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梅
摘要:本文從高職院校通信專業的核心課程《通信原理》的教學意義出發,分析了當前在《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存在的弊端,提出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該課程的方法,并列舉實例說明這種方法應用的具體模式。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法;通信原理; 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Abstract:This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re curriculum, "Communication Theory" meaning teaching, analyzing the curr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course the drawbacks of the process, about the use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citing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he specific model.
Keywords:Action-oriented pedagogy;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prehensive ability
1 引言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通信技術得以迅速發展,《通信原理》作為高職院校通信專業的核心課程,它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能學好、學透這門課程,對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能優質就業,而且對其服務的企業也有促進作用。
但是長期以來,《通信原理》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該課程理論較深,教學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本身確實有難度,理論內容較抽象;二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課堂講解,與實踐脫節,知識都是通過教師講解出來,而不是學生自己分析獲得。多數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牽引下依葫蘆畫瓢,自我獲取的經驗少之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導致學習的效果一直不明顯。
鑒于以上原因,在《通信原理》課程中迫切需要尋求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來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職業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潮——行動導向教學法。這種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較好的成效,正日益被各職業教育機構和院校接受。本文將探索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于《通信原理》課程的具體教學。
2 行動導向教學法簡介
(1)基本特點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大量理論知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是以經驗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的角色,學生則是教學環節的主體。
行動導向教學的設計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興趣為教學組織的起點,并要求學生自始自終參與教學全過程。①教育目標:不是成績排名第一,是“一個有能力的人”;②教育內容:不是學科體系,是職業活動行為;③教材模式:不是有限的知識陳列,是如何去做引導;④教師作用:不是知識灌輸,是行為的指導或咨詢;⑤教學方法:不是單向地灌輸,而是雙向的傳遞和互動;⑥效果控制:不是靠分數激勵,是不斷取得成就的體驗。
(2)基本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有一套可單項使用,也可綜合運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使用。目標單一的知識傳授與技能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談話教學法、四階段教學法、六階段教學法;行為調整和心理訓練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項目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張貼板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案例教學法、項目與遷移教學法。
其中,項目教學法在《通信原理》課程中比較容易實施,項目教學法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的基本要求。把項目教學引入《通信原理》課程時可適當穿插張貼板教學法,教學效果更好。
3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通信原理》課程中的應用
以《通信原理》課程的實驗為例說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應用。目前,《通信原理》的實驗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其主要目的是觀察實驗現象,驗證原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傳統的實驗教學主要特點是:教師是實驗中的主角,學生是配角,實驗內容、實驗的模式基本固定,不夠靈活。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出現問題不思考、不分析,多數學生都依賴老師解決。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通信原理》課程中的具體應用,打破了傳統的模式,創造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的流程如圖1所示。采用行動導向教學《通信原理》的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確定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學的環節主要由學生自己參與、自行設計設計、團隊配合、協調完成。通過這樣的轉換,傳統教學的弊端得以改善。
4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通信原理》課程中的教學實例
項目:數字基帶傳輸系統中碼型變換實驗。
行動導向教學的實施過程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布置實驗任務,教師提出問題。
教師布置實驗任務,并提出問題。如:AMI碼與HDB3碼相比,它們的波形有何異同?全“0”和全“1”時HDB3碼的波形有什么特點?CMI碼如何確定起始電平?
(2)學生分組。
學生自由組合,3~4名學生為一組,各小組推薦1名組長,其余2~3名為組員,組長負責本小組的統籌,并分配各個組員的任務。教師要求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實驗現象解決(1)中提出的問題。
(3)選擇實驗模塊,完成電路連接。
電路圖由教師事先提供,要求學生熟悉所選模塊的功能(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或書籍進行查詢),學生根據電路圖完成整體電路的連接。在實施這一過程當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進行解釋,并且老師還要向學生提一些問題,如示波器顯示的信號類型,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4)學生實驗。
要求各小組獨立完成實驗任務,有問題可以小組內部討論或通過查閱書籍的方法解決,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通力合作的能力。
(5)成果展示。
各小組將實驗的結果通過文字、波形以文本的形式展現出來,各小組長將自己組的實驗結果張貼出來(白板或黑板上)。
(6)集體討論,教師總結。
結合(1)提出的問題,各小組各抒己見,給出本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5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通信原理》課程中應用的優點
(1)行動導向教學法,將生硬的通信知識以可見的波形展現出來,將一個抽象的信號轉化為一個具體的、可視的信號,方便學生接受。
(2)行動導向教學法,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對《通信原理》這種原理性、較難懂課程的學習興趣。
(3)行動導向教學法,通過分組實驗、分組討論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團隊配合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協調能力的形成。
(4)行動導向教學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它將《通信原理》單一學科的學習轉化成了一門綜合課程的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職業教育學新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陳解放等. 教學相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講等. 提升內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徐朔. 論關鍵能力和行動導向教學[J]. 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
[5]林東. 談高職學生關鍵能力與素質的培養[J]. 教育與職業,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