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偉,王致寧
摘要:國家興衰,事業成敗,一個關鍵因素在于人才的儲備、培養和應用;人才戰略,教育先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必須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發展教育,培育人才。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發展狀況入手分析了高校教育體制現狀;并針對高校教育理念的培養和教學方法的改善提出了一些見解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138-02
隨著我國人才戰略的實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發展問題,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2009年底,國家教育部推出拓展項目、開辟渠道、鼓勵創業、加強指導、就業援助等八項重大舉措,力促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此同時,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幕也徐徐拉開。2010年5月,國家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特別提出多項卓有實效的教育體制改革舉措,為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方向性指導。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入“大眾化”的普及階段,以目前現狀來看,高校畢業生的總量十分龐大,但是與社會各行業的實際需求不對等,且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高校畢業生在地區和構成上的分布也不合理,地區性的就業困難成為教育頑疾。在繼續堅定不移地普及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如何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高等院校治學方略的角度展開討論。
一、面向社會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推行“述而不作”,“坐而論道”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這與現代高校的教育供需已不相適用。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國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都十分重視教育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新技術園區,如美國的硅谷、日本的筑波、臺灣的新竹等,都有著幾所甚至幾十所大學作為技術支撐。因此我們必須加大高校與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結合力度,使學生根據社會需求、科研、生產的需要,培養實際的動手能力,這有利于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同時也是面向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方法。
近年來,國務院要求適當控制高校年度招生增幅,以期統籌解決高校積累的待業問題,更注重高等教育質量及畢業生就業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國家“十一五”規劃都強調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國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有限的情況下,每年數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對城鎮工作崗位形成了一崗數人爭的情況,這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用人等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不僅需要國家政策主導,同時還需要高等學校在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就業指導等方面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方式。
從畢業生就業狀況來看,研究型大學與高職高專、一般本科院校對勞動力市場所發揮的作用具有明顯區別,相互之間不應有競爭的情況出現。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后,如果不重視專業和職業方面的教育區別將難以為繼。僅靠四年制本科教育就把高校的毛入學率提高到40%以上,社會的認可度不高,問題在于教育體系構成與社會用人制度的關系還沒有理順,因此短期性、社會需求性、專業性的教育一定會有較大發展空間。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在保持部分從事科研開發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必須依靠大量廣泛的、非傳統的專業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將服務功能向學習型拓展,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終身學習的平臺。
學科性與職業性高學歷人才培養的構成,與勞動力市場中的過度教育、教育不足及專業技能緊缺等關系錯綜復雜。雖然各國對此還沒有統一的結論,但在經濟全球化競爭和就業的強大壓力面前,除少數研究型大學外,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關系越來越緊密,這要求我國各類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建設、學科設置上必須恰當定位,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需要深刻反思,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體制、教育構成的改革與創新。
二、注重培養學生高尚人格和職業道德
高校求學的大學生,面臨著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做一個符合社會進步發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做一個能正確處理與人、與社會關系的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當今很多大學生的追求目標違背了我們的初衷。追求學歷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他們認為,學歷,意味著進入社會的起點,意味著一份工作的門檻,意味著未來生活的質量。學歷在一定程度上是學識的認證,但并非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2009全國教育系統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們一定要把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素質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環節。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質量意識,堅持育人為本,把學生成長成才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強調德育為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以及社會責任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和公民意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顯然,素質教育,是我們未來教育的改革方向,而學生人格、道德的培養,則是教育改革的落腳點。這就要求在高校治學期間,要引導每個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更要在實踐培養、從點滴培養大學生崇高的人生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措施中,還需要調動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做好相關的工作,幫助每個學生擺正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道德價值和功利價值之間的關系,勇敢的肩負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使命,讓高校學生成為 21 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會做事、會做人、會學習、勇于創新的終身學習型人才。
三、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學時指出: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創新是不斷進步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自強不息、銳意創新的光榮傳統。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突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幾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從數量上講,各校的招生規模在擴大,但是同時也出現了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緣由固然是復雜的,從表面上看,主要是大學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出現人才的相對過剩和就業困難。但是如果深究其源,從大學教育的力場分析,這主要是由于缺少的文化陶冶、專業教育廣度、深度、實際性所造成的,這即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缺乏的具體表現。而人才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低,這正是我們高等教育缺少的。高等教育要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就是對培養和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詮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增長率加快,知識的陳舊周期不斷縮短,知識轉化的速度猛增。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的接受變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的選擇、整理、轉換和實踐,即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及學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含面廣、實際性強、概括度較高的“中心”知識,而這些知識并非是靠課堂去“傳授”的,它需要通過學生主動地“獲得”和“創造”,即需要發揮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朝夕之功,首先要從改變傳統教育觀念著手。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培養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引導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充分調動以人為本的主導作用,從而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寓教中主動學習成才,即素質教育。高校治學的政策者應該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出發點,并把這一思想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使素質教育成為每一位教育者的主動踐行。同時,要從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入手。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會有高素質的學生群體。當代高校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更要懂得現代教育者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不僅要具有教師的職業品質和人格、修養。在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強烈的創新欲望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十分缺乏創新意識,出現“60分萬歲”的心態,這是阻礙創新能力發揮的主要原因,必須堅決克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尊重;通過啟發、引導、學生的潛能,發揮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個性;激勵他們敢于探索、開拓、發現、創造;要把實踐、技能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創造潛能的發揮,最終都將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展現。因此,實踐活動,特別是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技能及實現創造目標的手段和過程,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校期間創新、實踐、技能需要多樣化,慣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實驗課、多方式教學、討論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豐富多彩教育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發揮學生的智慧潛力。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通過環境育人,用氛圍影響人。要培養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是一個重要條件。因此,高校的校園應當有意識地營造有自己特色的學術氛圍,使之成為創新思想的搖籃。
參考文獻:
[1]閻立欽.創新教育——面向21 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