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根
(吉水縣文峰鎮中心學校,江西 吉水 331600)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為初中語文教學增添了生機活力,使我們開始對傳統的課堂重新進行審視、認識,給學生創造一個充滿靈性的新課堂。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的多姿多彩,淹沒了教學的中心目標。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教學過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的字詞教學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和保障,是發展智力、提高認知能力的重要條件,因而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目標側重不同,我們不能把整個教學內容定位在字詞教學上,但識字寫字也不應被忽略和輕視。
一些教師對識字不夠重視,把字詞教學完全放手給學生,布置學生課下預習字詞,但對學生學習的效果不檢查、不評價。在預習環節或閱讀準備環節中輕描淡寫地帶過,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粗略地勾畫一下。這樣教字詞的方法就造成學生只動口不動手,只會認讀不會寫。并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學生在古詩文默寫中錯別字較多,尤其是作文寫作中錯字連篇;字跡潦草,不工整,不規范;識字量不夠,詞語積累不多,寫作時詞語匱乏。
2.教師的共性分析,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最能使學生產生心靈碰撞的學習部分,通過閱讀,學生能真真切切地進入角色,用心與作者進行感情的交流,同時也培養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方式。“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心理個性不同,生活閱歷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解讀和感受程度也必然不一樣。閱讀是學生培養自己個性化的閱讀一種行為,不應該帶上老師的感情色彩,以老師的共性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個性閱讀。對中學生來說,閱讀的作用尤顯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的閱讀變成了純功利性的閱讀,它以終極的意義解讀為目標,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成、確定的知識。
3.提問對象的固定化,打消了“差生”學習的積極性。
老師都喜歡學習好的同學,因為學習好的同學重視老師的勞動成果,上課聚精會神地聽講,課下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工作的肯定,也換來了老師對他們的喜愛,由喜愛而產生了偏愛。久而久之,老師上課只提問學習好的同學,因為學習好的同學能給他一個正確的答案,使教學看起來是有效率的。而對一些“差生”卻不管不問,聽之任之。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的名字永遠落在成績表的最下面。
一個優秀的好老師追求的教學效果應該是 “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即一個班里的所有同學都能激情高昂地投入到學習中,而不應該追求“部分富裕”的原則,否則很容易造成班級里學習成績的兩極化,學優生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差生”只能向學優生的對立面轉化。所以老師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應只給部分或個別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機會,應該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當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回答問題的機會。
4.形式化的多媒體授課,違背了教學的初衷。
在教學《濟南趵突泉》時,老師展示了幾張趵突泉的圖片,就讓學生領略趵突泉水的美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對趵突泉的喜愛之情。學生看著這些圖片,一臉茫然。用影視代替學生的文本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象,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粗制濫造的多媒體課件無法再現趵突泉的美景,精美的影視資料也不能取代文字的魅力。
多媒體只是手段,不能起到取代文本的作用。語文教學的中心應該是學生與文本的接觸,恰當運用一些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理應受到歡迎。但偏離了教學方向、違背了教學初衷的教學手段應該遭到摒棄,我們不應讓語文課流于形式。
對于前面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才能使語文課真正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解決這些問題,無非要明確兩個方面,一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課程應該教什么;二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如何教。這兩個問題的交匯點也就是初中語文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我們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初中語文課成為符合新課程精神的好課。
1.教師應明確自己該教什么。
首先,應從語文的角度進行授課。語文課倡導發散性思維,但應該立足文本發散創新,避免語文教學的無原則性。有些語文課被上成了表演課或政治課。一堂課下來,要么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時政要聞,要么是學生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地表演。貌似一種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方法,但細細考察,就會發現其所教內容與語文關系不大。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并不影響學生的聽說讀寫,但一堂課講的全是和語文關聯不大或是無關的內容,其語文的教學效果必定不佳。
其次,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不應放棄。從小學開始,語文就在教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的寫又是這四部分的核心內容。雖然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培訓,具備了一些識字能力,積累了一些常見字詞用法,但他們在小學學習的字詞只是中文浩瀚字詞庫的冰山一角,更多生僻字的學習還要靠中學的積累過程。所以,中學教師應加強識字寫字在語文教學功能的深刻認識。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漢字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能夠陶冶學生的性情,識字寫字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掌握字形字音以便更好地交際表達的過程,更是審美的過程。
最后,教師教的內容要切合課本,不要偏離主題太遠,開放式的教學不等于自由放任的教學。選擇的教學方法也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對于不同的學生,要選擇有差異性的教學方法,采取因材施教的辦法有利于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師應該知道如何教。
首先教給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學階段的字詞教學不能簡單地認認、讀讀、抄抄,而要在形象性、趣味性的基礎上再上升到理論層面,可在字詞的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一定的規律和方法,如通過對字理的闡述,使學生印象深刻。運用多媒體不能走形式,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掌握寫字方法和技巧。適當進行詞語積累教學,培養學生積累美詞的習慣。利用語言優美的課文進行示范,積累詞語。
其次,根植文本,多讀多悟,激發學生閱讀思維的火花。注重多讀,引導感悟,是個性化閱讀的核心。離開了文本,一切都將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領。讀者的感悟體驗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閱讀教學不僅是讓學生解讀文本,而且要讓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文化積淀、語言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在歷史與現實的溝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內容的視角轉換中讀出新意,讀出有創見的感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植文本,多讀多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閱讀思維的火花。
最后,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一些名教師上語文課,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們的那份從容和自信。從容和和自信來自于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來自于他們對課本知識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徹的把握和駕馭。只有當自己認真學習,對所講的知識心中有數的時候,上起課來才會特別有勁,不至于中途脫節,出現一些課堂上應付不過來的問題。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