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薇
摘 要:電影心理學,作為一門藝術學與心理學交叉所產生的學科,其誕生并不晚于其他傳統理論學科。早在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就發表了《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游戲”,然而,雖然有眾多前人的拋磚引玉和將近百年的理論研究基礎,電影心理學作為一門電影理論的分支學科,在我國發展卻不容樂觀。文章從電影心理學發展困境方面出發,對其現狀進行分析,借此尋找能夠使電影心理學得到長足發展的適當途徑。
關鍵詞:電影;電影心理學;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140-02
電影心理學的誕生并不晚于電影理論的其他學科,在國際上,自從有了電影這門藝術,電影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便應運而生。然而,雖然有著眾多前人的拋磚引玉和將近百年的理論研究基礎,電影心理學作為一門電影理論的分支學科,在我國的發展卻不容樂觀。在電影理論走向繁榮的同時,電影心理學的研究卻出現了發展滯后的現象,出現與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狀況不相平衡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專業概念模糊
電影心理學究竟是什么?它屬于電影理論范疇還是心理學范疇?電影心理學到底研究什么?正是由于這些概念的模糊,阻礙了電影心理學這個邊緣學科的建設,使其一直未能得到足夠重視。
所謂電影心理學,即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受眾觀影經驗的理論。是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為依據,研究觀眾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學科。
電影心理學,顧名思義,是電影藝術與心理學交叉產生的一門邊緣學科。心理學分為普通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又分為軍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新聞心理學和藝術心理學等等。藝術心理學又可分為文學心理學、書法心理學、繪畫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和影視心理學等。而從藝術學角度來看,藝術學包括類型學、社會學、創作學、批評學、欣賞學和心理學。因此,電影心理學,從藝術角度講,它是藝術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從心理學角度講,它又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雖然電影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但它不應該是簡單意義上的二者相加或相交,而應該是一門獨立的理論科學。對于電影心理學的研究,也不能是簡單的拿著心理學的知識去分析影片,而應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立足于電影藝術的本體,對電影藝術的創作及接受的心理現象和規律進行解析。
二、研究力量薄弱
電影心理學,是橫跨電影藝術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不但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電影藝術素養,同時還應具備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才能站在專業角度對電影創作加以心理學分析,從而引導電影藝術長足發展。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涵蓋范圍廣闊,心理學知識也同樣浩如煙海。因此,同時具備二者理論修養的研究者,少之又少。研究力量的薄弱是專業領域不能得到長足發展的最大障礙。
從電影工作者的角度來講,隨著電影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國電影也在六代電影人的引領下逐漸演繹出自己的風格,成為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作為中國文化產業中不可缺失的一環,電影領域的發展已經開始得到重視。各大專業院校每年會為國家電影產業輸送大批專業人才,這些經過專業培訓的電影人,都具備良好的電影理論素養,有著豐富的電影理論知識,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他們能精準的掌握從編劇到拍攝再到剪輯的每個流程,可以獨立策劃一部完整的電影。但是,這其中掌握專業心理學知識的電影人卻為數不多。
同時,從心理學工作者角度來講,與電影產業中龐大的從業人數相比,我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大約只有1萬人,與我國有13億人口相比,平均每13萬人中才有一位心理學工作者,按人口比率居于世界末位。而與我們相對應的是,美國只有我們六分之一的人口,卻有心理學工作者約20萬人,按人口比率是我們的130倍。從這個懸殊的差異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我國心理學工作的規模確實是比較小的。在如此匱乏的專業人口基數上,再去尋找同時具備電影專業知識的研究人員,確實難上加難。
既然在實踐領域都缺乏能夠橫跨電影與心理學兩個學科的專業人才,那么,在科學研究領域,能夠通過客觀的理論分析剖析電影藝術,得到系統科學的論述,并能夠引導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專業人員力量則更為薄弱,專業人才的缺失是電影心理學停步不前的最大障礙所在。
三、學科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所高校將電影心理學設立為一門專業的學科,學科建設的滯后,也是電影心理學不能得到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我國各大高校中,并不乏大批掌握了專業電影理論知識的人才,然而,掌握電影制作的理論知識并不代表能夠拍出一部成功的影片;同樣,能夠策劃一部影片,并不等同于電影已經取得了成功。
那么何為成功影片?一部成功的影片,高票房是其成功的必然表現,但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才是影片成功的關鍵,一個值得長久思考的內涵保證了影片的價值所在。凡是成功的電影都是那種能在無意識層面上反映當時社會上具有決定性的動力群體的影片。 也就是說,一部影片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讓觀眾通過表象的電影符號看到導演批判意識下所掩蓋的非理性因素,使觀眾與導演能夠通過這種無意識的溝通達到心理活動的交流。
這就要求一個優秀的導演,不僅要具備專業的電影理論知識,還要掌握部分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對自己的創作心理、思維活動、情感意識等問題進行邏輯分析和規律把握后,能夠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闡釋出自己的內心情感和心理現象,并能夠對觀眾的心理活動機制產生影響。一部電影,能夠調動觀眾的情感,使其沉浸在電影所透露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之中,使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提升,進而使人潛意識的本能得到激活,使人受抑制的主要動因從隱秘處釋放出來,通過與劇中人物思想行為發生“情節碰撞”,進行情感交流,使自己的內心情結得以揭示和展露,這樣的影片才是一部完整的夢幻產品。
然而,就我國目前的學科建設來講,更為偏重電影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于心理學方面知識的普及,更鮮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傳授的學科。這種學科上的界限,導致了人才領域的分離化,知識儲備的狹窄化,和實踐領域的單一化,從而最終導致了電影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空白。
四、指導思想錯誤
電影心理學,作為一個學術性質的研究領域,首先,它是一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就有其一定的專業劃分和領域限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非大眾的、非普及的學科領域,要在科學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研究。
作為一個具體的研究者,首先,他一定要非常熱愛,甚至是偏好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譬如研究電影心理學,首先必須對電影藝術和心理學兩個領域都具有相當的興趣和一定的知識儲備。
其次,要科學的認識電影心理學的研究。所謂科研,是指利用科學的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等一系列活動,為創新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電影心理學的研究也旨在結合心理學專業知識,通過科學分析的手段得出電影藝術的本質規律,從而引導電影產業的發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學?心理學是人類科學系統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認識人和發展人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心理現象是每個人都擁有并能深切體會的,但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嚴肅的學科。因此,當人們看電影時,能夠通過客觀的電影畫面勾起自己的回憶,產生心理活動,體驗某種心理現象,但那并不等同于每一個人都可以對這一現象進行科學的闡述和分析。同理,人們也許可以根據某部電影感受到某種心理現象,但對這種心理現象的表述并不等同于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心理學的分析,能看出電影的表象并不代表抓住了電影的本質。
雖然很多人在講心理學,甚至有自己對于心理學的定義和內涵,但畢竟作為一門學科來講,心理學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設備支持,對于電影心理學的研究更是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如果簡單的依靠某些缺少嚴格科學考證的書籍來進行電影心理學的研究,必然會導致該研究領域的混亂。
所以,對于那些具有極大熱情但缺少專業理論素養的人群,應盡量鼓勵并引導他們走上專業的研究道路,盡可能加大對該研究領域的投資,盡可能為這些電影心理學愛好者提供專業的研究條件,改變如今電影心理學研究工作基礎薄弱和技術儲備匱乏的現狀,擴大該領域的影響力,使電影心理學的研究能重振旗鼓,展示勃勃生機。
五、結 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心理學專業人員力量的薄弱和學科間的界限等因素,我國電影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它的發展滯后也勢必會相應的反作用于電影藝術的發展。因此,加強電影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并對相應學科進行建設與完善,是解決我國電影心理學研究滯后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時,也需要其他多類學科的共同努力,努力探索出一個研究人們在電影創作與欣賞接受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機制與規律的藝術心理學體系。
參考文獻:
[1] 秦俊香.影視藝術心理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2] (德)愛因漢姆著.楊躍譯.電影作為藝術[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3] (意)安東尼奧?梅內蓋蒂著.艾敏,劉儒庭譯.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4] 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