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昌
摘要:美麗鄉村,觀光農業,十里荷花景色宜人,深度開發,還需文化。文化是一種情懷,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需求,文化是一種支撐,文化是吸引人的靈魂。任何一種活動,沒有文化,便會失去光環,失去靈動,失去生命。開發旅游荷花,必須要開發荷花文化。
關鍵詞:荷花;旅游;開發;文化
建德市大慈巖鎮里葉村十里荷花是美麗鄉村重點旅游景點之一,把農業與旅游相結合,開發觀光農業,走新型農業模式,最終達到農業旅游雙贏。每逢夏季十里荷花連成一片,蔚為壯觀。然而結果與初衷相去甚遠,除了一些搞攝影的游客,其他游人并不多。究其原因,前期只注重了荷花的農業生產效益,而忽視了荷花的文化開發。
農民最講實在,他們每天和泥土打交道只希望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一畝地可采摘200余斤蓮子,收入4000余元,就得到了滿足。農技部門只注重了蓮子種的培育和產后的加工,蓮子種從原來的本地蓮通過太空實驗變成了太空蓮,在產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本來是件好事,然而,在引導農民科學種植蓮子的同時,沒有注重荷文化的挖掘宣傳。大慈巖鎮十里荷花有千年的種植歷史,不但有豐富的種植經驗,食品加工方法,而且還有許多的有關荷蓮的傳說和文化遺存。前來觀光旅游的人,一方面是源于自然美景的吸引,而另一方面則是更注重它的文化魅力。他個不僅僅是要賞荷食蓮,更希望了解她的內涵。美景悅目,文化賞心。十里荷花已經形成規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再努力做好文化的文章,她的影響一定會更加深遠。1998年原建德市文化館的過希賢老師曾到當地采風,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整理了一篇《里葉白蓮的傳說》的文章,為里葉十里荷花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幾個聰明的蓮子販銷戶,就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了蓮子促銷,結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十里荷花”文化遺產
“十里荷花”歷史攸久,文化遺產豐富,而且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從村里的古建筑的雕樑畫棟、門窗、石磉上,到處可見荷蓮的圖案;有關荷蓮的傳說就有十幾種,如:《觀音送子的傳說》、《何仙姑的傳說》、《蓮花羞色》、《荷葉雞》、《蓮子酒》等等;荷蓮食品名目繁多,如荷葉糕、荷葉粽、荷葉粿、蓮子羹、蓮子湯、蓮子醬、藕粉、藕片、藕糖、蓮芯茶等等;荷葉粽是這一帶獨特的民間食品,荷葉包粽,清香細膩,另有一番滋味。荷葉蒸的千層糕,香味宜人、清甜可口;蓮子釀酒,配方復雜,做法講究,飲之,如瓊漿玉液,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民間藝術方面,有荷花龍舞,這項民間藝術已經失傳幾十年了。傳說在清朝初期,舞荷花龍是里葉村民的盛事,如果通過整理,現在要恢復該龍,也絕非難事。這些文化遺產都非常值得挖掘整理,這將賦予十里荷花較強的生命力。
二、編制好“十里荷花”發展規劃
發展好十里荷花不能盲目的發展,要制定好發展的規劃。在種植上要講究成片,在品種的選擇上要講究搭配。搞好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灌溉需要的水渠、觀光需要的步道、觀賞亭等,而且要把里葉周圍的陳店、獅山等村都有計劃地結合進去,把蓮子采摘與荷花的出口結合起來,把蓮子新加工與農家烹飪結合起來,農業開發與休閑觀光結合起來。通過整合資源,編制出系統的發展規劃,或近期的、或遠期的,讓整個實施過程有的放矢。
三、做足“十里荷花”文化文章
1、寫荷花,組織當地的有識之士、文人,撰寫有關荷花的文章,在各種報刊以及雜志山進行發表,組織開展有關荷花題材的征文比賽,讓大家都來說荷花,寫荷花,之后形成十里荷花文集,出版發行。
2、拍荷花,舉辦層次較高的十里荷花攝影大賽,從網上進行操作,讓全國各地的攝影家都來拍荷花,最后形成攝影節,通過攝影家作品的展覽,對十里荷花進行全面的宣傳,以提高十里荷花的知名度。
3、演荷花、唱荷花。2008年,十里荷花舉辦了首屆荷花節,荷花節上精彩的節目讓觀眾耳目一新,文藝演出的戲臺搭建在蓮田中,別有風趣,真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的感覺,參與荷花節的人數達2萬多人,這項活動應年年搞下去。
4、繪荷花。與有關美術學院取得聯系,提供好場地,讓他們來十里荷花,建立寫生基地,通過他們的筆墨,把十里荷花的美畫出來,傳出去。
四、做足“十里荷花”農家樂文章
以前“十里荷花”農家樂也搞,但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是未做足這方面的文章。農家樂,不是單純的吃農家飯菜,而要體現出一個“樂”字,前來觀光旅游的人,需要的是一個有自我參與的游樂休閑環境。如下田采蓮、剝蓮子、燒蓮子、蓮田釣魚、挖藕、磨(泡)藕粉等。曾經有幾個上海來的客人,他們要求選擇一戶人家長期居住,并給他們幾分蓮田,他們想自己種,請村里人代為管理,成熟時自己采摘,自己包裝。做好這方面的文章,游客多了,十里荷花肯定能興旺。游客玩得痛快,農戶得到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通過整合荷蓮資源,充實荷蓮文化,經過包裝的十里荷花將更加豐滿,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成片的荷花,而是富有內涵的十里荷花了。種荷花又種文化,十里荷花一定能筑巢引鳳,贏得一個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王興水,甘巧林,尚志海.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04).
(作者單位: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