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珍
以校為本的農村小學教學研究工作,就是從農村小學教師自身素質以及賴以生存的工作條件為出發點,把研究的重點集中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各種現實教學情境中,最終目的是解決多數教師遇到的諸多熱點、難點以及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在校本理念指導下,農村小學要適應形勢,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適合本校實際和教師特點的校本教研工作新路徑、新方法。
一、深入調研——注重研究內容的針對性
校本教研工作源于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最后又回歸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之中,這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價值所在。在教研工作中,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一線教師。他們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就是校本教研工作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因此,把深入調研作為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才能使校本教研“站穩落腳點、找準切入點、選好著力點”。具體而言,就是像中醫那樣在“望、聞、問、切”的診斷與評估基礎上,有的放矢地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內容。
具體來講,“望”是指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研究的“窗口”,通過細心觀察和冷靜分析,來把握、“會診”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現象,并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上升到理論高度。“聞”是指教師要經常開展融“備、說、講、評”于一體的群眾性聽評課活動,并通過“個案研究、互動研討和教學反思”等研訓形式,深化聽評課的實際功效。“問”指教師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急于求成,而是將更多的問題及時地加以歸納和總結,提煉出需要解決的帶有共性的問題。“切”是指教師通過以上“會診”式的調查研究,進行科學的評估:一是評估學校負責人的重視程度和引領作用;二是評估教師踐行新課程理念的“深度”和“廣度”;三是評估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及個性特長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體現與張揚;四是評估教師的群體素質與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辯證關系及癥結所在,以便對癥下藥。
二、因地制宜——探索教研形式的多樣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因此,農村小學要把校本教研的工作重心“自上而下”轉移到“指導”和“服務”上,更新觀念、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符合本校和教師實際的校本教學研究新模式。
為有效解決教師自主實踐與反思的精神需求同客觀的實踐演練相脫節的矛盾,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都要有自己的校本研修計劃。每名教師每學期都要上一節校內公開課,其余教師參與聽評課,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教師探討和研究。同時,學校要以學科教學為依托,以學科帶頭人為引領,廣泛開展“課堂教學擂臺賽”“學科教學基本功賽”等系列化的競賽活動,并形成相應的評價與運作機制,這不但提升了教師的參與意識,而且能主動解決多數教師遇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
三、主體參與——關注操作過程的真實性
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與專門的課題研究有所不同,它是在實踐中生成,又在行動研究中轉化和提高。只有作為研究主體的教師真正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已有的經驗轉化為日常自覺的教學行為時,校本教研的實效性才能凸顯出來。以往農村小學教研工作存在著少數精英唱主角,多數教師看熱鬧的現狀,當然,校本教研活動操作過程的簡單化、表面化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將校本教研當做一種工作或必不可少的形式,而不是一種高度責任感驅使下的真實的教學研究、指導與服務相統一的行為職能。另一方面,學校缺乏相應的追蹤、督導、評價等長效機制,把活動本身當做終點,而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起點,這便從主觀上削弱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成效。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應摒棄只重視結果的做法,關注操作過程中教師的內在情感和精神需要,不斷喚醒他們作為參與主體的熱情。只有人人動起來,校本教研才能活起來。
四、建章立制——保障教研評價的科學性
有效的校本教研運作機制, 離不開科學實用的評價體系做保障。在強調主體參與、主動探究的同時,構建相應的校本管理與評價機制,是農村小學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中,學校為確保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評估、測評辦法。建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領導機構,并吸納教導處、教研組等部門負責人參加“校本教研”考核組。其次要建立二級帶教制度,實現個體的最優發展。第一級是由年級備課組帶教,采取“老帶新”做法,由備課組長負責,保證教師一年內基本掌握用教材教學的基本授課模式。第二級是教務處帶教,采取“優化組合”,由教務主任和學科教研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各學科教師結對子,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最后是建立教師成果展示制度,讓教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除了上面列舉的制度外,還要在學校嘗試建立《研訓工作管理制度》《教師個人研修制度》《繼續教育工作獎勵制度》《課題申報評比制度》等,以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全面順利開展。總之,校本教研只有堅持遵循好以上制度,才能有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