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文學
摘 要:中國古代史課程是高校歷史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涉及到的歷史知識量大、面寬,在歷史學專業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代史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高低。傳統的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課程體系設置單一、教學內容不全面系統、教學手段缺乏靈活性等問題。優化中國古代史相關課程體系設置,全面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提高中國古代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歷史學專業;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282-02
中國古代史課程是高校歷史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本課程講述上自原始社會,下至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具體內容包括這一時段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中外關系與經濟文化交流等領域的歷史史實,可謂量大面寬,內容廣博。在當前普通高校歷史學專業的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中,普遍都存在課程體系設置單一、教學內容不全面系統、教學手段缺乏靈活性等諸多問題。為此,筆者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和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針對古代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總結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
一、當前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課程體系設置較為單一
中華古代文明綿延恒長,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內容體系龐雜,而給予本課程的教學時數有限,往往無法滿足全面系統講授教學內容的需要,這就需要通過專門史、斷代史及專題研究等相關課程的設置來彌補古代史課程教學的不足。在與中國古代史課程相關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大多數高校歷史學專業只重視專業基礎課程中中國古代史課程,而忽視與中國古代史相配套的專門史、斷代史及專題研究課程的設置,使得學生對古代史的學習內容無法深入。或是專題研究類課程設置較多,缺少專門史及斷代史的鋪墊,超出了普通本科生的認知水平。
(二)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前已提及,受課程教學時數所限,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往往捉襟見肘,難以保證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一方面,建國后高校中國古代史教材的編寫長期受到蘇聯教科書模式的影響,內容體系較為單調,偏重于政治史和經濟史的論述,文化史和社會史等方面內容相對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歷史學界學術思想的活躍與進步,古代史學界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入及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的優秀研究成果紛紛出現,新思想、新理念層出不窮。同時,大量考古資料陸續被發現,為中國古代史課程教材內容的修訂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客觀條件。但是,近年來新編著或修訂的教材在內容體系方面總的來看仍然偏重于政治史和經濟史的論述,文化史和社會史的內容相對失色。這與當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社會的現實目標不相適應,也影響到中國古代史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另外,國內外的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并未被全面吸納到教材當中,這也使得當前教材的學術價值及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受到不少影響,也不利于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單調
在教學手段的應用方面,當前國內高校中普遍存在形式單調的問題。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雖在大多數高校中普遍使用,但內容和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規范標準。且教師對多媒體的依賴性較強,雖然多媒體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缺乏靈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發揮。
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仍然大行其道。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僅局限于課堂提問的單一形式,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陷于被動,不利于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開發,也使得學生逐漸喪失了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二、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相關課程體系設置的改革
一是將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或中國歷史文選課程與中國古代史課程同時開設,相輔相成,借史學文獻的介紹、選讀,既深化學生對古代史知識的認識理解,又著意注重學生閱讀史學文獻的基本功訓練。
二是開設中國經濟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民族史、中國史學史等專門史類課程,使學生在了解、掌握中國古代歷史基本線索、發展大勢和演進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深化對中國古代歷史各領域的系統性認識。
三是開設中國古代史專題、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斷代史及專題研究類課程,使學生在全面掌握中國古代史知識的同時,又能有所側重和專攻,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在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改革上,一是重視教材的選用和教材內容的合理安排,二是注重教師科研與教學工作的有機結合。
對于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在國內史學界已非常普遍和盛行,研究論著亦是浩繁廣博。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方面的成果眾多,僅編著的教材就不下幾十種,其中在當前影響較大,使用范圍較廣的有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張豈之主編的六卷本《中國古代史教程》等,有些高校還普遍使用自編教材。至于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諸環節的研究論著也頗為豐富,不一而足。在歷史學專業的教材選用上,應堅持理性選擇的原則,盡量選用教育部推薦使用的優秀教材,以保證教材的質量。
同時,針對已有中國古代史課程教材內容體系存在缺陷,在古代史課程具體教學內容上,適當加大思想文化史及社會史的教學分量,以保證課程內容體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充分吸收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最新理念及成果,如啟良所著《中國文明史》、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等國內外影響較大的論著,其中的許多新鮮觀點亦可借鑒。
在教師學術研究與課程教學工作的關系上,堅持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深化科研的互動原則。古代史教學任務的安排應參照教師的學術研究方向而定,盡量分段安排,讓主講教師各自發揮特長和優勢。這樣才可以將中國古代史教學與教師的學術研究有機銜接,同生共榮,把學術新動態、新信息與教材內容的處理結合起來,以學術創新理念引導教學,形成了有學術特色的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三)教學方法改革
中國古代史是高校歷史學專業的傳統專業基礎課程,主講教師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結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和要求,積極合理地調整教學方法,銳意進取,探索出獨到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不應拘泥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1.通過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及相關著作的方式,精簡中國古代史課程中一般歷史線索的教學時數,增加和強化重點難點內容的講解,同時兼顧課程內容的完整全面。
2.立足于扎實的基礎知識講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通過經常性的課程作業和小論文等方式,加強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必要時主講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參與講課,并引導學生積極討論,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增加有關中國古代史的學術報告和講座,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史中相關的學術問題有較多的了解和認識,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4.通過多媒體資料為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開辟門徑和通道。多媒體課件要和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和學生的能力層次結合,切忌照抄別人成果,注重實用性、新穎性。
5.注重專業見習與參觀考察。歷史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文科專業的特點,那就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更注重原始文物的印證作用。歷史學專業的專業見習作為人才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史學意識和愛國主義熱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利用歷史遺存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和情感體驗教育,通過對文物單位和博物館的專業見習和參觀考察,學生可深切感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歷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凝煉和厚重,增進了書本知識和歷史現實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培養了歷史意識和史學精神,同時對學生也是一種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中國古代史教學資源配置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上述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內容的實施,離不開一支具有高度團結協作精神、水平較高、認真敬業的教學師資隊伍。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有賴于相應硬件資源的輔助。要想使中國古代史教學取得好的效果,還得在師資隊伍和硬件設施建設上下足功夫。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以中國古代史學科帶頭人和資深教授為主導,樹榜樣,帶群體。實行教學導師制,讓有經驗、教學效果好、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擔任青年教師和新進教師的教學導師,通過傳、幫、帶,指導他們的備課與教學,使青年教師能夠較快勝任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工作;建立合理的人才引進機制,為本課程補充新生力量,壯大教學隊伍;組建教研梯隊,結合教學與科研,靈活組建以課程、項目和學術研究方向有機結合的教研團隊,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和科研項目。在工作中互相合作,取長補短,集合優勢,形成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人才隊伍。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發揮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的作用,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反饋機制及學生、教師、教學管理干部評教制度,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保證和促進教學質量的穩定與提高。在制定教學計劃、備課、授課、聽課、評課、考核制度上,形成規范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引導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硬件資源建設方面,學校應確保專業教學經費的投入和合理使用。在已有教學設施的基礎上,購置中國古代史教學所需的教學儀器設備,建設充足的多媒體教室,為古代史教學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優質的教學條件。
另外,大學歷史學專業同大多數文科專業一樣,學生良好學養的獲得,主要靠大量的自主讀書經歷。學生對中國古代史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還在于課外閱讀相關專業書籍。學校和專業教學單位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應配套相關的歷史人物傳記、基本歷史文獻典籍、史學名著、通史、專門史和斷代史類著作及學術類論著以供學生閱讀。其中,基本的歷史文獻典籍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應保證學生人手一冊。用培養學生理性的讀書方式來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上述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諸方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形成了一個由基礎到理論、由外圍到核心、由通論到專題、由知識到實踐,由實踐到能力、由感性到理性的復合認知的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實踐證明,這種較為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理念,有利于不斷提高和深化鞏固學生對中國古代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進而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才能為歷史學專業培養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