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東 李世雷
教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就是讓學生更好地解決人類社會和個體自身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1“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是高效解決問題的前提
1.1
靠“嘗試與錯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盲目和低效的
“嘗試與錯誤”是動物解決繞道問題的途徑。蚯蚓“走迷宮”的實驗證明:蚯蚓大約經過“200多次的電擊”后,才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雞或羊的“繞道取食”的實驗證明:用雞或羊要經過“幾次甚至幾十次的失敗”后,才會直接繞過阻隔(如玻璃或其他阻隔),繞到食物處。這些動物在解決問題之前雖然沒有“勾畫問題解決路線”也能解決問題;但是它們靠“嘗試與錯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盲目低效的。人類若僅僅依靠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是不能高效地解決復雜問題的。
1.2“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是高效解決問題的前提
我國心理學家陳琦認為,問題一般都包含四個成分:(1)目標:在某個情況下想干什么。(2)個體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具備哪些有關的知識技能。(3)障礙:需要解決的因素。(4)方法:可用于解決問題的程序、步驟和策略等。
通俗地說,“問題”好比當一個想過河的人所處的境況,當站在河的這一邊,其目標是河的對岸,一時沒能過去時,這條河就構成了“問題”。這里的“河”使得主體和目標之間有了距離或空隙,這個距離或空隙就是問題,要過河的人所感受到的空隙感就是一種“問題空間”。問題的存在最能激發人的思維和行動的動機。為了“填補空隙”,主體就要思考:也許能夠找到現成的橋或船,也許自身的體力或技術可以利用,也許可以借助岸邊的某種自然物作為工具。像這樣為“填補空隙”而進行的思考就是“勾畫問題解決路線”。“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是高效解決問題的前提。
奧蘇貝爾和魯濱遜以幾何問題的解決為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個“人類問題解決模式”,如圖1所示。“人類問題解決模式圖”表明,解決問題之前必須“勾畫問題解決路線”,也就是說,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①明確問題目標;②分析已知條件;③確定“空隙”;④設計“填補空隙”的程序、步驟和策略等。由此可見,“勾畫問題解決路線”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環節。
2有無“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是不同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解決問題時很少“勾畫問題解決路線”。人們在解決問題前不去“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是因為沒有養成“勾畫問題解決路線”的習慣。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勾畫問題解決路線”的習慣重要陣地。那么,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勾畫問題解決路線”的習慣呢?
課堂教學有無“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教學效果是不同的。例如,學習初中生物“血管”這部分內容時,按有無“勾畫問題解決路線”的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就有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
(1)無“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的教學過程通常是:
提出問題:血管分為幾種?各有何功能?它們的結構是怎樣與其功能相適應的?
觀察和閱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情況,并閱讀教科書。
課堂小結:比較三種血管的功能、管壁厚薄、官腔大小、管壁彈性、管內血流速度等。
知識拓展:教師為學生提供類似下面的練習題。
小明不幸遭遇車禍,鮮紅的血液從腳踝處噴射而出,必須馬上止血,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那么,應該怎樣為小明止血呢?
(2)有“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的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上面兩種教學過程,學生可能收獲同樣的知識,解決同樣的問題;甚至無“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的教學,學生學得更為輕松,課堂教學更為順利;但是,無“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的教學,學生沒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其學習過程就是通過觀察和閱讀“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盲目的,一旦離開教師和教材就可能無所適從,因而學生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難以提高。有“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教學環節的教學通過“勾畫問題解決路線”的訓練,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具備了什么條件,還缺什么條件,解決該問題首先還應該知道什么或具備什么條件,怎樣才能知道或怎樣才能具備”等問題。經常“勾畫問題解決路線”,學生就會養成一種習慣,就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思維方式,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將來就能夠獨立應對各種復雜的現實問題。所以,“勾畫問題解決路線”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