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蘊然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學前教育的公平體現教育起點的公平。當前我國學前教育資源的供給和配置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域、城鄉等的不平等現象,實現學前教育普及任重而道遠。文章建議以教育公平為出發點,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使所有適齡幼兒都能享有平等又適合的教育。
關鍵詞:教育公平 教育起點公平 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041-02
一、學前教育的公平體現是教育起點的公平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公平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缺失或受到損害,將極大地影響到其他領域的社會公平,使得其他領域的社會不平等得以延續并進一步放大。教育公平蘊含著平等精神,它強調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平等。這就要求社會要為所有人提供同樣的受教育機會,而教育機會平等首先是教育起點的平等。學前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學前教育的公平是教育起點的公平。沒有教育起點的公平,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學前教育公平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重視和發展學前教育是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教育改革與發展追求的目標之一。目前,我國日益重視學前教育公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特別指出,要“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
二、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然而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和配置卻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域性不平衡。
1.適齡學前兒童入園率低,城鄉差別大。據統計,我國目前適齡的可以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大約在6000萬人左右,但實際在園的只有2470多萬人,只有41%左右。在農村,約65%的適齡兒童還沒有機會接受學前教育,而且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激增,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日益突出。有專家指出:學前教育是我國各級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階段,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且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公辦園供不應求,“公熱私冷”現象嚴重。
(1)社會力量辦園占幼兒園總數的六成以上,監管難度大,問題叢生。根據2008年的數據,各種社會力量所辦的幼兒園目前已占全國幼兒園總數的62.17%。社會力量辦園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學前教育事業資源的不足,但對這些幼兒園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規范,既不利于很好地保障其權益,也嚴重影響其辦園積極性與教育質量。據福建省教育廳統計,2010年福建省民辦幼兒園達4061所,占全省幼兒園數的65.72%,是2000年1715所的2.37倍;民辦園在園幼兒55.03萬人,占全省在園幼兒數47.2%,是2000年9.6萬人的5.7倍;民辦幼兒園園長和專任教師2.67萬人,占全省幼兒園園長和專任教師總數的60.82%,是2000年0.58萬人的4.6倍。在我國廣大農村,民辦幼兒園是主力軍,但農村民辦幼兒教育存在著“小、多、松、低”等特點。“小”,是幼兒園規模小,家庭作坊式居多,一個幼兒園在園生30~50人不等。“多”,即幼兒園數量多,一個村少則二、三所,多達四、五所。“松”,即來自上級的行政管理寬松,幼兒園內部管理也自由松散。“低”,即規范化程度低,辦學水平低,保教質量低。且民辦幼兒園師資問題比較突出,不少老師只有中職水平,與公辦幼兒園幼師多為大專以上畢業生相比,老師整體學歷水平相對較低。而且,由于民辦幼兒園屬于企業性質,人員流動性大,不利于幼兒的發展。眾所周知,民辦(私立)幼兒園多數以盈利為目的,企圖以較少投入獲得最大利益。一些質量較好的民辦園由于生源有保障,但收費高,使得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卻步。而一些質量不高的民辦園,為了吸引生源,降低收費,但設施設備和師資的投入難以保證,教育質量堪憂。
(2)公辦園占幼兒園總數不足四成,僧多粥少,幼兒入園難。事實上,入園難的情況,大多集中體現在公辦幼兒園中。由于公辦幼兒園設施先進、師資雄厚,教育教學管理規范,自然成為眾多家長追求的“香餑餑”。更何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當代的年輕父母,大都受過高等教育,注重早期教育,選擇一所有名氣、教學質量優的幼兒園,成為這些父母的頭等大事。然而,公辦幼兒園數量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幼兒入園的強大需求,迫使許多家長到處托關系,求人情。為了保證公平公正,不少公辦幼兒園只得采取抽簽的形式或采用排隊報名的形式招錄幼兒,而為了爭奪公辦幼兒園有限的入學名額,家長連夜排隊的現象連連上演,甚至出現全家出動,家長們帶上鋪蓋徹夜排隊報名的情況。據福建省漳州市委編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的公辦幼兒園機構編制情況督查調研中發現,該市鄉鎮(街道)公辦幼兒園存在“三個少”的問題,即機構少、編制少、實有人員少。全市120個鄉鎮(街道),只有28所公辦幼兒園,核定324名編制,實有在職人員154人,遠不能滿足學前教育發展的需要。而相鄰的泉州市,在所有獨立幼兒園中,公辦幼兒園僅占9.7%,全市僅13.5%的兒童在公辦幼兒園就讀。難怪家長們感嘆:“入園難,難于上大學。”
三、實現教育起點公平任重而道遠
1.目標高但現實嚴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前教育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還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面對入園難、入園貴、城鄉差別等現實問題,要實現國家中長期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十分艱巨。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學前教育制定的明確計劃,到2020年,學前一年的毛入園率目標為95%,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目標為75%,幼兒在園人數達到4000萬人。在此基礎上,福建省制定了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至2015年,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在農村鄉鎮以下地區多種形式興辦幼兒園,全省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3%。至2020年,較高水平地發展學前教育,全省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6%,0~3歲嬰幼兒家長或看護人員普遍得到科學育兒指導,學前教育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5%以上,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普遍提升。盡管福建省近年來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每萬人口在園幼兒數達298.89人,連續5年居全國第二位,但學前教育事業資源不足、發展不平衡、辦學水平不高、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依然凸顯,要實現各個階段目標也是十分艱巨的。
2.任務繁重但相關法律尚未出臺。30年前,我國是一個沒有普及初等教育的國家。30年后,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已超過99%,義務教育事業正在向提高質量、均衡發展邁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在這一歷程中,以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為代表的一系列關于義務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與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尚無獨立的學前(幼兒)教育的法律法規,《幼兒園管理條例》是目前法律地位最高的行政條例,而1996年頒布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僅為部門規章,涉及學前教育的法律法規條文大量地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當中。這些年來,學前教育發生了變化,老法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式。要完成普及學前教育的重任,學前教育的提升也需要制定一部獨立的法律來保證。
3.任務緊迫但師資缺口巨大。以福建省為例,2011年,福建省新增169所公辦幼兒園,至2012年底將再建設300所公辦幼兒園,以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問題。但2011年全省師范類幼教專業畢業生僅750人,加上非師范類幼教專業畢業生,總人數為1070人左右,而全省新建幼兒園需新增3800~4000名專任教師,幼教缺口很大。如何緩解當前面臨的幼教師資緊缺問題,多渠道補充的幼教如何保證師資水平,是各個省市共同面臨的大難題。沒有師資保障,建設再多的幼兒園都將形同虛設。
四、以教育公平為出發點,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發展學前教育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的重要措施之一,許多國家將發展學前教育看作是消除不同階段、階層和家庭文化差異,盡早實現教育機會起點平等的重要途徑和補償性措施。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全面實現學前教育的公平性是一件艱巨的工程,但是勢在必行,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耽擱。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資源配置的三種合理性原則,即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原則、補償原則和差異原則。追求平等、尊重差異、補償差距,都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在教育資源配置原則的指導下,發展學前教育必須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適齡幼兒都有園可入,體現受教育權平等和教育機會平等。根據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原則,要求社會提供的生存、發展、享受機會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始終都是均等的。社會要毫不偏袒地為所有人提供同樣的機會,首先是參與起點要機會均等,其次才是在參與的各個階段。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力大小不同,利益實現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但社會對每一個成員的尊重和關懷、提供的幫助應該是同等的。要滿足所有適齡幼兒都有園可入,實現受教育權平等和教育機會平等,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加大建園投入。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各地都相繼制定了發展計劃,著手改擴建、新建和整頓幼兒園,但必須加強監管力度,確保幼兒園建設達到基本要求。
2.向弱勢地區、弱勢學校和弱勢群體傾斜,縮小教育差距,盡可能實現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0年泰國會議上通過的《滿足基本學習需要的行動綱領》指出:“擴大幼兒的看護和發展活動,尤其是對貧困兒童、處境不利兒童和殘疾兒童的看護和發展活動”,是國際社會20世紀90年代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標之一。2000年4月,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舉行的世界教育論壇上通過的《達喀爾行動綱領》第一條就是“擴大和改善幼兒,尤其是最脆弱和條件最差的幼兒的全面保育與教育”。在我國,由于地域關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地域差距十分顯著。為了縮小差距,可根據教育資源配置補償原則,關注學前兒童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差距,并對社會經濟地位處境不利的幼兒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予以補償。這樣配置教育資源雖然是不平等的,卻是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的補償原則對于我國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3.正視并尊重個體差異,為幼兒提供適合的學前教育。教育公平正視個體的差異性,承認并允許合理差異、合理差距的存在。既主張人人都受教育,又主張人人都受適合的教育。教育多樣性是個人完善發展所必須的,不能因為追求絕對的公平而否認差異,扼殺個性。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原則,要求根據受教育者個人的具體情況加以區別對待,教育資源的配置絕不是平均等分教育資源的份額,它反映的是“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原則。因此,要提供多樣性的學前教育,包括多種類型的幼兒教育機構、多種類型的課程和活動等,以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意味著差異和不同,但是意味著公平。從終極意義上講,讓每個幼兒的個性和稟賦得到充分發展是最公平的。幼兒的發展應該是多樣和豐富的。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出臺一攬子政策破解“入園難”EB/OL].
http://yey.fjedu.gov.cn/news/fujian/qt/201
012/7704.html
2.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意見.閩政[2004]24號
3.黃曉彬.農村民辦幼兒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教育發展研究,2006(12)
4.褚宏啟.關于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
5.朱宗順.全民教育視野中的全球幼兒教育——全民教育全球檢測報告(2007)對全球幼兒教育的關注[J].幼兒教育(科學教育版),2007(1)
(作者單位:中共漳州市委黨校 福建漳州 363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