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朝淵 安毅 陳果
摘 要: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中國一個非常突出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和大學生創業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注重點。本文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大學生生存能力,實現創業教育成功。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教育 就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中國一個非常突出的社會問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是讓形勢逐年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雪上加霜。從1999年,我國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2003年,第一批擴招本科生畢業生迅速增長,高達212萬。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高校畢業生分別增長到338萬、413萬、495萬,532萬、610萬、631萬。我國的高等教育正經歷著“人口數量膨脹運動”,由長期的“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普及教育”,使得大量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同時,畢業生的就業率卻在持續下滑。為了應對勞動力市場日益嚴峻的失業問題,社會把視角轉向了“創業”以及 “如何創業”相關聯的創業教育。由此,為了實現大學生就業,解決大學生生存問題,本文探討如何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構建。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
世界上最早提出創業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爾,他在1989年向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提出,未來人都應該掌握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第三本是關心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1989年12月,“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提出“要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提高到與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事業心與開拓技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業教育。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就是培養開創性的個人”,也有人認為“創業教育是企業家精神的教育”。
創業教育是通過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素質,并最終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其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創業教育本質是一種教育活動,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創業教育其內容是培養人的創業素質,其包括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三是創業教育最終目的是受教育者有一定創業能力。
根據上面創業教育的概念,大學生創業教育是通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素質,并最終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在這個概念中有三層含義:一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二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獲得一定創業能力,在條件成熟能抓住機會進行創業。三是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個活動過程,通過課程傳授、模擬創業等活動培養創業素質。
二、模式構建原則
(一)全程化原則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全程化是創業教育是貫穿大學學習三年(專科)或四年的學習(本科)之中,各個年級要對創業教育相關知識進行分程設計,分程學習,分程指導,做到每個階段有內容,每個教學有計劃,每個專業有側重,每個活動有目標。
(三)協作性原則
大學生創業教育協作性主要表現在三個協作:一個是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協作,專業教育成為創業教育的基礎,創業教育成為專業教育的助推器;二是創業教學部門與行政管理部門協作,創業教育機構負責課程設計,創業教學,創業研究;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創業教學部門的人、財、物等協調工作。三是創業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理論教學中要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要重視創業項目孵化,從在實踐中提高創業能力。
(三)實效性原則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效性是創業教育使學生要有所收獲,依托高校、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源盡量規避了創業風險,及時評估創業教育適用性,與時俱進,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概率,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擴寬大學生就能面,在一定條件下造就一大批富有 “冒險” 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創業人才。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
圍繞解決畢業大學生生存問題,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本文構建“創業研究+創業課程+創業活動+創業模擬+創業孵化+創業評估”的創業教育模式,樹立大學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業能力,提高就業能力,實現生存型創業,重點突破創業項目,實現創業教育成功。
(一)創業研究——開展創業教育基礎
向任何學科一樣,研究是教學的基礎,研究促進教學水平提高,對創業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創業研究主要是針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是提高創業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支撐點。如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大學都創辦創業管理研究中心,它們圍繞創業與創新、創業與企業成長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要切實提高創業教育水平,必要要大力做好創業教育研究。學校結合專業教育具體特點,開展調查研究,成立創業教育研究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創業教育進行研究,參加創業教育研討會,讓學生創業教育成為科研的新的一個視角。
(二)創業課程——滿足創業學生需要
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應滿足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知識目標的需要。創業課程體系應該整體規劃,依據專業不同分類設置、分階段設施,做到有的放矢。創業課程可以分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必修課主要讓學生具備創業的意識,了解創業具備的一些基本知識,必修課程主要涉及創業學基礎知識、管理學基礎知識等方面。選修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創業能力,讓準備創業的學生進行項目孵化、科學合理管理,選修課程課程主要涉及公司戰略、公司財務、小企業經濟管理、投資與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課程。實踐課程包括創業團隊訓練課程,創業仿真實訓課程和創業實踐課程。一般情況下,實踐課程融于必修課或選修課程中,在課程中融會貫通。
(三)創業活動——樹立學生創業意識
通過校內外的活動,激發學生創新能力,樹立學生系統思考,敢于創新,勇于挑戰的創業意識。校內的創業活動包括邀請創業指導名師、企業家、成功創業校友到校,舉辦教育創業論壇、創業對話,現身說法,如數珍寶,分享成功人士創業的辛酸與喜悅,如邀請創業成功的校友到進行講座,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校外的創業活動包括假期企業實踐、課外兼職打工等到企業進行工作實踐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企業運作流程,為創業積累經驗。
(四)創業模擬——提高學生創業能力
創業活動僅僅能樹立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則需要創業模擬訓練。創業模擬訓練主要是學生參加創業計劃競賽或經營沙盤大賽,學習積累創業知識,培養創業能力,鍛煉團隊精神,獲得寶貴的模擬創業經歷,提高學生未來創業能力。
(五)創業孵化——重點突破創業項目
一個成功的項目必須要經過孵化實現其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創業孵化是項目進入市場的實際實踐活動。創業孵化可以是學校創業基地、學校與企業共建進行孵化。通過這個孵化程序,準創業者和創業者可以獲得諸如培訓、風險投資、項目、技術、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生創辦企業或者新創企業的成長管理。同時,通過孵化平臺把風險投資機構、企業、科技園以及政府有關經濟管理部門聯系在一起,爭取獲得它們的支持和參與,使大學生創業活動具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在這個創業環境中,既可以加強高校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聯系,又可以密切關注學生與風險投資界、企業界等的聯系,從而豐富學生的創業學習和實踐,放大高校的創業教育功能。
(六)創業評估——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業評估主要包括創業教育評估、創業孵化項目評估。創業教育評估主要針對學校創業教育實施過程的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行為及畢業后創業實施的反饋、考核和改進;創業孵化項目評估針對學校或學生創業項目的實施整個過程進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評估。創業評估主要目的是為檢驗創業教育實施效果,為進一步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做好準備。
四、結束語
基于就業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不是一個過程的教育,而是圍繞學校就業目標,構建創業研究、創業課程、創業活動、創業模擬、創業孵化和創業評估為循環流程的教育模式,該模式是一個著力創業教育研究,滿足學生創業需求,樹立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實現學生創業成功,提高學校就業率,創新一個全程化的、深層次的、具有閉環反饋效果的創業教育體系,保證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宏喜.高校創業教育的要素分析——基于課程體系的維度[J].人力資源管理,2010,(4);70
[2]夏清華.創業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419-42.
[3]李華晶,王丹青,等.創業教育的研究導向與實踐類型探析[J].教育探索,2009,(10):39-40.
[4]郭洪,毛雨,等.大學生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09,(9):69-74.
作者簡介:
付朝淵(1980-),男,貴州甕安人,貴州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創業教育;
安毅(1975-),男,貴州思南人,貴州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企業管理;
陳果(1983-),女,貴州貴陽人,貴州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行政管理。
基金項目:貴州師范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科研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