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揄熹 劉柏因
【摘要】耽美文化在青少年群體里的傳播蔓延,使它已然成為表達自我、展現自我、追求時尚的一種廣泛流行的亞文化,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傳播現象。文章結合問卷調查的數據,試圖從更全方位也更客觀的角度去探尋耽美文化的面貌和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迷文化;耽美;新媒體;迷群
御宅族、Cult友、字幕組,在許許多多的本土或外來的文化潮流中,耽美文化由在雜志攤上漸漸出現的耽美主題書籍雜志,到網絡社區里數量巨大的耽美作品和迷群隊伍,已然成為迷群當中鮮亮的一支。關于耽美文化,國內學者有從心理、社會、文化等不同角度的一些研究,提出了各自對耽美現象的觀點。研究將結合定量分析的數據,進一步探究其群體樣貌、背后動因及正負面影響。
耽美迷群概述
迷群的概念。學者亨利·珍肯(Henry Jenkins)在《文本的偷獵者》一書中提到,“迷”是指“狂熱地介入球類、商業或娛樂活動,迷戀、仰慕或崇拜影視歌星或運動明星的人”。“迷”將媒介使用行為看成一種文化活動形式。[1]迷通常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出現,是相對于廣大主流受眾的小眾群體。
“耽美”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被日本漫畫界所用后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情感,即“BL”。耽美文學與一般的同性戀文學有很大區別,其作者與讀者都通常為異性戀女性,因此也有學者提出耽美文化中的“想象與現實的混淆”[2]。耽美作品也通常蘊涵著柔情與傷感等女性特質,在耽美的世界里,男男之戀被描繪成一種完美精神世界里最為理想的戀情。
耽美迷群特征。由于耽美迷群以女性為主,她們又被稱為“同人女”。從較普遍的研究結論來看,同人女群體年齡大多分布在14~25歲之間,以青少年為主。在性取向上多以異性戀為主,同性戀只占極少數。另外,她們還具有普遍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3]
耽美迷群有自己的特殊稱謂,如腐女、耽美狼。深度的耽美迷們有很強的群體意識和身份認同。在著名耽美社區露西弗俱樂部,注冊會員需要正確回答網站給出的關于耽美作品的專業問題,相關QQ群也往往需要填寫與耽美文化有關的身份驗證內容才能獲準加入。
迷群形成原因
迷群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個人因素方面,一是在心理上能夠通過對迷文化的接觸贏得文化資本所帶來的自尊意識、尋求群體歸屬及獲取符號狂歡的快感;二是在生活方式日趨豐富的當下,耽美迷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耽美小說、漫畫,也有條件去網絡上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媒介因素上,傳播技術的發達促進了動漫作品大規模快速地傳播進來,同時又提供了耽美文化生長的平臺。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網民最多的國家,其中主要為青少年,逐年增加的女性網民當中也包含著大量的耽美愛好者。
調查結果中的耽美迷群樣貌
在研究的問卷調查結果中,關于參與耽美文化的原因,有消磨時間、放松娛樂、找到群體歸屬、追隨潮流、能夠和同學朋友有更多共同討論的話題、希望自己創作作品發布、缺少有興趣的文化產品、喜愛故事內容,其他幾個選項間,放松娛樂這一接觸媒體的本身原因成為最重要的選項,占37%,其次是對故事內容的喜愛,占28%,而消磨時間和放松娛樂加起來占54%的比例。
在調查的對象當中參與自己創作的人數不多,僅有一人在參與創作的作品數一題中選擇了1~5部。在尚未自己創作作品的回答者中,有29%有在今后進行創作的意向,大多數選擇只閱讀已有的作品。在關于所偏愛的耽美口味一題中,66%的選擇為清水文,即沒有太多露骨情節描寫的作品,而在耽美作品吸引您的地方一題中,大部分人選擇了唯美動人的同性愛情故事,也有部分選擇享受帥哥美男的視覺盛宴,另外則是了解另一種生活。
關于耽美作品的吸引要素,問卷具體地考察了不同要素在耽美迷群中的吸引力程度,綜合結果各選項較為平均,但最高的仍為“愛情的純粹,感情的真摯”,以及“耽美界有很多優秀的作者和作品,非常吸引人”。另外,在“耽美作品能夠讓女性站在局外人的立場描繪、欣賞和觀察男性”中,男女被調查者的選擇有明顯的不同。
從調查結果能夠看出,大部分耽美迷參與耽美文化的方式仍是通過閱讀和觀看,有小部分也同時參與討論,但自己創作的比例很少,而接觸耽美文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與接觸媒介產品的一些普遍目的重合,即消磨時間和放松娛樂,但對故事情節的欣賞也成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具體內容上,人們更多地欣賞純粹的感情和作品本身的精彩,但對同性戀話題的關注、平等的意識也有一定影響。
傳統媒體時代耽美迷群的媒介接觸
接觸耽美內容的傳統途徑
在互聯網興起之前,耽美內容的接觸途徑非常有限,耽美迷為了一張CD或一本漫畫經常需要大費周折,通常是通過購買盜版及走私影音制品獲取媒介內容,如上海文廟很多年前就成為全國耽美愛好者之間聞名的交易場所。
傳統媒體時代耽美文化的傳播特點
①有限的人依靠有限的渠道進行有限的傳播。這個時期,大眾傳播(限于圖書、音像)和人際傳播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最早接觸到耽美文化的一批人,純粹是出于興趣或偶然接觸到耽美內容,而這些內容并沒有貼“耽美”的標簽。②人際關系顧忌導致的信息壁壘的問題。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耽美迷對在現實中談論該話題有所顧忌,常常選擇不公開的態度來進行媒體接觸,導致信息無法流向身邊人群,形成信息壁壘。③資源稀缺,不易獲得,加大了進入耽美圈的難度。在互聯網興起之前,只有少數青少年接觸到部分日本流傳過來的耽美作品,如經典漫畫《絕愛》等,但是這時還遠未形成一個文化群體,因為跨國的物質交流較為昂貴和緩慢。④接觸無意識。在我們針對此項研究所作的小規模調查中發現,從小學或初中就接觸耽美文化的受訪人皆表示最初只是喜歡漫畫,而漫畫的一些作品恰好被歸為耽美內容。
新媒體背景下耽美族媒體接觸特點
(1)網絡成為主要的傳播平臺。網絡猶如放大器,讓耽美迷這個群體從低調的潛伏到勢不可擋地走上臺前,也使資源獲得更為便利:
耽美社區及論壇。網絡虛擬社區成為耽美文化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如露西弗俱樂部、桑桑學院、耽美中文網等。每個社區皆有較為固定的創作者、活躍用戶,使用固定的術語,形成一定的社區規范。
微博。新浪微小說大賽轉發前20名中,耽美題材的就占11名,以至于組委會不得不分類出“耽美”系列單獨評選。作為互動性及傳播性極強的新興網絡工具,微博的傳播效果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傳統媒體。
豆瓣小組。關鍵詞為“耽美”的小組為222個,最火爆的耽美小組成員多達17754人。千人以上的小組為14個,加上若干幾百人小組,合計約7.6萬人。
耽美游戲。即以同人故事為題材的電腦游戲,較為著名的有《耽美夢想》、《紙砂草書》、《東方》系列、《月姬》、《寒蟬鳴泣之時》等。
(2)傳統媒體推波助瀾。通過對“腐女”概念的傳播,讓耽美族這個原本邊緣的文化群體迅速變得廣為人知,傳統媒體在概念傳播、觀念普及上仍然有著不容懷疑的話語權。此外,現在耽美雜志也已經可以像普通動漫雜志一樣出現在書攤上。
(3)手機媒體進一步滲透。彩信、手機耽美游戲、手機電子書、耽美手機桌面,各種耽美產品通過手機應用流行起來,隨著手機逐漸成為各種媒介的融合終端,耽美文化借助手機進一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全媒體時代耽美迷群的新特征:
(1)從消極的受眾到積極的受眾。網絡充分激發了網友的表現欲、傳播欲和認同欲,他們積極地傳播,參與討論甚至創作,范圍已經不局限于漫畫小說,而發展成對眾多社會現象的調侃。
(2)從大眾到小眾再到大眾。網絡的介入使得耽美美學以驚人的速度席卷社會,耽美群體日益壯大,越來越多的受眾知悉并加入耽美的行列,曾經像宗教式的話語體系逐漸發展為流行網絡語,小眾又漸漸形成大眾的趨勢。
(3)從低調到高調,伴隨有身份認同優越感的集體無意識。隨著耽美漸成潮流,不管是否真正對耽美產生興趣,不少網民喜歡宣稱自己為“腐女”,并樂于使用各種耽美術語。曾有耽美迷在接受采訪時說,她平時只要和一些同學說“我是‘露(露西弗俱樂部)上的”,同學們就會對她刮目相看,言語和眼神都“柔和”了許多。
接觸耽美內容的影響
積極影響。(1)讓有共同愛好的人們獲得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感。耽美網絡社區的互動性能夠使耽美迷獲得即時的反饋,通過共同話題的參與和討論,網民可以獲得身份上的認同。(2)多元的價值觀讓社會更加寬容。耽美作品不僅使同人女沉醉于愛情的凄美和偉大中,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她們的一些觀念。在本研究的小規模調查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示耽美作品改變了他們對同性戀的態度。
消極效果。(1)過度狂熱導致的不理智和習慣性依賴。同人女對耽美的癡迷已經形成一種習慣性的依賴,正如一名耽美迷所言:“我如果哪天不看看翻翻BL動畫、漫畫小說,就會不舒服,而且一看見BL的動畫漫畫我就必買。”此外,還有女性耽美迷由于過分沉溺于耽美漫畫,男朋友無法理解,感情方面遇到障礙。(2)耽美作品良莠不齊,對主流文化造成沖擊。為了吸引點擊率,有些耽美網站不惜推出近似情色的小說作品,以耽美之名,行庸俗之實,不僅缺乏美學價值,還易荼毒青少年的思想。(3)現實生活人際溝通障礙。有社會學家或心理學家將耽美與性取向相聯系,將其視為變態心理的一種,認為耽美愛好者存在“心理問題”。而這種問題也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障礙。
結論和啟示
全媒體時代的迷文化比以往任何時代的迷文化更能得到廣泛傳播,網絡及新興媒介的蓬勃發展打破了小眾亞文化的信息壁壘,使得耽美迷群隊伍日益龐大。隨著傳統主流媒體越來越多地向網絡尋找信息源,它們對耽美現象的報道又進一步擴大了該文化的影響范圍。從某種層面上可以說,全媒體時代耽美風潮的形成,是各種新老媒體聯動的結果。
對多元文化的寬容是文明進步的表現,耽美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應該獲得其應有的存在空間。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市場的逐利行為使得打著“耽美”旗號的各種文化作品良莠不齊,如果不加以把關甄別,勢必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誤導。因此,在新興媒體逐漸有更多話語權的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更應該以其公信力和權威性有所擔當,讓青少年擁有選擇各種文化權利的同時,也能夠在一個更成熟理性的媒體環境中汲取更有價值的營養。
參考文獻:
[1]張姍.迷研究理論初探[J].國際新聞界,2007(5).
[2]王萍,劉電芝.“同人女”現象的分析與思考[J].青年研究,2008(10).
[3]蘇威.耽美文化在我國大陸流行的原因及其網絡傳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4]吳彥明.“迷”之謎團——迷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廣告學研究,1997(7).
[5]鄭雪梅.大眾傳媒文化之網絡文化現象解析——網絡耽美文學流行現象中的社會心態[J].文學界,2010(7).
(作者均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碩士生)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