水和垃圾的理算方案,對污水處理費進行管理和征收,并提高對包括貴金屬在內的嚴重污染物的繳費標準;推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方案,建立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督促金融、稅收等部門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同時,倡導綠色消費,大力宣傳適度消費理念,以便實現經濟發展與環保的協調,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中國綠色經濟;制度困境;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F12 [文獻標識碼] B
一、綠色經濟的主要特點和定義
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1989)在他的著作《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而綠色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已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和推廣。而對于綠色經濟的定義并不統一,國內外諸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所謂的綠色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也是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其出現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幸福;為了應對全球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是將自然經濟和現代的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物。
綠色經濟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因素息息相關,全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量和環境對廢物的容納度這兩項都是硬指標。若是這兩項指標失衡,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若是超標,大自然將會以某種方式來進行懲罰,最終摧毀人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這是因為:一是在綠色經濟理論中,地球生態環境很大,經濟系統只是其中之一。不管是經濟發展的規模,還是增長速度,都必須保持和地球的生態系統相平衡。所以,綠色經濟發展規模絕對不能超出地球生態環境所提供的容量。二是不管是自然生態系統,還是生態環境,其容量都是有限度的,在對廢物的排放以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能超標。這樣才能讓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相平衡,并相互促進。
在當代,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很大,關系著世界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而頻頻發生的自然災難破壞力越來越強,似乎是在向人類警告,人與自然的矛盾已日益明顯。所以,要拋棄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經濟,已成為各國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皮爾斯(1989)在他的書中首次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書中強調,人們應該對資源環境產品和服務做出適當的估計,以便實現經濟發展與環保的協調,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8年提出了一項“綠色經濟計劃”,這個計劃標志著全球綠色經濟進入新的時代。第二年4月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發布了《全球綠色新政政策概要》的報告。這份報告的初衷是呼吁各國推行綠色新政,實施綠色經濟計劃。在這個基礎上,美國為了重樹自身的外交形象,對環境保護的態度也變得積極起來,奧巴馬政府還對新能源產業十分重視,將其作為創造就業機會,擺脫經濟衰退、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點產業。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世界各國而言,綠色經濟是應對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也是擺脫金融危機的重要方法。發明和創新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綠色經濟,也會帶動大規模的產業革命。
二、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制度困境
(一)體制性困境
在社會管理方面經歷國家化管理、行政化管理和社會化管理三個階段。目前,我國的社會管理正在社會化管理的道路上持續推進。但是由于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社會管理的條塊兒分割體制框架結構仍未得到改變,同時由于社會權力架構缺乏完善的制衡機制,實現從傳統的中央集權轉變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架構就顯得困難重重。這樣就會大大削弱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制約力和控制力。
發展綠色經濟的現實要求與條款分割、各司其職的行政管理體制格格不入。在條款分割、各司其職的行政管理體制模式下,各部門都只關心各自的局部問題,與其他部門之間缺乏相互協調與彼此合作的意識,對自己“一畝三分地”外的事情盡量采取回避和拖延的態度,這樣就會導致“政出多門”現象的出現。在不同部門所設置的層層壁壘之下,各部門自成體系,各自為戰,資源不共享,這樣就會極大地增加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的成本,降低行政機關的管理效率。但是,綠色經濟的發展要求各個部門努力合作才可以完成,這些部門之間一旦出現協調上的不順暢,就很容易導致相關責任管理的缺位。
(二)管理模式的困境
我國現在仍然沿襲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所特有的自上而下的官僚體制模式,這一模式過多地強調政府的作用。這一官僚體制模式對于目前的綠色經濟發展要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發展綠色經濟涉及到政府部門、公民、企業、第三部門等各個方面,如果在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過多依賴政府的作用,忽視甚至漠視公民、企業以及第三部門作用的發揮,這樣就不能準確反映整個社會的利益訴求,從而影響到各項政策的有效性、適用性以及可接受性。在這種情況下,綠色經濟的健康有序推進就會困難重重。此外,當政府部門直接參與到綠色經濟的投資和運營中,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其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影響社會其他方面參與到綠色經濟運行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一旦政府運轉出現問題,那么由于沒有其他替代性的政策執行主體,就會導致綠色經濟的正常發展遇到困難。要實現綠色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個部門的作用。特別是要引入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模式。引入公眾參與到綠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傳統的單純政府自上而下進行決策和管理的弊端。然而,雖然整個社會對增加公眾參與度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制度化的公眾參與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同時,由于整個社會的信息公開程度相對不高,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和權利訴求不強,這也就使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范圍、規模以及實際效果的實現都不盡如人意,這樣也就很難對政府的決策行為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endprint
(三)制度供給困境
制度供給不足也會對綠色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障礙。我國現行的一些制度與發展綠色經濟的要求格格不入,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價格體系、稅收體系以及財政金融體系等經濟制度和部分宏觀產業政策仍然服務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些制度性的規定沒有從整體上對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管理進行設計。同時,由于目前綠色經濟發展的制度設計主要體現在生產領域,而對流通、分配以及消費各領域的制度設計則相對欠缺。
目前我國在政績考核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GDP至上的政績理念仍然深深影響著各級政府的作為。在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下,直接導致了地方政府的短視行為,為了追求GDP的增長一些政府官員不惜犧牲環境與資源。此外,一些政府官員對制度采取敷衍的態度,在具體制度執行上按照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需要進行變相操作,這樣就使制度執行的實際效果與預設目標相去甚遠。
三、我國綠色經濟前景的設計方案
對體制進行改進健全,完善激勵機制;進一步改革資源性產品的定價,落實費稅改革方案,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形成機制;制定污水和垃圾的理算方案,對污水處理費進行管理和征收,并提高對包括貴金屬在內的嚴重污染物的繳費標準;推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方案,建立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督促金融、稅收等部門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
有效落實工作責任,加強指導。節能減排被當成一種約束性指標,被首次列入“十一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在這份綱要中,針對節能減排制定了多項目標,包括對環境和一些重大工程的保護,還對節能減排制定了較嚴厲的考核制度。這些實踐活動證明,制定操作性強、有針對性的、科學全面的規劃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而在這些工作中,應要求各級政府明確自己的責任,抓好節能減排,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同時進行有效的監督,才能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以科技作為支撐,突出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加強能力建設和技術創新,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領域,要攻克關鍵技術,提高能效,如污染綜合治理、新能源、煤炭清潔利用、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等領域。要對先進成果和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對國際上的先進技術,要積極地推廣利用,并消化吸收。
對一些重點工程加大資金投放,督促各級財政全力支持綠色經濟,全力建設一批重要工程,如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十大節能工程、大規模環保治理工程等,對高效節能產品加大推廣力度,全力支持一些高新產業的發展,如水電、核能、風能、太陽能等,全力推進清潔生產和技術改造工作,建設綠色環保的交通體系和建筑,只有這樣,對綠色經濟才有最有效、最直接的需求拉動。
對市場環境進行優化,完善服務體系。對合同能源管理新機制進行大力推廣,并探索出多種實現模式。對一些運營方式,如BOT等進行建設。建設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試點,對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的機構要實行特許經營方式,完善準入標準,打破地方保護政策,從而為企業建設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倡導綠色消費,大力宣傳適度消費理念。對資源環境教育和國情教育要加強。并對環境標識制度和能效制度大力推行,以便提高人們的綠色消費力。
[參 考 文 獻]
[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2:綠色發展,必由之路[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皮爾斯/徐少輝,等.綠色經濟的藍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方時姣.綠色經濟思想的歷史與現實縱深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6)
[4]劉思華.綠色經濟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5]蘇立寧,李放.“綠色經濟”政策的困境與改革路徑[J].環境保護,2010(10)
[6]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綠色發展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