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類課程在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這一交叉知識點上,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重復講解或教學空白、知識點混亂等教學問題,本文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提出交叉教學模式。
【關鍵詞】電子商務 物流管理 教學改革 民辦大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26-02
一、電子商務類課程與物流管理類課程關系緊密
由于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關系緊密,兩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講授物流管理類課程時,需要講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相關知識。同樣地,在講授電子商務類課程時,也需要講授物流管理的相關知識。我國高校和各種職業技術學院在培養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類人才時,都會同時開設電子商務類課程和物流管理類課程。這對學生而言,同一知識點需要在多門課程中分別、重復地學習,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引起一些教學問題。下面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探討電子商務類課程與物流管理類課程在交叉知識點方面的教學問題及改革意見。
二、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類課程的交叉教學現狀
(一)學院基本情況
1.學院簡介。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教發函[2004]41號文件)成立,由重慶郵電大學舉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院秉承“樂教、樂學、創造、創業”的辦學理念,堅持以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先后通過“雙體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創業產業基地,同時攜手校外合作企業,共建學院校外實踐教學與實訓基地,培養應用型、創業型人才。學院歷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普遍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
2.生源特點。由于是三本院校,學生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對純理論的教學不感興趣;二是數學能力普遍較差;三是頭腦靈活,喜歡實踐和創業,動手能力較強;四是家境較好,父母或親戚能提供較好的實習機會和就業機會。
(二)開課情況
目前,學院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開設的相關課程是《電子商務》、《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網絡經濟與電子商務》。這3門課程的開課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類課程的教學現狀
限選:學生在限定的幾門專業課中按興趣選擇其中幾門學習,選定后學習要求等同于必修。
經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簡稱為信管)3個本科專業,1個工商企業管理專科專業(簡稱為工企)。《電子商務》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是這4個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以管理學為前導課程,一般在高年級比如第三學年上、下學期開設,課程性質為限選或必修,學時一般為48學時,在“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這一知識點上存在重復教學的問題。由于工科專業只開設《網絡經濟與電子商務》課程,不存在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的重復教學問題。
(三)教學效果與問題
移通學院自開設《電子商務》、《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課程后,為完善大學生的管理類專業知識體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從表1可知,實際教學中仍有一些教學環節需要調整。
1.理論與實踐脫節。從表1可知,先開設《電子商務》,再開設《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電子商務》課程中沒有足夠的理論學時來學習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這一知識點。進而,在一周的電子商務上機實習中,就不可能操作電子商務的訂單處理、庫存管理、配送管理、運輸優化、物流服務水平測評等環節,導致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理論講授與實踐指導脫節,達不到學院預期的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2.重復講解或者教學空白。《電子商務》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他們往往都會在各自的課程教學里講解“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這一章節,或者都認為對方已講就粗略地補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講。這種教學情況容易造成教學資源浪費或者教學空白,對教師和對學生都不利。
3.知識點雜亂。由于不同教師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學思維、重難點知識的選擇、教學目標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兩個教師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不同講授方式,重者造成學生對后講老師的抵觸情緒,甚至是懷疑心理;輕者造成學生思維混亂、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學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兩課程教學進程安排不妥,以及兩課程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學生特點,沒有充分利用實踐教學資源,使得教學過程較為單一,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有一定差異。由于本院屬于獨立學院,在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和培養目標上與其他綜合性重點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論和實踐教學,更注重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因而,兩課程的交叉教學模式在原有基礎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開設《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或兩課程同時開設
不管是本科專業還是專科專業,均應先開設《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或兩課程同時開設。因為《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課程為48學時,在講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時,稍有充足時間來學習電子商務的基礎知識,且電子商務的基礎知識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識雜、難、多,在《電子商務》課程里是講授不了物流知識。故而《電子商務》課程不應先于《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課程開設。
(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應增加實踐學時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操作和物流功能的實踐操作要求高,因此要增加實踐學時。根據不同層次的培養要求,實踐學時有兩種方案。一是48理論學時+1周實踐學時,1周實踐安排為2天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軟件應用與操作, 1天“啤酒游戲”模擬供應鏈管理,2天企業實地觀摩學習。此方案適合工商管理類各本科專業。二是40理論學時+8實踐學時,8個實踐學時安排為 4學時軟件系統應用,4學時“啤酒游戲”模擬供應鏈管理。此方案適合專科各專業。
(三)交叉知識點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交叉進行
根據調整后的教學進程,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這一知識點采取先理論后實踐的交叉教學模式。
(四)協作教學
針對兩課程的教師由于缺乏溝通與協調,造成重復講解或教學空白、知識點雜亂的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協作教學。
(五)理論教學靈活多樣、實踐教學“因材施教”
針對學生的生源特點,理論教學應該靈活多變,實踐教學應該“因材施教”。在理論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利用幻燈片、黑板板書和視頻播放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將書面文字知識、物流操作環節、物流設施同時呈現給學生[3-4],使得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抽象知識有一個全面、直觀的認識,便于記憶與理解。
實踐教學方面,對基礎實踐技能的指導上,利用經管系的教學軟件資源來集中指導學生的系統操作技能。另外,在個性化實踐技能指導方面,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資源優勢,聯系企業,到企業去實踐1周,實現“因材施教”的實踐指導方式。為了規避學生的“弄虛作假”,采取讓企業相關負責人填寫實踐反饋書并加蓋單位鮮章,學生撰寫實踐報告的方式來驗收實踐環節的效果。針對有些學生家里不能提供實踐單位的,學校可以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推薦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去實踐,考核驗收方式同前。
改革后,《電子商務》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在交叉知識點上的教學模式如表2所示,與表1相比,表2中加粗字體表示修改后的教學情況。
表2 《電子商務》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交叉知識點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模式改革成效分析
將上文提出的教學改革意見實施于當前的教學環節后,教學效果較好,能夠明顯地改善原有的教學問題,并且“因材施教”的實踐教學模式與學院的生源特點、辦學條件和辦學特色相吻合,培養的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類人才滿足企業需求。
參考文獻:
[1]鄧之宏. 電子商務物流基礎與實務[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0-25
[2]桂學文, 蔡青. 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與思考—以四所普通高校為例[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1, 28(11): 8-13
[3]熊小芬.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的一點思考[J]. 企業導報, 2011, (13): 236-237
[4]陳建軍, 范小君, 張平. 案例教學在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上的應用[J]. 時代經貿, 2008, 6(121): 87-89
作者簡介:
劉貴容(1979-),女,重慶人,為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骨干講師,管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現代物流管理,主講課程為《電子商務》、《供應鏈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