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要:實驗對于生物教學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非智力因素、啟迪思維、發展智力因素、全面培養綜合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生物實驗;興趣;非智力因素
學生的素質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因素構成:知識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知識因素是指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智力因素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注意力和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對活動的強烈需要和愛好(非智力因素)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認為一個學生有學好某學科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興趣,學習成績并不突出,只有當學生對這門功課發生了興趣,有了強烈的需要時,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取得優良的成績。包達列夫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一門學科的態度會在他的知覺、思維、記憶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跡。學生缺乏積極的態度,就會阻礙他的活動潛能的發展。研究者們認為成功的取得與熱烈的情感是分不開的。
學習動機的理論認為,興趣(屬于非智力因素)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在充滿興趣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就能產生持久而強烈的學習欲望,最容易接受新知識。
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是學習動力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生發展、提高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的推動力。
各種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鮮明、直觀、生動地體現了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手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由“枝條插到紅黑水中”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解決莖的復雜結構的認識問題。這樣使掌握的知識更加鮮明直觀,而對于中學生,興趣往往是學習動機的直接來源。
實驗是引導學生熱愛科學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小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和志趣,以致發展為驚人的勤奮學習能力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興趣愛好和求知欲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前提,也是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結果。因此,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一步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并取得學業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有一次,我在高三上一節實驗課,是酵母菌的固定化技術。學生5人一個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他們表現出來的積極和能干讓我這個帶了他們兩年的老師驚訝!小丁同學本來是一個最令我頭痛的懶惰學生,但他在操作加熱溶化海藻酸鈉的過程中最有耐心,還創造性地完成了任務!本來這個實驗要求間斷加熱,我教他們用間斷關電爐的方法,他卻用了間斷移走燒杯或離開電爐一定距離的方法,這個方法更簡便。他耐心地經過20分鐘的不斷攪拌,并協調同學配合加水,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海藻酸鈉沒有焦糊,并且徹底溶化!在隨后的制作凝膠珠操作中,他也很細心、很穩重,滴出來的小珠比別人的圓。我由衷地稱贊了他“很細心,很耐心,肯動腦!”別的同學也點頭,他很開心。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他第一次沒有和我討價還價,還很認真地完成了!
可見,在實驗中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有效的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的意愿只會伴隨著學習的成功而來。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艾賓浩斯對記憶的研究表明:對于感興趣的事情,我們自然會記得牢固。還以上述酵母菌的固定化實驗為例,學生曾經花力氣背過書,知道海藻酸鈉和氯化鈣溶液的作用了,但很快就會忘記。做過實驗后,學生對兩種物質的印象深刻,記憶自然更牢固。
在實驗教學中,上述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建立在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的基礎上的,學生是在興趣盎然的心理支撐下進行探究的,這才是實驗的真正魅力所在。生物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觀察和實驗又是研究生物科學的基礎方法。因此,實驗對于生物教學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非智力因素、啟迪思維、發展智力因素、全面培養綜合素質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邰玉韋.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快樂[J].中學生物學,2009(1):19-2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