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他們在學習活動中伴隨著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例如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便能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把學習當做一件快事,樂此不疲,學習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效果就差。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好語文來講是多么重要。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又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針對本班學生膽子小、缺乏自信、不敢大膽表達,課堂氣氛不活躍等現象,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方面為學生創設展現自己、獲得成功的機會,并且隨時關注學生的成功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增強學習興趣。我們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總是給學生“敲警鐘”,而應該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
如本班的董旭東同學,學習成績差,性格內向。他很少和同學及老師交流,有時的眼神交匯,他總是膽怯躲閃,課堂上的提問,他也總是沉默不語。但我發現,他非常遵守紀律、學習也很認真,于是我就抓住他的這個優點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讓其他同學向他學習。漸漸地,他的小手敢悄悄地舉起來了,敢于主動回答問題了。我就不失時機地對他進行鼓勵,他越來越自信,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許多,能和同學一起玩了,學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變得越來越愛學習了。
二、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已經形成的興趣得到強化和鞏固,并使之趨于穩定。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多組織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與語文學習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可以把某些看起來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置于適合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富有趣味的環境中,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學習。例如,為了糾正學生的錯別字,我設計了一個“錯別字醫院”專欄,把學生經常出錯的字當做“病人”寫在專欄內,讓學生自愿報名當“小大夫”,給錯別字“診病”,找出“病因”。對難辨的錯別字,還鼓勵“小大夫”“會診”。這樣“治愈”一個“病人”,就消滅了一個錯別字,而且根治力強,“舊病”“不易復發”。小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積極投入、思維活躍,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激活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在質疑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輕松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敢問、樂問、善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發奇想叩開成功大門的,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在學生提問時,教師要耐心認真地聆聽,不應態度冷淡,不應不耐煩、打斷學生的話,更不應嘲笑、諷刺。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正確與否、質量如何,教師都應該用賞識、鼓勵的目光注視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充分利用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語對于一節新課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為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確定好教學的邏輯順序,而且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一步。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要把導入語與教材的重點、難點等因素聯系起來考慮,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的開場白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進入對教材重點的探求。
我在備課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導入語。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從而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境界,讓學生精神振奮地去學習新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例如:在學習《蜜蜂引路》這篇文章時,我采用“我說你猜”的游戲方式來導入這篇課文,剛一開始,學生就被吸引了,整節課學生都熱情高漲,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迸發,讓學生思維的翅膀在課堂上放飛,讓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得到鍛煉,讓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彰顯,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這樣,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