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慶霞
對中小學“減負”的辯證思考
● 姚慶霞
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首先要準確把握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科學界定學生的合理負擔;其次在于政策、措施到位,明確減負的重點,把握減負的關鍵,更新育人理念,尋求一條科學的減負之路,達到“減負增效”,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之目的。
中小學;減負;配負
要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必須要在 “為什么減”、“減什么”、“怎么減”上進行深入思考,只有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減負問題,用科學的方法來實施減負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
中小學課業負擔是指中小學生在完成課業時,其身體和心理所承受的壓力和擔當的責任。減負的前提是定負,學生的負擔到底多少適宜,我們都希望有個統一的衡量標準便于執行。筆者認為,這個標準就是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國家學科課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最基本的要求,學情是因人而已、千差萬別的,它至少包括知識經驗、心理特點、行為方式、思維方法、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等方面。因此,負擔是個性化的,是學生的一種主觀感受,無法用統一的數字來量化。如果非要提出一個界定負擔標準的話,也只能從每個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所投入的時間和完成學習后的情緒體驗來界定。情緒體驗是學生對完成學習任務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學習總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同時會產生體力與心理的疲勞,假如這種疲勞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多數學生即使休息后也難以調整恢復,甚至產生某種生理疾病或心理偏差,則應認為是課業負擔過重。
從學校的角度看,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通常的做法是減少課時、減少作業量、降低習題難度、限定考試次數、縮短學生的在校時間等,這是毋容置疑的,但僅停留于此,還是不夠的。學生的課業負擔,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作業量,對于認知水平不同的學生來說,其負擔是不一樣的,可能甲學生“吃不飽”,而乙同學“吃不了”。因此,科學地減負必須做到因材而減,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減負”后留下的自由時空,學生該干點什么?減負之后學困生、特長生、尖子生的因材施教問題怎么落實?學生離校后教師應該干什么?這些問題必須伴隨著減負同步解決。從家庭角度看,由于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期待和望子成龍思想心切,在大喊“減負”的同時,繼續給孩子留家庭作業,為孩子請家教,送孩子讀補習班。最新調查顯示,76.6%的北京學生周末補課或上“興趣課”,主要用于英語、奧數、作文等“考試科目”[1]。因此,家庭教育學校化的現象也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從社會的角度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歸根結底無不源于升學競爭、生存發展競爭的需要,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的招生、就業制度。
減負不是意味著放松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相反,對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發展都有明確的要求,特別是對學生能力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還要使他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困難中求生存,逆境中求發展,培養學生具有堅韌不拔好學上進積極進取的精神。減負也不是意味著不做習題,更不是不再進行考試,如果一個學生在沒有一定的作業、必要的考試壓力下去學習,就不會有很大的潛力和毅力。要壓縮的是機械重復的作業,要求考試不再過頻過難過偏,不再用考試名次來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在命題上下功夫,從而使考試更好地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減負也決不意味著降低對學生學業應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學質量,至少要使學生達到不低于課程標準的要求。
減負的重點是減壓,減負不減壓,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空喊。減負不僅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更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事實上,學生在課堂、學校、家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了課業負擔,嚴重妨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導致心理疾病,個別學生出現了焦慮、抑郁、強迫等癥狀,從而引發諸如上網、出走、盜竊、自殺、兇殺之類的惡性事件。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筆者認為,減負的關鍵在于創設一種輕松、和諧、自然、怡人的心理成長環境,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個性張揚和特長發揮,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實現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形成基于學生自主選擇的、個性發展的、天然秉賦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愉悅、平和、自信、互助的情緒體驗,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同時,經常組織有益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方案是素質教育先進理念的體現,要落實新課程方案必須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先進的教育方式。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未能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所致,學校仍然按照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表現為,自行增減課程和課時,學習時間過多,教學內容超標,學習方式落后,學習的績效評估單一等,特別是考試類課程隨意增加課時,任意加大知識難度,大量的機械重復性作業,還有高密度的名目繁多的各種測試,這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癥結所在。只有嚴格按照課程方案的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特別是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這些考查類課程目前在部分學校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全國范圍內有140個區縣參加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大約78%的初中學生明確選擇學校從來沒有開設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2]說明該課程實施的非常不理想,必須進一步重視和規范,這是應該為學生增配的“負擔”。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束縛學生大腦的課堂教學狀態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關鍵原因,因此,構建和諧高效課堂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和諧高效課堂是一種師生關系融洽、目標達成度高的課堂生活境界。要營造這樣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樹立先進的課堂教學理念,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優化課堂結構,突出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間接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認知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每個學生有一份快樂的心情,學得輕松、高效、有趣。只有徹底改變以接受性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第三種負擔”[3]即學生在學習新知的第一時間產生的負擔,也可以說是由不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產生的負擔。通過構建和諧高效課堂,當堂完成學習任務,課外的負擔自然就減輕了。同時,要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空,解放學生學習的自主權與自由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需要自由活動時間,就像健康需要空氣一樣”[4]。只有改變目前單一的學習結構、內容和狀態,讓學生主動、自由地學習,他們才可能去創造,每個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
中小學減負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作,必須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各自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共同來推進這項工作。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轉變教育思想,更新片面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政績觀,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思想基礎;降低教材難度,刪除“繁、難、偏、舊”或遠離學生社會、生活的學習內容,是減輕學生負擔的一項重要措施;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有力杠桿。
[1][2]劉堅,余文森,徐友禮.“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深度調研報告.北京:人民教育,2010(17).20.
[3]余慧娟,施久銘.“減負”:教育到底能做什么.北京:人民教育,2009(5).39.
[4][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周蕖,王義高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3.
姚慶霞/山東省日照實驗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