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紅
踏板是鋼琴的靈魂,它的產生、發展和不斷完善,對鋼琴音樂創作和演奏技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踏板使得鋼琴音樂演奏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加光彩照人。
踏板的產生、發展橫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復雜的歷史性演變過程,早在1709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福里就發明了用手控制的踏板。在鋼琴上裝有些小把手用以調節出現特殊的音響,有的是一些楔子用來出現細致的音響效果。這給演奏帶來很大不便。1766年,巴黎的大師維爾貝斯發明了用膝蓋來控制的踏板。這使得手得到解放,能夠在鍵盤上自由的彈奏了。后來踏板發展到安裝在鋼琴腿上,用腳來踩踏板。1783年,英國制琴師布羅德伍德發明了左踏板、右踏板。這一發明大大加寬了鋼琴力度變化的空間,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1874年,中踏板誕生,它的出現在技巧上非常有價值。它可以在制音器離開琴弦的情況下不動從而保持住一組音或和弦。到19世紀下半葉,現代鋼琴的三個踏板裝置:左踏板、右踏板、中踏板基本定型。
踏板的出現以及運用不但豐富完善了鋼琴自身,更為演奏者提供了色彩豐富的表現空間。有了踏板不僅可以美化一個音,還可以美化旋律、和弦。當彈奏旋律、和弦需要力度變化、需要增加點厚度、需要“潤色”等等的時候,都可借助踏板。同時踏板的延音功能也是對手的某種“解放”,手不必時時保留在琴鍵上。在音程很寬的連奏旋律中,就可利用踏板幫助曲調的連貫。此外,手指數目有限,能同時彈奏的音也就有限。有了踏板,就可以通過踏板保留一些音,再用手指彈奏新的音,使各種音程關系、更多數目的音能立體的疊置在一起,形成非常豐富的,種種復雜的和聲音色,為演奏者提供表現豐富音響的無限空間。踏板的出現對鋼琴這件樂器以及鋼琴音樂創作和演奏技術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演奏中右踏板使用頻率最高,這里就著重談談它的幾種常用用法。右踏板的運用千變萬化,歸納起來,用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按踩踏板的深淺,可分為“全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三踏板”等?!叭ぐ濉笔侵改_踩到底之后要全部把音放干凈,這是我們最常用的基本踩法。其他“半踏板”等則是要求不把踏板踩到底,只踩一半或1/4,3/4或也可踩到底,而放起時,只放起一半或1/4,3/4,即不要把音響全部放干凈,而要保留一部分聲音。二是按照用踏板的時間分為:“同時踏板”(踏板正好在彈出音時踩下去)、“音后踏板”(踏板在音的稍后踩下去)、“預備踏板”(踏板在彈出音之前踩下去)三類。
“同時踏板”又稱節奏踏板,它要求手與腳的同步性。這種踏板多用來突出節奏,是用來增加色彩的。多用于進行曲、舞曲以來強調特有的節奏型。例如肖邦《b小調圓舞曲》、舒伯特《軍隊進行曲》等,用踏板來強調拍子和節奏。
同時踏板也可用于和弦出現的地方,以表現果斷、有力以及和弦的豐滿。例如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結尾處。
節奏踏板還可以用于快速段落以加強某些節奏點或重音處。如貝多芬《悲槍奏鳴曲》的這一段,需在每個標有斷奏(重音)記號的八分音符上將踏板踩下,并快速放掉.以加強重音,突出旋律。
“音后踏板”亦稱切分踏板、跟隨踏板。其作用是使兩個音或和弦不間斷,又不模糊地連接起來。使用步驟為:彈奏出第一個音或和弦后,踩下右踏板等到下一個音或和弦彈下去的同時抬起踏板,等新的音或和弦彈下去后重新踩下踏板。使用音后踏板時一定要仔細聆聽彈奏效果,用耳朵指揮腳,如果聽到的聲音雜亂而模糊是因為腳踩得太早,把前面的聲音留到了后一個和弦中。所以一定要在最適當的時間即手指觸鍵發音之后腳再踩下去,至于準確的時間需要根據樂曲的旋律特點及我們對其音色的要求而定。例如門德爾松的《第一號無詞歌》,因為每一拍都改變和弦,所以此處適合用“音后踏板”。
“預備踏板”又稱提前踏板,是指開始彈之前就把踏板踩下去,這種踏板多用于樂曲的開始、新樂段的開始,其目的是為了營造氣氛。中國作品的彈奏常常用到這樣的踏板,以期待“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氣氛。如在彈奏《夕陽簫鼓》這首樂曲之前,可使用預備踏板,使所有的制音器都打開,對音樂的出現充滿期待。
此外,預備踏板還可以極度的豐富聲音。眾所周知,鋼琴的突出發音特點是發音后,音量只會不斷衰弱而不能增強或保持不變,使用預備踏板可以使所有的琴弦在彈奏之前就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共振泛音就會充分振動,從而獲得聲音振動的最佳狀態。例如肖邦op20《諧謔曲》開始八小節的兩個和弦,要求盡可能飽滿的洪亮,此時預備踏板可以用在前兩個和弦上,因為兩個和弦在和聲內容上很類似,并且在彈第二個和弦之前,開始的一個已經足夠減弱了,所以不會產生模糊效果。
踏板的運用有其一定的規律:與和聲效果有關的踏板運用。和聲變換了,踏板就要跟著換。演奏者在演奏時要對樂曲的和聲發展進行分析,以選擇正確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對樂曲的和聲分析不夠準確,那么所選擇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當,造成聲音混亂,破壞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確的分析和聲關系到踏板使用的正確與否。使用時必須在每一個新的和聲變化之前的瞬間放掉踏板,然后在彈新的和聲瞬間精確的踩下踏板。這樣聲音就不會有明顯的間斷。因為和聲的音響會填滿踏板更換之間的空隙,使和聲清楚連貫。尤其演奏古典樂派和浪漫派的作品,這種更換踏板的方法增強了和弦的效果,避免了聲音的渾濁。
與節奏相關的踏板運用。節奏影響著樂曲所表達的情緒,為傳遞樂曲情緒所服務的踏板在使用時必須考慮節奏的需要,往往是為了加強節奏的效果而使用節奏性踏板。如演奏圓舞曲時,為了強調強拍或重拍,可以在第一拍上加用踏板;為了保持圓舞曲特有的彈性,踏板不能踩滿三拍。
色彩性的踏板運用。在彈奏連續跑動的音階或顆粒性很強的音時,為了使聲音保持清晰,應盡量少用或用點踏法來使聲音清晰。踏板的使用要根據作品的音樂性質以及所要求的音色來決定踏板的使用。
與力度效果有關系的踏板運用。為了強調樂譜中某些和弦或樂句時,可用右踏板。
以上從理論面分析了踏板的運用及其使用規律,但由于踏板的使用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在什么情況下以什么速度踩,在什么時候以什么速度抬起,踩多深,抬多高,都會因樂曲、演奏者以及鋼琴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要運用好踏板一要有理論基礎,二要學會用自己的耳朵去鑒別,正如波蘭鋼琴家霍夫曼說的,“耳朵指導腳踩踏板”,“腳不過是個仆從、執行者,而耳朵卻是向導、裁判和最后的判斷標準”。
可見,踏板的合理運用是鋼琴演奏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使音樂表現的更加豐富多彩。
[1](美)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M].朱雅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2](蘇)埃.格爾曼.鋼琴踏板的使用及標記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答鋼琴學習388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