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平
(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527)
[經貿實務]
UCP600下第二受益人在可轉讓LC中的風險及防范
張燕平
(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527)
UCP600對可轉讓信用證加強了對第二受益人的保護,但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第二受益人被動的地位,其收款風險并沒有消除。通過研究可轉讓信用證各方的法律關系以及在實務中發生的各種糾紛類型,分析可轉讓信用證風險的根源,提出規避第二受益人風險的措施,使可轉讓信用證使用順利并保障第二受益人的收益。
可轉讓信用證;第二受益人;風險
可轉讓信用證在UCP600第38條b款規定:根據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請求,轉讓LC可以被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其他受益人(第二受益人)。轉讓信用證意指經轉讓銀行辦理轉讓后可供第二受益人使用的信用證。轉讓LC對于第一受益人即中間商來說有諸多的便利,可以減少再次申請開證的費用,省略繳納保證金為企業贏得更多的流動資金,同時還可以保護其作為中間商身份擁有的商業秘密,故轉讓信用證是深受中間商歡迎的,但誠如我們從UCP600條款中所見,轉讓信用證涉及的當事人數量較一般信用證多且他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法律關系。
可轉讓信用證相對于一般信用證來說當事人有一些特殊之處,受益人有第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一般而言第一受益人為中間商,第二受益人才是真正的出口商,涉及的銀行除了開證行外,還有轉讓行,即由第一受益人申請辦理信用證轉讓的被指定銀行。據UCP600規定,轉讓信用證須依原信用證條款及條件開立,但允許有以下項目變動:LC金額、單價、到期日、單據提示期限、最遲裝運日期或規定的裝運期間,目的是為了保護第一受益人從中獲取差價轉讓操作簡化如下程序圖:

1.第一受益人請求轉讓信用證;
2.轉讓行辦理轉讓手續,通知第二受益人;
3.第二受益人向轉讓行提示單據;
4.第一受益人替換單據;
5.轉讓行向開證行寄單償付;
6.開證行付款后轉讓行向第二受益人付款。
該程序圖列明的幾個步驟,這個流程如果一切順利則沒有問題,但一旦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則對第二受益人意味著風險,如以下的案例:2006年8月,中國一出口企業(第二受益人)收到比利時A行(轉讓行)開來的一份可轉讓循環信用證,金額為5.8萬歐元。在轉讓信用證中顯示:原開證行為比利時B行,比利時A行議付,第二受益人為中國出口企業,不保兌。在該證SWIFT格式78項規定償付條款:收到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我們將按議付行的指示付款。之后中國出口企業繕制單據交比利時A行議付,該行提出不符點并拒付,且讓第二受益人中國出口企業授權,中國出口企業認為不符點不成立并要求比利時A行立即付款,雙方產生爭辯,信用證過期。后中國出口企業與比利時A行進行多次交涉,因談判金額未達中國出口企業要求而訴至法院。此案糾紛出現在轉讓行和第二受益人之間,轉讓行因為單據不符而拒付。基于上面的程序常見糾紛有:
1.第一受益人拒絕換單或故意延遲換單。第一受益人往往由于利潤變薄,或者找到新賣家等原因拒絕換單或故意延遲換單從而導致開證行拒付。雖然UCP600規定,“如果第一收益人應當提交其自己的發票和匯票(如有),但卻未能在收到第一次要求時照辦;或第一受益人提交的發票導致了第二受益人提示的單據中本不存在的不符點,而其未能在收到第一次要求時予以修正,則轉讓銀行有權將其從第二受益人出收到的單據向開證行提示,并不再對第一受益人負責”。但實際業務中,由于轉讓行為了維護和第一受益人的關系往往不會徑直寄單至開證行。在UCP600第14條規定受益人提示單據的日期,受益人須按規定提示單據,如沒有規定則必須由受益人或其代表按照相關條款在不遲于裝運日后的二十一個公歷日內提交,但無論如何不得遲于信用證的到期日。而第一受益人如果拖延向轉讓行換單,致使轉讓行逾期向開證行提示單據。
2.開證行拒付。信用證業務執行的是單證一致原則,開證行付款依據也是單證一致,轉讓信用證在轉讓前后一般都會有條款的變更,第一受益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可能讓開證行知道轉讓后的信用證信息,尤其是第二受益人的資料,雖然開證行開出轉讓信用證,但其依據仍然是轉讓前信用證,因此由于第一受益人原因轉讓行徑自向開證行提交第二受益人單據對第二受益人并沒有產生有效的收款保證,因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根據轉讓信用證轉讓后制作的,而開證行審單的依據是原信用證,這勢必會造成開證行因單證不一致而拒付,這對第二受益人收款的保障是缺失的。
3.轉讓行拒付。轉讓行一般在其轉讓條款中列明“先收后支”,即轉讓行收到開證行的付款后才對第二受益人進行支付。轉讓行接受第二受益人的單據并用第一受益人的單據替換提交給開證行,轉讓行對第二受益人的單據負有審核并提醒注意的責任,但其是否可以如上述案例中所述提出不符點而拒付,這在UCP600中未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當發生上述糾紛時,雙方只能對簿公堂,這對第二受益人來說消耗是非常大的。
所有這些糾紛類型集中體現了第二受益人在可轉讓信用證中處于的被動地位而使其收款得不到保障。UCP600雖然加強了對第二受益人的保護,但由于其性質并沒有改變以及法律地位的缺失,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轉讓信用證性質。國際貿易結算方式有匯付、托收、信用證,前兩者屬于商業信用,信用證屬于銀行信用。而不是所有類型信用證都屬于銀行信用,對受益人都有付款承諾的保障。讓我們來分析下可轉讓信用證,從上圖的流程中可以看出轉讓行的付款是在開證行付款之后,即其付款是有付款前提的,這個前提除了單證一致外,還需開證行足額付款。但如果開證行拒付,即使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和轉讓信用證一致,如果沒有其他條款,轉讓行也不會付款。轉讓行參與了付款的環節但卻不承擔保證付款的責任。由此可見轉讓信用證并不屬于銀行信用,而更像是商業信用的托收方式。
2.第二受益人的法律地位。轉讓信用證業務中可能和第二收益人發生接觸的有第一受益人、轉讓行、開證行,但真正具有法律保障的只有和第一受益人的合同關系。開證行承擔對第一受益人的付款保證,和第一受益人具有明確的法律關系。轉讓行依第一受益人請求,依據開證行授權,轉讓給第二受益人,但并沒有做出付款的承諾,和第二受益人和開證行之間亦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這意味著當發生開證行拒付時,第二受益人不能越過轉讓行向開證行要求付款。開證行對第一受益人承擔付款責任,而第一受益人并沒有將這種權利讓渡給第二受益人。在有些貿易糾紛中第二受益人由于開證行拒付通過轉讓行向溝通,多次溝通未果而自行向開證行提出意見,但法律上并不支持這么做,開證行也不會予以理會。
1.認真審核轉讓信用證,包括審核轉讓行職責的內容和交單期和有效期。UCP600對轉讓行在轉讓LC操作中所起的作用并沒明確指出(相當于UCP500規定),也沒有對轉讓行的職責作更明確的規定。如前文所述,轉讓行往往會規定“先收后付”類似的軟條款內容,第二受益人就應在審證時密切留意,如有這樣的規定則要求轉讓行進行修改,注明“收到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我們將按議付行的指示付款”。同時第一受益人會對原信用證的金額、單價、交單期、有效期進行修改后轉讓給第二受益人,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須與轉讓后的信用證一致,但為了保障收款安全,還應考慮轉讓前后的信用證在交單期、有效期等方面是否有個合理的時間段,因此第二受益人可以要求第一受益人規定足夠的時間來保證在信用證有效期內制單、交單、結匯。
2.要求轉讓行加具保兌。在轉讓信用證中轉讓行對第二受益人是不具有付款承諾的。第二受益人可以要求轉讓行對可轉讓信用證加具保兌,盡量避免前述案例中無保兌的轉讓,這樣即使開證行拒付,只要第二受益人提交符合轉讓后的信用證一致的單據,就能保障收款安全,從而避免了有可能的開證行拒付,以及第一受益人經營狀況帶來的收款風險。
3.加強法律保障。信用證業務處理原則是UCP600,如上UCP600在轉讓信用證存在諸多缺陷,對第二受益人來說應尋求其他途徑的保障,而合同即是一種有效的方式。第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會簽約來執行交易,第二受益人可以在合同條款中保障自己的權益。信用證交易中合同和信用證的關系獨立,但當第二受益人依據信用證制單卻收不到貨款是,對第二受益人來說履行了合同的交貨職責,可依據《聯合國銷售合同公約》或《合同法》要求第一受益人付款。
4.加強對于交易方資信調查,密切注意貨物走向。國際貿易中的風險多種多樣,一些是因為交易風險,但不可否認存在交易方故意欺詐行為,第一受益人利用轉讓信用證錯綜關系即缺乏完善的法律約束來騙取第二受益人的貨物,因此第二受益人在交易前調查對方及轉讓行資信,同時應密切注意貨物走向,一旦發現貨款回收困難可及時控制貨物,盡量挽回損失,當然最期望還是有關轉讓信用證的法律保障更加完善或者選用背對背信用證。
[1]居松南.試論單證一致原則在可轉讓信用證下的缺失及完善[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1).
[2]梅鴻.合理使用可轉讓信用證[J].進出口經理人,2009(9).
[3]王慧雅.可轉讓信用證中第二收益人存在的風險及其防范[J].法制與社會,2008(9).
[4]張占山.UCP600框架下可轉讓信用證各方風險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9(1).
(責任編輯:陳鴻鵬)
F740.4
A
1002-2880(2011)02-0071-02
張燕平(1977—),女,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華南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發展經濟,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