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霞
(南京市六合區竹鎮民族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1)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應注意“三主”原則:“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外閱讀也應同樣遵循這一原則。
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也就是說,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語文教師必須完成的一項教學任務。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又與課內閱讀教學有很大的區別:時間、空間上的自由度大,認識有誤區,等等。這些因素都給這項工作增加了難度,如果缺乏必要的導向與規范,就極易虎頭蛇尾,不了了之。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保證這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看什么書,每天、每周什么時間看,任務是什么,有哪些具體要求,怎樣確保任務的完成,怎樣提高效率,怎樣解決課外閱讀與學習的矛盾,等等,老師在活動伊始和過程中均要有細致嚴謹、充分完備的考慮。比如,在時間的安排上:每天安排半至一個小時,每周安排半天時間閱讀。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或開設講座,對閱讀方法、讀書筆記、讀后感的寫法等進行指導;或舉行讀書交流會,交流讀書方法、心得、故事,答疑解惑。在書目的選擇上,首先是精讀課標規定的必讀課外讀物,其他各類型的書籍,選擇有代表性的讀一讀;同時結合年級和年齡特點,初二年級學生們的思維已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想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水準已有較大發展,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此階段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千古傳誦的經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還有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書籍:文學名著、自然科普讀物、歷史、天文地理、名人傳記、文質兼美的時文等,我們都可以讀。
在活動的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也會呈現不同的特點。開始階段,學生都認為這次課外閱讀活動,會讓他們像過去一樣,可以理直氣壯、無拘無束地閱讀喜愛的故事性較強、趣味性較濃的通俗小說或是雜志,而不必擔心家長的責怪,有閱讀目的的盲目性、閱讀層次的淺顯性和閱讀內容的隱患性的特點,對要求和任務感受不深,所以,更多的是興奮、喜悅,積極性很高。對此,活動伊始,就要跟學生說清楚,做好宣傳工作,既要保護閱讀的積極性,又要提出明確的任務和要求。一段時間后,在完成任務感到困難時,在學習任務重時,每天還要看規定的書目,看一定的內容,又要寫讀書筆記,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壓力和負擔,消極、煩躁、厭倦等情緒就會增加。這時,老師就需要洞察這一心理及其變化,及時加以疏導,采取有效的措施,耐心引導學生走出低谷,擺脫困擾,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一旦學生走出這個“運動極限期”,就適應了,心境就會平靜,就能充分享受閱讀的過程。這時就可以進一步提高要求,進入更高境界。
新課標要求教師,“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需要開展如指導課,讀書筆記、心得交流,名著知識競賽,征文、演講等一系列的活動,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閱讀態度、閱讀效果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來深化讀書活動。這些活動都需要教師的周密計劃,精心組織,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否則,學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培養,興趣難以維持,活動難以深入,整個計劃就難以完成。
加強課內指導,力求“課內開花,課外結果”。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不同類型課文的閱讀方法的分析,拋磚引玉,把賞析閱讀的角度和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時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方法,閱讀效果明顯增強,實現“課內開花,課外結果”的愿望。特別是一些經典作品,我們要花些時間指導學生如何精讀作品,體味作品的文化意蘊,引導學生著眼提高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位。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新課標要求:“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新課標同時對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量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要讓學生明白,這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活動,是課內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能增強語言沉淀,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從整體上增強語文素質,直接服務于應試,還能愉悅身心、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素養、啟迪人生,“形成積極的認識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促進自身的發展。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重視它,不去完成相應的任務。
提出要求,規定任務,意在培養自覺意識,提高閱讀質量。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以愉悅的心情、積極的心態來享受閱讀過程。
書是精神食糧,能重塑人們的靈魂。我們在享受閱讀的快樂的同時,還應該享受與同學交流的快樂。蕭伯納曾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之后,我們就各有了兩種思想。”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與名著人物對話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經驗交流等,每一個人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感悟與感受、收獲與困惑,大家在一起交流,介紹自己所讀的書,講述自己對該書的理解和思考,點評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己讀書的快樂與痛苦,自己的讀書習慣,對讀書的認識,等等。在這種交流中,能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極大地提高閱讀積極性,進一步提高閱讀質量。這個交流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1.好讀書,擠時間讀書。
“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到”,無論何時,無論學習或是工作,即使再忙碌,也應該用一點時間來讀書。我們現在雖然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時間也比較緊張,但只要合理安排,就完全可以擠出時間來進行課外閱讀。魯迅先生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了,那么,我們也可以擠出一點讀書時間,做一個愛讀書、高品位的人。
2.讀好書。
由于受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限制,初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正確判斷選擇的能力,有不少學生只喜歡閱讀偵探、言情、武打等淺層次的文學作品,甚至有不少學生翻閱黃色書籍。他們看書并不是為了領略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圖消遣,尋開心,找刺激,影響了學習與身心健康。老師就需要指導學生選擇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書籍來讀。
3.讀、寫、思相結合。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我們囫圇吞棗,讀而不思,像小熊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那么終將一無所獲。要像老牛一樣,不僅要多吃草,而且要反芻,消化、吸收,變成營養,那才會有益身心。所以要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寫是思的具體體現,在讀書中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寫什么?就是記下從作者身上,從作品中,從自己閱讀過程中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或是精彩詞句,或是自己的心得體會,等等。
1.因勢利導。
讀書有眾多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效率。指導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需要,決定泛讀、略讀或精讀、細讀。選擇知識性的讀物,作一般的了解,可以采用泛讀和略讀的方式。讀佳作,想品味優美的文字,真實動人的情感,那就要細讀和精讀了。讀報紙雜志,只是為了獲取信息,簡單看看題目和目錄也可以。略讀和精讀相結合,做做讀書筆記,可以寫感受,可以概括故事情節,可以摘錄優美的句段,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更能試著仿寫或自創,等等。
2.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作者、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這基本是與閱讀同步完成的,它往往是探尋某個關鍵問題的鑰匙,是發現知識寶藏的洞口,是大徹大悟的前奏。二是寫讀后感。讀完一本書,總有自己的想法,把這些想法及時地有意識地記下來,就是讀后感。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細化,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三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如仿寫、續寫、改寫、擴寫、縮寫、故事新編等。
3.通過活動檢驗。
一是進行閱讀交流。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與名著人物對話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經驗交流等,這些活動都定時專人負責舉行,不求形式,力求實效。由學生把某本書對自己的影響;自己的良好的讀書習慣,對讀書的認識等問題拿出來交流。如安排幾節閱讀課或實踐活動課,讓同學們把前一段時間閱讀完的作品就其思想內容、表現方法、語言表達等“怎樣寫的”各抒己見,講話5分鐘,既檢驗閱讀效果,又培養口語表能力。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記》大膽的想象,幽默的語言;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讀《名人傳》、《童年》談怎樣做人,等等。既可以展示閱讀效果,又能調動學生進一步的閱讀積極性。
二是開展課外活動。開展如閱讀能力競賽、名著知識競賽、讀書征文比賽、好的讀書筆記展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活動促閱讀,切實掀起重閱讀、愛閱讀、比閱讀的讀書高潮。同時,重視課外閱讀小組的組建,把個別閱讀和小組閱讀相結合。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個別閱讀可以充分體現個性,隨機性強;小組閱讀則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有利于互相溝通,激發競爭意識,促進小組成員的整體提高,使閱讀成為一項有組織的集體行動,有效督促學生的閱讀行為,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注重評價
學生的年齡、個性有差異,課外閱讀的評價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要體現層次性、激勵性:(1)重結果,更重過程。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讀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得到的收獲或多或少,我們要特別關注那些閱讀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們閱讀過程中的態度、情感、方法、習慣等,有點滴的進步就給予鼓勵。(2)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及學生互相評價相結合。這種評價有利于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認真傾聽、正確認識自己、敢于大膽質疑的習慣,也有利于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閱讀中去,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閱讀,不是硬性的規定,不是綁緊的繩索,而是一種自然的需要,一種放松的狀態。一冊在握,展讀之間,仿佛在享受一次精神的盛宴,讀到沉醉處,靈魂中的歡悅與外面蔥蘢的綠意相融相映,物我兩忘。
作家肖復興說:“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于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書海無涯,舟楫安在?在課外閱讀向縱深處推進的今天,我愿借一雙慧眼,撥開漸欲迷人眼的亂花,引領孩子們去遨游書海,去感受一路書香,去品嘗閱讀的甜蜜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