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類詞綴”的出現一直是較受關注的一個語言現象,但對新興類詞綴產生機制的討論不多且比較籠統(tǒng)。本文從認知圖景的角度,以“族”“熱”“零”三個新興類詞綴為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認知圖景類詞綴族熱零
一、引言
詞根和詞綴是詞法研究中的一對重要概念,一般認為表達實在意義的是詞根,起附加作用的是詞綴。漢語中的絕大多數語素是詞根,典型的詞綴很少。不過,詞根、詞綴這“兩級”之間的一種中間現象——類詞綴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呂叔湘(1979)明確提出了“類前綴、類后綴”的概念。之后有不少學者都對類詞綴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如沈夢瓔(1986)、朱亞軍(1991,2001)等。研究主要集中在“類詞綴”的定義、性質、范圍等方面,對于類詞綴如何產生這一問題的討論不多且比較籠統(tǒng),大多認為類詞綴的出現可以適應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要,且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現從認知圖景的角度分析,盧英順(2006,2008)提出:認知圖景是人們對現實世界常規(guī)的,或者說是比較恒定的認知模式。這種模式是以普通人的日常認知經驗而非專家的認知為基礎的;還必須是為許多人所共享的、概括的認知模式,任何與某一認知圖景相關的個別情況一般不在認知圖景這種知識范圍內。另外,認知圖景具有層次性,即不同詞語激活人們對認知圖景的想象層次不同,有的比較具體,有的比較籠統(tǒng),因而可以相應地定義為“上位認知圖景”和“下位認知圖景”。與認知圖景相關的凸顯問題則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凸顯決定認知圖景中的哪些要素可以在語法結構中出現,第二,凸顯確定語法成分的順序。認知圖景與新興類詞綴的產生是有聯(lián)系的,下面將以“族”“熱”“零”三個較為公認的新興類詞綴為例,對此類詞綴的產生機制進行討論。
二、類詞綴與認知圖景
(一)“族”的認知圖景及相關問題
1.作為類詞綴的“族”。作為詞根的“族”,有“民族”“聚居而有血緣關系的人群的統(tǒng)稱”“事物有共同屬性的一大類”等多個義項,作為類詞綴的“族”則不具有這樣明確實在的意義,而是演變?yōu)椤熬哂心撤N共同思想或行為的一類人”這一概括性的意義。如:
(1)對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80后”的女生們來說,“月光族”已然成為明日黃花,她們中不少人早已遠離一窮二白的“月光族”,躋身貴族般的“透支族”。(《廣州日報》2009年11月7日)
(2)景氣逐漸復蘇讓上班族勇于跳槽,轉職意愿最高的是媒體出版,緊隨其后的是不動產以及傳統(tǒng)產業(yè)制造業(yè)。(《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
(3)限制群租,只會讓“蟻族”無處容身。(《南方周末》2010年12月6日)
由于認知圖景是以普通人的日常認知經驗為基礎的,不管是作為詞根的“族”,還是作為類詞綴的“族”,其認知圖景均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并不具有細致的界定和分類,可以說是處于較高層次的認知圖景,因為似乎沒有明確與“族”對應的“下位認知圖景”,當然這里只說“族”的認知圖景層次性較高,而不以“上位認知圖景”名之。大約只有在看到“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詞時,“族”的認知圖景才會激活“民族”這一點。而在“家族”“芳香族”等詞中,“族”的認知圖景激活的內容也是概括性的,不會具體到“聚居而有血緣關系”“事物有共同屬性的一大類”等。
2.“族”置末位時認知圖景所激活內容。當類詞綴“族”處在詞最末一位時,其認知圖景所激活的內容有:
1)被指稱的是群體對象,群體內部個體間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該對象表達內容非常寬泛,如在“X族”類詞中可以充當“X”的成分是多樣化的。從上文所舉的例子“月光族”或“蟻族”中也可以看出這點。“月光族”中的“月光”本身是一個“舊瓶裝新酒”式的換義新詞,意為“每月都將收入花光”;“蟻族”中的“蟻”則承載了比喻意義“像螞蟻一樣外表弱小,內心強大”。
2)名詞化作用。類詞綴“族”具備了標示詞性的類化作用,即不管“X”是何詞性,加上“族”之后都變?yōu)槊~性,“是一個群體”,“群體”具有名詞的性質。以上兩點保證了“族”作為類后綴的能產性。
可見,“族”能成為類詞綴的基礎就是其認知圖景處在較高層次,且其認知圖景中包含了類化性質。
(二)“熱”的認知圖景及相關問題
1.“熱”虛化表示某種事物的流行性。“熱”具有“溫度高”“物理學上稱能使物體的溫度升高的那種‘能叫‘熱”等義項。作為類詞綴的“熱”其意義虛化引申自“溫度高”這一義項,可以表示某種事物在某一階段很流行,促使許多人去追求它,甚至掀起一股熱潮。如公眾媒體的文章標題:
(4)常熟興起籃球熱(《北京晚報》2004年6月19日)
(5)大學校園開學前興起經商熱(《新疆都市報》2007年8月24日)
(6)“國考熱”的冷思考(《湖南日報》2010年10月29日)
2.“熱”的認知圖景所激活內容。認知圖景激活的內容包括感知者、被感知對象、感知者感到該對象“溫度高”。“熱”的認知圖景雖然比較具體,不像“族”那樣具有較強的概括性,但其中也包含了概括性的因素,也為它的類詞綴化提供了基礎。
1)在“熱”的認知圖景中被感知對象的邊界模糊。例如“今天天氣真熱”一句中,“天氣”這一對象的邊界顯然是模糊的;或“這盆水真熱”,也隱含了這盆水在冒熱氣等情形;即使是看上去邊界很確定的對象,在“熱”的認知圖景中,其邊界似乎也是可以適度擴大的。由此可見,“X熱”構造新詞時具有較寬的結合面、較強的能產性與其認知圖景中具模糊性因素有一定關系。
2)“感到對象溫度高”這一內容具有相對性,或者說有一定的強調作用。在“今天天氣真熱”例句中,如果昨天的氣溫是零度,而今天的氣溫是十度,盡管十度時的氣候炎熱程度與三十度甚至更高氣溫時的炎熱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但由于十度與零度之間已經溫差較大,故這句話還是合理的;但如果昨天的氣溫是十五度,今天的氣溫是十度,就不能說這句話了。“X熱”也有這種強調作用,而且還有更多的延伸涵義,如“國考熱”包含了在各種職業(yè)規(guī)劃中參加國考比其它選擇如考研等更熱門的意思,也包含了現在參加國考比前幾年參加國考更具吸引力的意思。這樣的同質性也為“熱”成為類詞綴提供了預設基礎。
3)“熱”的認知圖景中包含了“感知者”這一主體。雖然在第一次凸顯中,這一成分相對而言并不經常被使用,但主體的存在可能激發(fā)了“X熱”的一個特殊作用:能使人聯(lián)想到與“X”相關的動作。如“籃球熱”其實是“打籃球形成熱潮”的意思。這也使得“熱”的結合面更寬,有助于它成為類詞綴。
總之,“熱”的認知圖景中包含了有利于它成為類詞綴的概括性因素,使它具有較寬的結合面和較強的能產性,并具有獨特的語義性質。不過,“熱”的認知圖景是否對其類化作用產生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零”的認知圖景及相關問題
1.作為類前綴的“零”。“族”“熱”均為類后綴,“零”則是類前綴。如:
(7)醫(yī)務工作者毫無懼色地選擇了和非典“零距離”,這是何等的大智大勇。(《人民日報》2003年5月9日)
(8)樓市低迷,杭州一些周邊樓盤使出了“零首付”的“險招”。(《武漢晚報》2008年12月10日)
(9)國家統(tǒng)計局副局長張為民在發(fā)布會后接受本報采訪時透露,中國的人口增長將繼續(xù)下降,預計中國將在2032年前后達到人口零增長。(《新京報》2011年4月29日)
2.“零”的認知圖景所激活內容。“零”有“部分的,細碎的,與‘整相對”“數字上把數字符號‘0讀作‘零”等幾個義項。其中從“數字符號‘0”的義項又引申出“沒有,無”這一意義。作為類詞綴的“零”的認知圖景激活的內容主要是兩點:被指稱對象,該對象在某情況下沒有出現。
1)“零”的認知圖景和“族”一樣,是處在較高層次的,這樣就保證了“零”作為類前綴的能產性。
2)“零”的認知圖景中也包含了具相對性、強調作用的語用隱含義,即某事物在相關情況下一般是存在的,但由于某種原因它現在不存在了。例如“零首付”就暗含了“買房一般有首付”這一預設。這樣有將“零”與“無”“不”“非”等否定性前綴區(qū)分開來的作用,某種程度上更有利于“零”成為類詞綴。
三、結語
漢語新興類詞綴的大量出現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新興類詞綴適應了新時期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對豐富和活躍當代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從認知圖景角度入手分析,可以看出類詞綴的產生與其認知圖景的概括性有關。處于較高層次的認知圖景可以保證類詞綴的能產性。處于較低層次的認知圖景中包含的概括性因素也有利于類詞綴的產生和發(fā)展。另外,類詞綴具備標示詞性的類化作用的性質可能也與認知圖景有關;除認知圖景中包含的問題之外,類詞綴的產生可能還與隱喻等有關,這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沈孟瓔.漢語新的詞綴化傾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4).
[3]朱亞軍.說“—熱”[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1,(2).
[4]朱亞軍.現代漢語詞綴的性質及其分類研究[J].漢語學習,2001,
(2).
[5]盧英順.“下來”的句法、語義特點探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2006,(5).
[6]盧英順.關于認知圖景的幾個問題[J].語言科學,2008,(6).
(符曉妍上海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