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敏
摘要: 本文試從教師教的幾個環節探索如何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讓課堂活躍起來,如何創設合理的課堂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從學生學的環節探討如何使學生更愉快、更樂意地接受新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 化學課堂教學教師主導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育的本質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成與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發生過程,把接受知識轉化為探究知識。注重“授之與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能讓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一
當前的化學課堂教學中,雖然好多教師已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發揮的是主導作用,但由于傳統教學習慣因素的影響,教師的“主導”卻存在著問題。
1.教師的“導”超前。
教師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掌握所學知識,過早地給予鋪墊,過早地給學生解難、引路,這樣就沒有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2.教師的“導”過多、過細。
在教學中教師講解過多、過細,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太小。學生仍然是課堂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3.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過于單一。
一般看來,目前大多數老師的課堂還是一塊黑板加一支粉筆,忽視了現代媒體的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也就消失了。
4.教師有過多的“放心不下”。
化學是一門特殊的科學,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為基礎之上的,但目前有好多教師不放心學生親自實驗,往往將“學生實驗”改為“演示實驗”,而“演示實驗”就演變為一味地“記”實驗,剝奪了學生動手的機會,更確切地說是扼殺了學生創新、研究的機會,與素質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
二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呢?下面是我的體會。
1.精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部分,它使人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全神貫注地學習,不以學習為負擔而以學習為享受,所以人們在濃厚的興趣下所獲得的一切常常會掌握得迅速又牢固。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內涵也是如此。而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精心創設良好的導入情境,使學生從新課伊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激勵。從而喚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參與學習。
例如在教學“氯氣”時,新課伊始,我先講了一個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曾利用某種氣體發動了慘無人道的戰爭。一次德軍與英、法聯軍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對峙,黎明時,英法軍前線戰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陰森森的黃綠色氣體逐漸向前襲來(這是德軍用炮彈釋放了一種氣體),一時間黃煙滾滾,風沙大作,隨著風勢劇增,但見無數士兵大咳不止,疼痛難忍,以致精神失常,倒地身亡,陣地上陳尸千萬。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個故事把握這種物質的大概特征,再點明本節課的教學主題,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若渴的心理要求,從而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2.實驗探究,嘗試自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求學生應“在化學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能對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所以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并不是要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只告訴學生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然后通過演示幾個有代表性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請學生輔助老師完成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接下來教師一般不給任何提示,要求學生通過看書自學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其目的是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索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氯氣”時,我在導入新課后,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對氯氣到底了解多少?然后演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實驗:氯氣、氫氣混合氣體在光照條件下爆炸,鐵絲在氯氣中燃燒,鈉在氯氣中燃燒,氯氣的溶解性,以及氯水的漂白性等,接著讓學生自己看書去尋求問題的答案。
3.積極組織課堂討論和交流。
自學課文后,由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各不相同,教師必須組織恰當的討論和交流,討論形式可以是小組討論、同桌討論,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再通過集體的力量加以解決。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群體作用,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啟發,產生互補作用,加深認知程度,還可以把學生個人的獨立思考轉化為小集體共同的認識成果,也可以由教師提供主要討論范圍,學生進行共同探索。通過小集體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表達能力。這樣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有利于學生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索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人際間的協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氯氣”時,對于氯氣的物理性質,很多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得到答案,而對于其化學性質通過自學看書是不能夠很好地掌握的,我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下為設計的一組討論題:
1.氯氣溶于水只是物理變化嗎?為什么?
2.Cl■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應?怎樣證明?
3.為什么濕潤的氯氣具有漂白性,而干燥的氯氣卻沒有呢?
4.怎樣證明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氣分子?
5.氯水為何要現用現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細口瓶中?
6.工業制漂白粉的原理是什么?
7.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分別是什么?
8.如何保存漂白粉?為什么?
9.如何證明Cl■的氧化性強于O■和S?
由于討論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的討論實際是一個對知識的認識、理解、遞進的過程。討論時教師則來回巡視,有意收集一些學生的鮮明論點和錯誤觀點,發現一些典型案例,以備分析歸納之用。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交流,知識點得到了分析、梳理和掌握。
4.教師精講,難點釋疑。
通過引入、實驗、自學、討論,學生還是會對于一些難點知識沒有掌握或者對所學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比較零亂、條理性比較差,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難度。加之為了照顧后進生,教師有必要對本節內容的難點或是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精講,給予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形成認知結構,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氯氣”時,做完實驗之后,我又對氯氣的化學性質中的“強氧化性、HClO漂白性,以及漂白粉的制備和性質”作了進一步講解。
5.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化學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練習不但能促使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促進基本能力的形成,良好思維的發展,而且是了解、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課堂練習是完全必要的。不僅如此,還必須提高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效率。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課堂練習應有針對性、實效性,更應有層次性。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練習要求。層次性主要體現在每堂課完成基本練習、鞏固練習后,配備一定的發展練習,讓有潛力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如在教學“氯氣”時,我在完成導入激趣、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精講釋疑四個過程后,設置了下面三個題目:①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有什么不同?②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轉換成次氯酸鹽?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③用濕潤藍色石蕊試紙檢驗Cl■時,為何試紙的顏色先變紅,后變白?將其作為學生的課堂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6.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總結和概括。
課堂總結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擴展、延伸與遷移,從而使新知識有效地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角。因此,歸納總結時應繼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引導學生全面綜合、系統概括,其效果遠遠比教師唱獨角戲要扎實得多,豐富得多,從而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口頭表述能力、主人翁意識也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同時也能再次展現知識的發生過程。
例如,在教學“鈉和水反應中”時,學生覺得現象太多,不好記憶,我就引導學生用下面的五個字進行概括:浮、熔、游、響、紅。從而使學生不僅記住了鈉和水反應的現象,而且學會了總結和概括的方法。再如,在教學“氯氣”時,對于一些常見物質在氯氣中燃燒的現象,學生覺得不容易記憶,我就幫助學生用這樣的話來記憶:磷燃氯中煙霧茫,銅燃有煙呈棕黃,氫燃火焰蒼白色,鈉燃劇烈產白霜。
總之,在當前環境下,面對一個問題,應該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認知過程,也可以對該問題產生不同的看法;師生之間的密切協作,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只有這樣的教學,才不是死記硬背、反復操練固有知識的機械行為,而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認識、去“發現”的學習過程,符合我們現在一直倡導的新課程的理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