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琴衛
(浙江省三門中學,浙江 三門 317100)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學政治教育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中學由灌輸學生知識向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獨立學習精神、獨立健全的人格轉變。中學政治教師的角色也就相應地要做轉變,中學政治教師不僅要從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的建設者轉變,而且要在注重學生人文關懷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政治情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健全學生的獨立人格。另外,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身的發展、自身形象的建設和提高。所謂“身正則令行”,政治教師要想管理好學生,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且要經常在業務上進修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的內涵,給學生樹立一個為人師表的典范。
傳統意義上的中學教師的主要角色是知識的灌輸者,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書本上的知識照本宣科地傳授給學生。一如韓愈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的授業解惑。做的是知識的灌輸和傳承工作,使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強調的是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則處于一種被動的從屬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長于記憶的飽讀詩書的學士,缺乏主動思維和創造能力,這點在中國中學生和外國中學生的能力比較上有很明顯的體現。所以,教育界一直在呼吁并倡導素質教育,這種灌輸知識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素質教育。
傳統的中學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灌輸給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政治教師的角色就是傳道者。從實踐上來看,很多政治教師就成了學生眼中的道理說教者。如果說教的方法得當,就可以得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如果說教的方法不得當,就極容易流于形式,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毫無疑問,這種將學生的價值觀的塑造都寄托在政治教師通過政治課來解決的看法是非常有問題的,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非一日能成,是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人生閱歷的增加來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教師扮演的不應該是簡單的學生思想的指導者角色。以往,我們崇尚所謂“精神導師”,這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很容易導致盲從現象。而指導者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個人思想境界會影響到盲從的結果,如果指導者的素質有問題,那么盲從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是“學而優則仕”,過于強調讀書的功利目的。受這種傳統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新中國的教育一直是以成績為導向的,通過對成績的追求來達到對人才的培養,以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這不僅在中學階段有所體現,在中學升大學階段更是有較為顯著的體現。因此,中學的所有學科都是為高考做準備,所授課程都是為了學生順利通過高考。中學政治教師也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所授知識也單純緊緊圍繞高考這一目標。自從國家提出素質教育并改革高考制度以來,這種以成績為唯一目的的觀念有所改變,教師的觀念也隨之有所改變。
傳統意義上教師這一職業的流動性較弱,教師的培養進修渠道也較少。教師守著三尺講臺,教授著多年不變的知識,講的是一直不變的政治理論,用的是一直不變的說教的腔調。長年累月的講授,使得中學政治教師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部分教師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文學等方面的知識相對缺乏,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其教學效果不佳。更有甚者,經常有教師行為不端的報導見諸報端,對教師這一群體造成不少負面的影響。這種現象的出現,至少說明部分教師道德水平的滑坡,說明他們在對自己的思想修養的學習和提高階段存在很大問題。現階段,順應形勢的需要,國家給教師提供的培訓渠道多了起來,教學的手段和方式也多樣化了,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普及,對中學教師的能力要求高了起來,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高了起來。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學的方法和形式都要多樣化,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就多樣性了。與學生而言,教師不僅是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是學生的朋友,要能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師者的定義最為經典的是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概括了為師者最為主要的功能,今天人們依然將這些看成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內容。傳統文化對師者的要求是“嚴”,“嚴師”與“慈父”相提并論,師者的形象因此刻板起來。今天我們對師者的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傳道、授業、解惑”,而是更加多元化,不僅要做學生的良師,而且要做學生的益友,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精神守護者,做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做學生心理健康的疏導者。該嚴格時做嚴師,該輕松時做益友。
具體來說,新形勢下中學政治教師角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中學政治課一直以來,都起著塑造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作用。作為傳授這些知識的主體,教師就具有了學生思想品德塑造者這一角色。這是“師者”的主要作用。教師要以社會主流的價值觀、社會所期望的價值標準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比如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紅色經典影片、舉辦一些向先烈學習的活動等。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的普及,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日常的教學中來。在日常的教學中,政治教師完全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典型的道德案例和法律案例,教育學生什么才是正確的道德觀念,什么才是正確的法制觀念,改變那種傳統的說教行為,增強教學效果。偶爾播放一些紅色經典視頻,然后讓學生討論什么是愛國,什么樣的行為是愛國,在現階段愛國的表現有哪些等,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日常的教學中,政治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老師,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要發展與學生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青少年的敏感期,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教師對學生適時適當的關懷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從塑造人的品格的意義上來講,政治教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的工程師。教師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正確合理的引導,使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以一種快樂的心態接受知識,接受正確的道德準則,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直提倡促使學生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簡單地灌輸給學生知識遠遠不如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方法來得重要。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在培養學生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同時,做好督促工作。
中學政治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過課程相關知識的學習,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來提升人的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由于受當下政治經濟文化思潮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沖擊,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如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學習適應障礙、人際關系交往障礙、對早戀的不當處理等。這些問題涉及政治與心理的交叉學科,是新形勢下中學政治教師必須面對的新內容。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師必須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困惑和問題進行心理指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誤區,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獨立健全的人格。
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都有莫大的影響,好的行為可以起到模范榜樣作用,不好的行為則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對學生可能帶來的影響。教師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起到自主學習的典范。古語云:身正則令行。教師要以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的行為,才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側重的是“教”的功能和“師”的身份,無疑,這一側重已經表明了教師要做什么和應該是什么樣的人。但是隨著對教師身份的重新認識,我們認為,中學教師需要改革舊的觀念,需要重新認識自身,教師不僅是“師”,而且隨時都可能是“生”。所謂“生”,一是教師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都在學習,從學生身上學習,從教學過程中學習。二是,教師需要隨時對自身充值。三是教師要盡快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跟上時代的變化。四是教師要轉變對學生的觀念,認識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己動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的環境和氛圍,不能再把學生當成知識灌輸的對象。
傳統的教師習慣于給自己定位于嚴師,和學生處于一種相互對立的關系。講究的是為師者的師道尊嚴,故有“老夫子”的稱呼。古語有云“嚴師慈父”,為師者對學生一定要嚴格。古時還有家長請教師打自家的孩子,以顯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要求的嚴格。《三字經》云:“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特別強調的是為師者的嚴格教學,而把子女的道德合格與否的責任劃歸給了父親。其實更多時候,為師者不僅要管好教學,更要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情況,尤其是中學的政治教師。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教師形象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的教育環境,也不再符合家長和學生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教師,尤其是中學的教師,除了做學生的良師外,更要做學生的朋友,即所謂良師益友。中國傳統文化里要求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方面的要求是有層次的。古人讀書多是出仕的,所謂“學而優則仕”,所以對讀書人的“治國、平天下”有所要求。而今天的實際情況是,讀書是國家和家長提供給學生的一個義務,一種權利,尤其是我國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學生將來更多的是普通的勞動者,這就意味著“修身”和“齊家”的要求依然適用現在的教育。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時刻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及時發現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困惑。
在傳統觀念中,中學政治教師主要是備好課、教好學、管好生,極少重視科研問題。科研似乎成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有名詞。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教師也面臨科研的問題。不僅要講課好,而且要科研能力強,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實踐上來看,現代經濟的發展造成了許多以前沒有的問題,比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管理的問題,比如初中階段義務教育化階段學生的管理問題,比如教師如何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強化教學效果的問題,如何溝通好家長做好學生的思想培養的問題等。這些都是現階段中學政治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需要教師利用自身現有的科研條件,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長,投入精力去研究。這就特別強調教師教研能力的提高,重視教師的知識結構、理論素養和能力結構,提高教師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王長貴.初中政治快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5).
[2]王紅衛.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政治教師的角色轉變[J].科教文匯,2011,(1)中旬刊.
[3]劉珍妹.關于提高思想政治課質量的教學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