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文麗
摘要:近年來,“軟條款”已成為信用證結算方式的主要風險之一。只有正確識別信用證“軟條款”,提高風險防范能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本文分析了信用證業務中“軟條款”的特點及常見形式,并提出了針對性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信用證“軟條款”風險防范
長期以來,信用證被業界普遍認為是國際結算中最為安全的結算方式。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了各個經濟實體和國際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隨之而來對信用證結算方式也帶來了較大影響。金融危機影響下,帶有“軟條款”的信用證對出口商的風險加劇,一旦貿易環境惡化,進口商或開證行就會利用“軟條款”來設置障礙,從而損害出口商的利益。因此,熟悉信用證“軟條款”形式,并探尋風險防范之策成為當務之急。
一、信用證“軟條款”的涵義及特點
信用證“軟條款”(Soft Clause)一般是指跟單信用證中規定的,受益人(出口商)無法滿足或必須在開證申請人(進口商)協助下才能滿足的條款。在我國也稱為“陷阱條款”(Pitfall Clause),是指開證申請人(進口商)在不可撤消的信用證中加列一些特殊條款,使受益人(出口商)不能如期發貨,據此條款開證申請人(進口商)或開證銀行可以單方面解除第一性的付款責任,即買方完全控制整筆交易,受益人處于受制人的地位,開證行付款與否不是取決于單證是否與表面相符,而是取決于第三者或進口商的履約行為。
信用證“軟條款”都是看上去“合理”但實際上根本不合理的條款,均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和不可操作性,付款條件含糊不清,所附條件生效方式隱伏著虛假性,開證行付款責任不明確,使得出口商即信用證的受益人難以取得或難以備妥與信用證條款表面相符的單據,進而信用證項下的貨款無法得到償付。并且,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軟條款”越來越多,形式多樣,五花八門,沒有固定模式,甚至還故意加上一些專業性的表述,難以被非專業人員發覺,使受益人放松警惕,蒙受損失。其根本特征在于它賦予了開證申請人或開證銀行單方面撤銷付款責任的主動權,從而改變了信用證銀行信用的性質。
二、常見的信用證“軟條款”
常見的信用證軟條款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信用證暫不生效條款
控制信用證生效的軟條款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是裝船條款,可以是商檢條款,可以通知或經確認條款,也可以是等待進口許可證簽發等條款,但不管此類軟條款的形式如何變化,其方法是阻止信用證生效,其實質是嚴格控制信用證交易。信用證必須在滿足開證申請人或開證行提出的某些條件后才生效,開證申請人完全掌握了信用證的主動權。如本證暫不生效,待進口許可證簽發后或待貨樣經開證人確認后通知生效。
2、開證銀行付款的附加條件
信用證對銀行的付款承諾行為規定了若干前提條件。有的信用證中規定只有滿足其前提條件后信用證再生效,這種前提條件通常是由買方加以控制,對于含有這種軟條款的信用證,受益人的利益很難保障。如信用證規定“貨到目的港后須經開證人檢驗才履行付款責任”。這一條款的實質是進口商不僅為自己拒付留有退路,而且改變了信用證開證行的責任,即開證行的第一付款責任被解除,出口商發貨之后能否收回貨款,不再取決于開證行的銀行信用,而完全取決于進口商的商業信用,這將大大增加出口商安全收匯的難度。同時,這一條款也從根本上違反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中有關“銀行處理的是單據,而不是單據所涉及的貨物、服務或其它行為”的規定。
3、有關裝運的軟條款
如“裝運信息須待開證人通知或征得開證人同意,開證行將以修改書的形式另行通知”;又如“貨物出運前須經買方檢驗并出具質量證明”,即通常所說的“客檢證明”。這樣,進口商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對貨物百般挑剔而并不出具檢驗合格的檢驗證書或遲開此類證書,出口商就不能及時備齊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去議付行交單,導致單證不符而被開證行拒付或因遲交單而被開證行拒付,進而影響我方收匯。
4、有關單據的軟條款
①不同單據條款相互矛盾,受益人無法做到單單一致
有些信用證中的某些規定相互矛盾,陷受益人于兩難境地。執行一條便違背了另一條,使得受益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單單一致,不得不違約。如規定FOB價格的同時又要求運費預付;規定CFR價格時,又要求提供保險單;在轉口貿易中,進口商要求出口商在來證上不要寫明受益人,而有些國家則規定“產地證”必須填寫受益人名稱,否則不予簽發“產地證”;禁止分批裝運卻又規定每批交貨期限等。
②要求受益人提供不易獲得的單據
如要求受益人違反運輸業務常規,提供裝在艙內的集裝箱提單等,使受益人難以取得合格的單據,而開征行隨時保留了拒付的權利。
③“2/3提單”要求
在一般情況下,信用證是將全套單據交給銀行進行議付,但出口商有時會收到有“2/3提單”條款的信用證。所謂“2/3提單”是指信用證要求出具全套正本提單中的2份(一般情況下為3/3提單,即一份完整的提單為3份正本,3份副本),與其它單據一并交與銀行進行議付,通過銀行審單并快遞開證行,而其他1/3正本提單由受益人直接寄給進口商以解決貨物早于單據先到港的問題。如賣方同意接受信用證規定“1/3正本提單徑寄客戶,2/3提單送銀行議付”的條款,則為賣方埋下了風險的種子。因為3份正本提單中任何一份生效,其他兩份自動失效。如果一份正本提單直接寄給客戶,等于把物權拱手交給對方。客戶可以不經銀行議付而直接憑手中的提單提走貨物進口商在獲得一份正本提單后,先行驗貨,如果對貨物不滿意,就會盡力在單據中尋找不符點,從而拒付。
5、以行業特殊性代替UCP600的規定
有些行業由于生產特點,一般最后交貨數量與價值差異和合同或信用證載明金額相比10%上下浮動均可接受(如一些賤金屬及其制品行業),在該行業內國內外客商一般默認接受。而在UCP600中規定在沒有使用“約”或“大約”用語情況下,只允許5%的數量與金額差異,且不能超過信用證金額。如果出口商鑒于行業特性默認而未要求進口商在合同與開出的信用證中載明,將給進口商留下拒付借口。一旦對方市場發生變化,就可能利用此疏漏與開證行勾結,憑此不符點拒絕付款提貨。
三、信用證“軟條款”的風險防范
(一)銀行的防范
1、熟悉并遵循國際慣例
對于銀行的國際結算人員而言,必須熟知和運用最新的信用證項下國際慣例及國際商會的相關解釋,以便在與開證行、保兌行、償付行等與信用證有關的銀行進行交涉時,能夠遵循國際慣例行事。此外,還應建立代收行檔案。通過業務往來及收付記錄,了解國外銀行的資信情況、經濟實力及遵循國際慣例的情況,以保證信用證的真實履約。
2、加強對單證操作人員的培訓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信用證中的“軟條款”種類越來越多,而且還會不斷變化其形態,許多單證人員往往容易被其表面所蒙蔽。因此,結算銀行應組織單證人員不斷地學習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提高識別“軟條款”的能力,才可能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
3、密切與出口商的合作
識別和防范信用證“軟條款”,不僅要求業務人員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國際貿易知識和法律知識,更要求銀行、外貿公司等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的鍵康發展,維護我國出口企業的正當權益。
作為議付行的出口地銀行在信用證來證通知時,對一些不合理的、模糊的或不利于受益人執行甚至根本無法做到的類似“軟條款”一定要認真、仔細地審核,并將隱蔽性較強的以特別條款方式出現的“軟條款”列出,提請受益人注意,以便受益人及時聯絡申請人修改刪除。此外,在收到國外開來的帶有“軟條款”信用證時,也可及時發出電報要求開證銀行傳真一份帶有開證申請人授權簽字人的簽字樣本以便在審單時加以核對,確保簽字相符。
(二)出口商的舉措
1、審慎選擇開證銀行和交易對手
開證行的資信狀況是出口商能否安全收匯的基礎,因此出口商應高度重視開證行的選擇。盡管在實際業務中開證行不是直接由受益人來選擇,但是,受益人可以事先與進口商商定好,盡量選擇資信好、償付能力強、與我國銀行有代理關系的銀行作為開證行。一般而言,信譽高的銀行作為開證行,操作規范,服務質量高,同時也會很嚴肅認真地對待“軟條款”問題。一般不會過于偏袒開證申請人的利益,而會盡量避免開立一些有嚴重缺陷的信用證。如果開證行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銀行,則開證申請人有可能和銀行相互勾結,設立“軟條款”以欺騙出口商,謀取不義之財。為了避免信用證“軟條款”下,開證銀行逃避付款責任,我方可要求開證銀行辦理保兌,以便獲得開證行與保兌行的雙重付款保證。
實踐證明,選擇可靠的交易對手,是避免被欺詐或陷于“軟條款”被動局面的最佳途徑。在選擇貿易伙伴時,應避免選擇詐騙多發地的國家及地區、有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銀行信譽不佳的國家及地區的貿易商;對于陌生的客戶,出口商應通過國內商務部門及其駐外機構、行業協會、銀行或國際專業資信調查公司進行資信調查,了解進口商的注冊資本、盈虧情況、業務范圍、公司設施設備情況、開戶銀行地址、電話和賬號及公司信譽等,建立完備的客戶檔案,并對其進行動態管理,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對中間商客戶,更應著重了解其經濟實力和履約情況。
2、謹慎約定合同條款
信用證條款往往是根據貿易合同開出的。合同條款規定得嚴密、無懈可擊,并能考慮到各類可能發生的情況,則出現信用證“軟條款”的可能性也會相應減少。即使出現了與合同要求不符的信用證條款,我方也可以合同為依據要求修改。如果開證申請人拒絕修改,也容易引起我方的注意。反之,如果合同本身就不明確,出現了信用證“軟條款”時就無法有理有據地要求修改,甚至還可能被開證申請人指責為拒不履行合同。
目前,我國出口競爭激烈,國外某些商人常利用我方公司急于出口的心理,以有利的價格條件為誘餌,致使我方在合同其他條款疏于防范,甚至以此要求我方預付履約保證金或開證押金。我方公司必須對任何要求我方預付款項的合同提高警惕。即使要簽訂此類合同,也應在合同中規定:我方在審查接受開來的信用證之后才對外預付款項,以免日后陷入被動。
3、嚴格審證及早發現“軟條款”
由于信用證是一個獨立于合同的自足性文件,出口商收到國外來證后應仔細審核,若經驗不足,可求助通知行幫助審核信用證的真偽及條款。在審證過程中,一旦發現“軟條款”,應立即電請開證申請人修改,同時規定開證申請人修改或提出其他保證的最后期限,并說明由此引起的時間延誤應通過開證申請人延長信用證有效期加以彌補。在開證申請人拒絕修改或對此避而不答時,我方應對國內貨源落實方面采取相應措施,并立即著手調查開證申請人的資信狀況,力圖弄清其規定“軟條款”的真實意圖。在開證申請人經再三請求仍拒不修改時,我方受益人可以聲明中止合同履行,要求開證申請人提供有效的擔保,并保留因開證申請人違反合同規定條件開來信用證造成我方一切損失的索賠權利。
總之,對信用證“軟條款”的處理應以預防為主,并時刻注意運用合同與相關的法律規定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未對信用證“軟條款”作出符合我方利益的有效處理之前,我方受益人不宜急于準備發運貨物,以免造成更大損失。
4、力爭選擇我方商檢機構
在訂立合同時,應力爭客戶同意由我國商檢機構實施商品檢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檢機構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信譽度越來越高,各國貿易商對其檢驗結果也予以承認。若能爭取到由我國商檢機構實施商檢,不但可以方便我國企業,而且還可將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中。
5、利用提單控制貨物進而控制風險
一般而言,海運提單是物權憑證,海運提單的抬頭應做成對出口商比較有利的空白抬頭形式,通過背書轉讓,出口商可以將單據交付其委托的銀行,實現對貨物的有效控制。對單據的有效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軟條款”給出口商造成的單貨兩空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宋杰. 對外貿易中信用證軟條款的表征及其風險防范[J].《商業時代》2010年第10期第33頁
[2]吳皎雪.信用證“軟條款”風險防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04期第47-48頁
[3]豐華.信用證軟條款風險防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年5月號下總第369期第124-125頁
[4]朱佩珍.信用證軟條款的常見形式及其風險防范.《上海商學院學報》2010年第04期第47-48頁
[5]于曉云.信用證軟條款風險剖析.《江蘇論壇》2010年第07期第155-157頁
[6]安然.信用證軟條款的風險、識別與防范.《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04期第57-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