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斐
(淄博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淺論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教學中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
趙 斐
(淄博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目的 探討多種教學資源優化組合應用于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教學的效果。方法 分別對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的授課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可使醫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能幫助他們理解書本上的抽象知識,從而牢固掌握,對臨床實習具有指導意義。結論 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能彌補傳統教學不足,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教學資源;優化組合;教學方法
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是一門介紹我國傳統醫藥學基礎理論的綜合性課程,主要研究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包括中醫學關于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診法、疾病防治、方藥、經絡腧穴、養生等知識和技能。其知識尤其是中醫基本理論方面比較抽象,內容多,課時相對少,同時由于近年高校不斷擴招,每班學生數量較以往明顯增多,給教學增加了一定難度,使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受到質疑。為此,筆者根據中醫常用診療技術的學科特點,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我校臨床醫學專業2009級3班47人作為實驗班,2009級4班52人作為對照班,均為三年制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科生,2班年齡及其他課程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同一內容均由同一教師按照我校臨床醫學高職高專教學計劃要求和教學大綱制定相同的教學日歷授課,均采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教材。
2.1 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
2.1.1 教學模型的使用 中醫常用診療技術屬祖國醫學,有其學習的特殊性,現行教學模式多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學效果欠佳。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既無法理解內容,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勢必降低教學效率與質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讓人識別一樣東西,呈現的方式不同,所需的時間也不同,語言描述需要2.8秒,線條圖需要1.5秒,黑白照片需要1.2秒,彩色照片需要0.9秒,直觀實物僅需0.7秒。顯然,眾多媒體中直觀實物顯示出獨到的效果。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包括實驗、見習和實習環節,本門課程知識相對抽象,如藏象學說,為歷年教學重點,因其抽象,成為教學難點;又如識別中藥,很多學生對中藥很感興趣,但是文字的枯燥乏味使不少學生上課時精力無法集中。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實驗班在理論授課中采用教學模型進行演示,對照班未采取。
2.1.2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的心理實驗表明,人類各種感官配合思維都具有吸收知識的功能,其中視聽并用的學習效果最高[1]。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圖、文、聲、像、影并茂的特點,能把教學過程中不易說清的,只靠掛圖或板圖較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聲音、及時有效的反饋,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易于學生理解吸收,實現教學目的。實踐證明,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利學生理解記憶課堂所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求知欲望,為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環境。
本教學部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素材。一是通過截取教學錄像片斷,比如將成人推拿手法錄像分類截取等;二是拍攝實景圖片,比如中藥真實圖片等;三是在平日臨床工作中注意收集典型案例圖片,還可通過網絡、書籍等查閱圖片,最終將這些素材保存于教學部自建的素材庫中,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根據不同章節內容適當插入相應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
2.2 評價方法
(1)成績評定。通過平時評價法(出勤、課堂表現等)和遠期評價法(課程結束考試)對2班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情況進行測試,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2)問卷調查。課程結束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滿意情況,共發放問卷47份,收回47份,有效回收率100%。
3.1 2 班教學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2班教學效果比較(分)
結果表明,從長時記憶和最終的學習效果來看,對知識的掌握實驗班比對照班要好,二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l)。
3.2 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調查(見表2)

表2 實驗班對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的評價[n(%)]
結果顯示,91.5%的學生對多媒體教學非常滿意。
4.1 彌補傳統教學不足
傳統教學主要為灌輸式教學,結合板書、掛圖等完成。在中醫常用診療技術教學中有些章節內容很抽象,如陰陽五行學說、經絡腧穴、針灸推拿操作等知識單用語言難以表達清楚。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模型,因教學模型形態、大小、質感與真人相仿,為學生提供了較多動手操作機會,解決了學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比如在講解推拿手法這一章節時,教師借助推拿測試儀使學生真切感受推拿的力度、動作要領;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集視、音、動畫為一體,突破時空限制,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推拿的動態效果,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
4.2 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利用模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師生互動,縮短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了最佳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集動畫、聲音于一體。調查表明,91.5%的學生認為其能夠大大提高學習興趣;通過這些感官刺激,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深刻,83.0%的學生認為能夠提高記憶能力;課堂上學生的興奮點被激發,必然會調動課堂氣氛,師生互動良好,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等。調查結果也表明,97.9%、85.1%的學生分別認為其在提高自學能力、表達能力方面有顯著效果。教師利用先進的課件制作技術,將抽象的知識、技術傳授給學生,例如十四正經在人體的循行,若僅憑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十四經在體內是怎么循行的,但如果在講授時播放一段循行視頻文件,學生就會一目了然。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效率。
4.3 改進教學模式
醫學知識內容繁多,加之中醫內容抽象,不易理解,每堂課聽完,學生總會有種疲憊感,課堂吸收率很低。利用模型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使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通過現有的媒體包括教學模型和多媒體課件,創造各種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能,使其具備科學的臨床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邊做邊學,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
4.4 存在問題
模型教學主要適用于經絡腧穴、四診、推拿教學,模型雖具有仿真性,但其價格昂貴,不能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使用中也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個別教師對多媒體課件認識不夠,制作水平有限,把多媒體課件理解為制作成幻燈片,將課本知識投影再現。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資源就是教師對課堂信息的整合,是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中醫常用診療技術這一課程的特點,單一利用模型教學或多媒體課件教學都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要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需對教材、教學參考書、實物、掛圖、模型、多媒體課件、網絡技術等教學資源進行優化組合,當然,優化課堂教學資源只是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是目的。
[1]羅梅娟,喻煒.對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5(1):32~34.
G424
B
1671-1246(2011)2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