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楚 李占輝
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以及國際化參與程度的不斷提升,我國對翻譯人才不足,特別是高級翻譯人才的缺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是困擾翻譯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翻譯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現象。本文旨在探討高等學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改革翻譯人才培養策略和模式,使其既符合翻譯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又能考慮到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實際,更好地與區域經濟對接。
目前翻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的需要。據中國翻譯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近7萬人,但以不同形式從事翻譯的有55萬人,雖然市場上各種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很少,高水平翻譯只占不到5%,尤其是同聲傳譯人才和小語種翻譯人才特別緊缺。翻譯能力的薄弱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往中幾個急需解決和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培養大量合格的應用型翻譯人才也就成了翻譯教學的重中之重。
當前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存在著培養體系不健全、層次不明晰的問題。就河北省而言,河北省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多年來堅持的是教學翻譯,教學翻譯只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手段,和完整的翻譯教學是不同的。翻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教學區別于純正意義的語言教學,翻譯需要進行專門的翻譯訓練。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師范大學有翻譯本科專業,但其還沒有翻譯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這樣的教學體系很不完備,翻譯人才的培養沒有形成完整的培養體系和層次。
改革開放以來,在翻譯隊伍日益壯大的同時,翻譯產業和市場產值進一步擴大,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筆者對正定國際小商品博覽會進行了市場翻譯需求和翻譯質量調查。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從譯人員的翻譯質量滿意度普遍偏低,認為較大程度地存在著譯者知識面不夠廣、隨機應變能力不夠強、口語表達和聽力理解能力不夠理想、語法錯誤多和工作效率低等問題。目前市場從譯人員學歷層次偏低,專業外貿翻譯人才缺乏,小語種翻譯緊俏,高端翻譯人才稀缺,整個翻譯市場呈現“大而不強”的現象。
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培養模式的實施,歸根到底要依賴于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莊智象教授對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自己獨到、全面的看法,他認為“我們在總體規劃、課程設置上應該立足社會和個人需求,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社會和市場需求,還要考慮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戰略需求,圍繞培養目標,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因校制宜,開設相關課程,充分體現翻譯的學科交叉性和實踐性。”[2]因校制宜開設翻譯專業的相關課程給我們發展高等院校的強勢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我們培養多層次、高質量的翻譯人才指明了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突出各個高校的特色,培養出精品翻譯人才。
因此筆記提出,構建“基礎+方向+技能”的課程體系,體現出翻譯的學科交叉性和實踐性,根據培養目標和規格,對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選修與必修等課程進行科學有機的優化組合,構建以外語為工具、以跨學科專業為方向、結構優化的課程體系。
在傳統教學中,文學翻譯的比重很大,有很多學校或老師在教學和讓學生練習時,單純使用純文學體裁的翻譯材料。事實上,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對語言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為了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翻譯人才,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不同文體的訓練。所以在翻譯教學和翻譯訓練時,教師要把握好普通文體和特殊文體的訓練比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
所謂過程教學,就是把翻譯教學建立在理解文本是如何被認知系統理解、加工和轉換的基礎之上的。傳統翻譯教學雖然也重視翻譯技能的培養,但卻把這種技能的培養幾乎完全等同于雙語轉換技巧的學習,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圍繞以教師為中心展開,以講授翻譯方法為全部內容,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難以得到保證,極易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從而難于培養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翻譯作坊”的教學方法就是一種過程教學模式,即把現實翻譯過程移植到翻譯課堂。它的教學程序包括譯前階段、翻譯階段和譯后階段。過程教學模式并不否定教師在翻譯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譯前階段就是教師對相關教學內容,包括翻譯技巧和相關背景知識等的講授階段,為譯者具體實施翻譯行為做好準備;在翻譯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擬翻譯的文本內容展開討論,突出翻譯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團隊力量,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并引導學生完成譯文;在翻譯行為實施后,組織學生相互修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國外,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基本上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師資格評價標準等方面,都以培養翻譯實踐能力為重點,這一經驗很值得借鑒。過去,我國翻譯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外語專業教學,普遍認為只要具備外語能力就能做好翻譯,認為外語教學就是翻譯教學,外語好就能做翻譯,口語好就能當譯員,于是把教學翻譯當作翻譯教學,忽視了翻譯的職業技能訓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以及翻譯學科建設的穩步推進,對翻譯人才的培養逐漸從傳統外語教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了翻譯人才培養的專門教育體系。翻譯教學和研究應與市場需求銜接,翻譯教育工作者需用新思維、新觀念和新視角來審視和推動翻譯事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翻譯產業是一項具有獨立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其核心生產要素包含一系列無形資產,如智力資源、文化信息和技術手段等。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翻譯產業必將成為轉換經濟結構,強化區域經濟軟實力、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此外,翻譯有利于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利用翻譯產業的優勢來實現全球的有效交流,在以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向以技術創新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過程中,尤為重要。河北的區域經濟更是以消耗資源為主,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導致諸多的生態失衡等問題。因此,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就具有戰略意義。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經濟、政治、法律、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領域對相關專業的翻譯需求在快速增長。因此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翻譯人才,促進翻譯產業的蓬勃發展,從而實現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