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深彥
(魯東大學,煙臺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淺談中職學校的德育導師制
◆孫深彥
(魯東大學,煙臺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下降給中職學校的管理帶來很大的困擾,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是現代教育管理理念中一個大趨勢。因此德育導師制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切合中職管理的實際,但導師的數量、質量和工作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影響了制度的有效實施。
德育導師制 中職學校 學生素質
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比率的擴大以及高校不斷擴招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初中優秀畢業生進入普通高中,而這些平日在家嬌生慣養的學生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自我約束力和自理能力等各方面都越來越差。中小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學生素質的兩極分化情況越來越明顯,許多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沒有得到有效引導糾正,在中職入學后不良行為的相互影響使得學生違紀行為放大。這種變化給中職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增強了緊迫感。
與此同時,中職生大多初次遠離家人的約束,父母管較少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多了,接觸社會多了,這就導致學生更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并且將這種影響從社會上帶入到教室中。班主任在做德育工作時往往渠道單一、方法機械,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班會、晨會的各類規章制度的灌輸,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個性。此外,任課教師“只管教,不管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任課教師跟班主任抱怨,“上課紀律不好”、“學生不愛學習”等。這一切都導致學校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很差,因此在中職學校中實施德育導師制就更加迫切和必要。
所謂德育導師制,是以“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員導師制的育人模式。德育導師的任務是: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他們是學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學習上的輔導員、生活上的指導員、心理上的疏導者。
導師制使每個教師都成為學生的導師,不僅有效彌補了班主任難以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缺陷,也順應了個性化教育的發展趨勢,使教師的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將班主任身上的重擔合理分解給德育導師,大家一起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負責班級德育和智育工作,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學校的教育管理。德育導師通過結對子交朋友的方式親近學生,充分關注學習有障礙、行為有偏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私下的學法指導、談心活動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一方面保證了學生在公共場合下的“面子”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及時了解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并與班主任、家長一起配合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德育導師制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職德育工作的難度,但是通過實踐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制度的實施在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班主任將部分德育工作分解給任課教師,這緩解了班主任的工作壓力,但同時這種負擔也轉嫁給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很有可能無法保證充分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在實行導師制之前,任課教師雖然只負責上課,但大部分優秀教師的課程都較多,壓力已經很大,這些教師已經將有限的時間用于從事課程研究,并不斷深入到社會、企業中,不斷吸取新的經驗并將之運用到教學中去。當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與學生交流時,勢必會影響到教師對自身知識結構及能力的更新,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中職學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實踐課都越來越多,為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還有足夠的實習時間,學生的課余時間已經壓縮到最低的程度。與此同時,為豐富中職學生的生活,學校內的各類社團活動也慢慢多了起來,學校及上級部門也會不斷舉辦各類活動、比賽以增強學生的能力,為了搞好這些活動,學生要利用更多的時間來準備、訓練。這也導致很多時候學生很難擠出充分的時間與導師深入溝通交流。
中職教師往往同時給多個班級上課,即使每個班級只選一個學生,最終也有可能導致結對學生數量超出其實際能接受數量。在現有情況下,為緩解導師的工作壓力,大部分導師只能從所教的全部班級中選擇2~3個學生,最終結果是任何一個班級都缺少大量的導師。由于沒有足夠的德育導師,為了更好的發揮德育導師制的作用,我們在工作中往往人為選擇出班級中所謂的“問題學生”供給導師,這就對導師的能力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應該說,大部分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都能勝任工作,而且也能勝任德育導師的工作。但實踐表明并非所有任課教師都適合做德育工作,有的任課教師有德育工作經驗,有的教師沒有任何德育經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個別教師自身還存在某些問題,無法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因此并非所有導師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正面的,因此學校在選擇德育導師的時候也要謹慎操作,并且要對導師進行崗前培訓及工作引導,盡快提高導師的工作能力。
由于學生實際困難不同,導師的工作難度也不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很難從客觀上對導師的工作做出適當的評價。此外,班主任有班主任津貼,在晉升職稱時也都有一定的優勢,而德育導師在工作時往往是“義務勞動”,而且在做的不好的時候還要受到一些負面的評價,部分教師不免產生了“為他人做嫁衣”的感覺。這導致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往往會選擇那些問題不是很嚴重甚至是表現較好的學生,這樣工作難度低了,工作成果也比較容易體現出來。這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推倒了德育導師制的存在意義,因此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且在“評先選優”、職稱晉升時也要對優秀的導師進行適當的傾斜,從而更好的調動導師的積極性。
德育導師制的實施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決定了,在中職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壓力要遠遠高于其他各類學校。中職生正好介于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之間,學生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但其實他往往很難約束自己不良的行為。此外他們在身份上介于學生與職工之間,這種臨界變化的心理壓力對中職學生的影響是遠遠超出了其他同年齡段學生,這也就導致中職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更容易受到不良現象的影響。由于社會和家庭上還沒有真正形成對技術工人、產業工人的正確認識,很多學生在入校后更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導師一對一的行為輔導、習慣輔導、心理輔導就變得尤為重要,如何緩解導師數量、時間與學生數量、時間的矛盾,如何提高導師的工作能力和積極性,更好為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服務,也就成為現階段我們的工作難點和重點,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避免“德育導師制”成為形式主義,使中國的職業教育更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