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昀
(無錫市僑誼幼兒園,江蘇 無錫 214023)
我園是江蘇省首批示范性實驗幼兒園,10多年來,精心策劃品牌發展戰略,逐步實現品牌辦園的目標,擴大影響力,迅速騰躍為頗具知名度的學前教育品牌。實踐證明,鑄就辦園品牌的關鍵,是繼承和完善人格課程核心思想與教育教學理念,把握課程與幼兒人格培育的核心。
《人格搖籃課程》對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對幼兒人格、行為的深刻理解和認可,對幼兒開展更科學、更有針對性的有效教育。
一方面,專家引領。我園推出專家引入制,建立專家庫,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專家來園作講座,開展教師論壇,進行具體指導。我們還采用“走出去”專題學習、互動式培訓等方式,以保障課題的開展。
另一方面,自主研究。課題領題人曾給教師做《人格搖籃,面向未來》等多次講座,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力,真正理解人格的涵義、《人格搖籃課程》的內涵、課程價值取向;懂得“人格搖籃的教師”必須努力修煉自己的人格,不斷追求人格的完善。
從根本上來說,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因此,我們倡導教師樂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親近名著、感悟生命、燦爛人生。我們聚焦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創設學習陣地——“僑誼搖籃書屋”,制定長效學習機制,每個月都有讀書日、交流分享日、網上閱讀日;教師人手一張學習卡,一本《閱讀心得冊》,隨時隨地記錄下閱讀學習的摘記、感悟、反思等。
《人格搖籃課程》的實施,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我們關注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努力讓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提升專業水準,具體做法是健全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教師梯隊”培養計劃。
我們制定了《教師發展趨向參考意見》,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和八項發展類型:“新手期”、“適應期”、“穩定期”、“高峰期”,“入門教師”、“入行教師”、“合格教師”、“成長教師”、“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名教師”、“特級教師”,提出每個時期、每個類型教師的發展目標。教師參照《發展趨向參考意見》,尋找自身發展目標,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園領導盡量滿足教師的需求,給予相應的支持,讓每個人有自主選擇發展的空間,確保教師專業發展總體規劃得到較好落實。
我們從園本需要、教師需求和課程特點出發,倡導“有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遇到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的園本教研模式,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師發展,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教師的課程執行力。采用的園本研訓方式有以下三種。
我園是一所擁有54個班級的大型幼兒園。為扎實有效地實踐課程,我們將課題研究的“主陣地”落實在年級部,由市、區教學能手擔任年級部長,帶領教師開展各類園本研訓活動。在“鏈接式主題幫對”、“金點子發布會”、“新問題研討沙龍”等課程研討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大膽發表意見,積極參與課程實踐與改革,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勇于承擔責任的課程建構意識,成為課程實踐的主導者。通過“參與式”和“浸入式”的課程研討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課程的忠實 “傳教士”,逐步轉變為課程實施的領導者。
為充分發揮教師所長,我們首先成立學科組課題研究小組,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愛和擅長的學科,開展教學研究。
其次,完善學科組管理機制。其中,課例分析會是我們課題研究又一有效載體,是讓所有參與園本教研的教師經歷一個融入教學與研討的實踐和反思過程;是與課例的實踐者共同實踐的過程,更是共同產生問題、困惑,以及在思維碰撞中,共同尋求解決問題與方法的過程。首先,在學科組內開展“一課多研”的教研活動,即選擇主題,確定內容,共同討論,然后,由一個老師承擔執教活動。通過多次實踐、研究和反思,最后向全園展示,讓大家得到共同發展與提高。
班級是課程實踐的主陣地,班主任是課程實踐的一線工作者。我們要求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和課程意識,自己的研究應緊密聯系每天的教學工作。通過對個人教育資料的收集,對自己思想軌跡的記錄,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教學實踐進行有意識、系統和持續不斷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改進教學實踐。
我們讓全園教師明白幼兒園課程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目標,結合本班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適當加以調整完善,逐步樹立起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均是課程內容的“大課程觀”。
我們鼓勵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課程構建中。年級部長和學科組長帶頭,組織發動大家,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各種渠道,收集有關人格課程訊息,成立“課程資源庫構建小組”。各年級部經常組織和發動教師開展“網絡教育論壇”、“班級網頁制作大碰撞”、“多媒體教學分享會”等活動,多渠道收集適合人格搖籃課程的信息資源。
在日常教學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對幼兒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是指在師幼互動中,隨著教學情境的發展,流動的、瞬間的和短暫出現的教育信息。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就能抓住契機,作出及時反應,即能及時捕捉、激活和利用,使之成為重要的、個性化和生活化的課程資源。
生活即教育,環境即課程。幼兒最喜歡或最感興趣的是來自于他們生活與環境的活動資源。我們鼓勵教師要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生活;與孩子們一起看動畫片、一起捉迷藏、一起玩風箏。只有和孩子玩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上好屬于孩子的課程。因此,生活中的花草樹木、日常用品、玩具圖書、父母長輩、同伴教師等各類元素,都被老師們充分地、有效地、巧妙地、整合地融進《人格搖籃課程》中,構建了一個個生動而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庫。
在踐行《教師人格標準》、《教師工作守則》中,老師們努力培養自己成為熱愛工作、富有愛心、誠實正直的人格搖籃教師,學會微笑和贊美,學會堅強和勇敢,學會勤奮和努力。
通過對教師的分層專業培訓,專任教師高一層次學歷比例達到35%和64%。培養省、市、區級骨干教師28名,新增市學科帶頭人3名、市教學能手5名、市教學新秀5名。骨干教師比例達22%。培養省、市、區優秀教師27名,占教師總人數的21%。同時,涌現出一批省優秀共青團員、市“十佳女教師”、市“青藍工程”活動優秀指導老師、市青年崗位能手、市優秀青年教師等先進個人。
老師們通過思考、總結和整理,撰寫出了許多有質量、有價值的教育論文。三年來,共有22篇文章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另有239篇文章在各級各類論文評選中獲獎。
我園《人格搖籃》教育資源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已有上萬個文本資料、圖片資料、影像資料。有49節優秀教育活動課,在全國、省、市進行展示,獲得好評。我園多次承辦全國科技教育課題、全國幼教研討培訓班、市、區園本教研現場會36次,獲得專家和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在省、市、區組織的小鈴鐺文藝匯演、繪畫、圍棋、電腦等各種重大比賽中,共有1934人次獲得金、銀獎、一等獎。近三年來,無錫電視臺新聞頻道、無錫教育電視臺、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等新聞媒體,對我園課程實施的相關內容,作了300余篇次的專題報道。
經過多年來課題的有效性研究,我園陸續出臺了《教師課程指導手冊》、《幼兒園保教規范》、《幼兒園管理制度》、《幼兒園工作規范》等文本資料。近年來,僑誼“人格搖籃”的美譽度,在我市市民中逐漸傳播。我園也連續獲得省文明單位,省優秀家長學校、省青年文明號、市師訓工作先進集體、市優秀教師群體、首批“行知式青年教師集體”等37項集體榮譽和先進稱號。我園已先后與全國500多個幼兒園建立業務往來關系。我園還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外賓3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