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琴
(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南京200017)
中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必須重視學情分析
卜琴
(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南京200017)
中職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過于一統化,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優化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在課前、課中、課后關注學情、研究學情、分析學情,順學而導,因材施教,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
中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學情分析;教學有效性
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①曾經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說明學情對于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程序的設計,摸準學情,可以為有效地開展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教學依據。
根據學情分析的支撐要素: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認識水平和生活體驗、學習興趣和即時狀態,學情分析可分為課前學情分析、課中學情分析及課后學情分析。
課前學情分析很重要,是決定備課、上課成敗的重要因素,是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的基礎。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交談法。通過交流,分析學情的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學生的“已知”。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明確這一點很重要,它決定著學習起點的定位。
二是學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對“已知”而言的,包括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識,還包括實現終極目標之前所要涉及的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
三是學生的“能知”。就是通過教學,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能達到怎樣的目標,它決定著學習終點 (即學習目標)的定位,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四是學生的“怎知”。即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它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
教師通過以上幾點學情分析,從而進行相應、有效的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時,要從了解學生的現有狀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落實在每個學生身上。
教例1:中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第一次上課前的學情分析。
在第一次上課前,筆者找班級課代表(是班主任根據平時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推薦的基礎較好的學生)了解了幾個問題:一是班級學生對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二是有一定的應用基礎的學生占幾成;三是學生學會了哪些計算機應用操作技能;四是學生期望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哪些知識。課代表回答我:同學們以前學習的理論課較多,對開設本課程抱有很大期望;班級里有一定基礎的同學的情況他沒有完全掌握,但有三四個學生計算機操作較熟練;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不是上網、打游戲就是聊天,對Office軟件的應用很少;同學們期望本課程能盡快進機房,能讓他們上網、打游戲。
筆者又找了該班的專業負責教師,了解本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要求。教師告訴我,期望通過本課程能使學生達到兩個目標:一是能順利通過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業資格操作員考證;二是能使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具備靈活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尤其是在就業崗位上能熟練地進行相關運用,不希望出現曾有的教學怪象——學生順利通過了考證,但是在崗位實際應用時不知所措。
通過學情分析,筆者對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規劃和設計:一是肯定學生對本課程期待的積極性,表揚學生的學習狀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是在課堂上簡單了解曾經學過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對已經學習過計算機的學生進行了提問,了解其掌握程度;三是認真交待本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地位和要求,明確學習目標,即通過資格考證和學會實際運用,強調本課程是畢業驗印的必備條件,舉例說明曾經有學生在就業時因缺乏計算機應用操作能力失去了很好的就業崗位,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以此強調本課程的重要性;四是明確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學生要學習操作系統、Office中某些軟件的應用,尤其是在生活中各種軟件運用的案例,如用Wopd寫信、寫個人簡歷、制作小報,利用Excel進行成績的統計分析、進行電器銷售的統計分析,在商務營銷場合利用PPT制作產品推廣幻燈片、幫教師制作課件等,而非僅僅是上網、打游戲。
通過第一節課,要讓學生既明確本課程的重要性,也了解學習目標,同時認識到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嚴格要求。
根據課程的實踐性、學生的基礎、學習的主動性及應用的要求,筆者針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進行了整體備課:(1)因為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要進行弱化或適當忽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精講多練,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2)因為學生是中職生,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不是很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學習Windows操作系統和Word文字處理軟件時,要少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在中后期再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指導,使其觸類旁通地掌握Excel和PPT的操作應用,實現知識的遷移。(3)因為有少數學生有一定的應用基礎,因此,在座位上要合理安排,進行分組,讓有基礎的學生根據學生推薦或教師指定的方式擔任小組長,如此,既可以增加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團隊意識,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另外,在教學中也要進行分層次教學,對于有基礎的學生,在課堂訓練時任務要求要多于或深于其他沒有基礎的學生,使不會的學生變會,會的變優。(4)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任務驅動等有效的教學策略。(5)為了強化本課程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教學中的案例要密切關聯相關專業,如所教學生是電子專業的學生,在進行Word教學時,項目實訓可引入電子產業的某個產品的介紹,通過綜合排版,讓學生進行文字處理;在Excel教學中,可利用電子產品銷售統計案例,讓學生學會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在PPT教學中,可通過新電子產品的營銷推廣,使學生掌握幻燈片的制作技巧。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的特征,一是學情具有動態性,會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難易程度、個人情緒的變化以及教師的指導提示而變化;二是學情具有可變性,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特別是當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時,就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將學情調整到較好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有效提問、課堂訓練等方法了解當堂教學效果,根據分析的學情動態,及時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
教例2:在Excel數據處理軟件中學習常規函數的應用。
在上課前,筆者針對學情進行了備課,找到班級數學科代表,了解學生對函數的理解與學習程度,科代表回答說:函數學過,學過三解函數等,不難接受。于是筆者在教學設計時,就想當然地根據科代表的回答及教學大綱制定了教學目標:通過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常規函數Sum(求和函數)、Average(求平均值函數)、Max(求最大值)、Min(求最小值)、Count(求計數)的使用。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一個函數的使用方法,其他的函數應該觸類旁通,很容易就能掌握的。然后,通過多個案例訓練,使學生掌握知識并加以鞏固。
上課后,從導入到第一個函數Sum(求和)的學習都按照筆者的教學設計順利進行,依據筆者個人所理解的知識遷移,理所當然地講解其他相應的常規函數Average(求平均值)、Max(求最大值)、Min(求最小值)、Count(求計數),在講解一個個小任務及學生練習時,熱火朝天,掌握程度很好,筆者正為自己的教學階段性成果自豪時,一個綜合測試項目讓我傻眼了。按常理,在學生掌握了各個函數的基礎上,這個只需5分鐘即可完成的綜合項目任務,居然10分鐘也未完成。于是,在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的同時,筆者單獨找完成不順利的學生進行了交談,結果讓我很出意料,學生對函數的理解、對其相應功能和操作方法也都掌握了,但是對各個函數對應的函數名卻記不住,由于英語基礎太弱,在眾多的函數中選擇自己所需的函數有很大的難度。筆者頓時覺得很難接受,在腦海中問若干個“怎么會這樣呢?”但又立刻反思到,原來筆者在課前的學情分析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英語基礎的強弱,雖然同是中職學生,但現今的中職生的文化課基礎與4年前已經大不相同,時隔5年,筆者仍用過去的定式進行教學設計,完全忽視了學生英語水平的程度。于是,筆者立刻將計劃本該進行繼續強化的第二個綜合任務的設計取消了,并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臨時加上對幾個常規函數的函數名的學習。
課后學情分析是課后教學反思的一部分,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容忽視的教學過程。課后學情分析的內容包括當堂課后分析、課程結束后分析及就業跟蹤分析。
當堂課后分析要考慮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了,主體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教學目標完成了沒有,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另外,也可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通過師生交談、討論、輔導等機會,檢查教學目標的實施情況,通過對每次課的教學進行全面分析與反思,根據教學體會和學生反饋的信息,提出今后的改進措施,及時修訂教學設計,思考下一次課的設計,以促進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結束后分析要根據學生考證通過率、考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平時在校時幫助教師解決問題時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反饋,從而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客觀的分析與反思。
就業跟蹤分析是指當學生踏上實習、就業崗位時,通過與實習指導教師或用人單位領導溝通,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的滿意程度,為以后開設本課程的教學設計調整提供依據。
總而言之,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計算機應用基礎》屬于文化基礎課程,但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該課程的實踐要求較高,實用性很廣泛,如果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一概而論,往往會出現對相同的年級、相同的專業或不同的班級使用同一教學設計和同一教法,教學效果差距很大的現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優化教學效果,必須關注學情、研究學情、分析學情,順學而導,因材施教,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在教學中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真正地提高教學有效性。
注釋:
①靳家彥,男,1944年12月生,畢業于天津教育學院中文系。從教38年,現任天津南開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天津市模范教師、天津市勞動模范、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國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學專家。
[1]周雪蓮.科學有效地開展學情分析[J].北京教育,2008,(10).
[2]秦堃.例析學情分析的重要要素[J].語文教學通訊,2009,(3).
[3]傅梅珍.關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有效教學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0,(4).
[4]任志蕾.《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芻議[J].山西科技,2010,(2).
□有話職說
書不成誦,無以致思索之功;書不精讀,無以得義理之益。
——(清)胡達源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61-02
卜琴(1977—),女,江蘇泰興人,教育碩士,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