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翠 謝友慧 戴永濤 楊炎川
摘要: 計算機技術和智能控制理論的迅速發展及電工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職業院校電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電工電子技術》教學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還存在很多問題, 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師生教學關系、實踐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 電工電子技術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電工電子技術》是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工科各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具有理論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學習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材知識容量大,涉及面廣,理論抽象,再加上工科專業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一般開設在第一學期,學生剛進入大學,對大學的教學特點缺乏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觀念并沒有及時轉變,學生普遍感覺《電工電子技術》難學。二是教材重視理論知識分析與公式推導,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實用性、實踐性原則,加之課程時數少,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趕時間、滿堂灌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三是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目標不明確。針對以上三方面問題,我們以專業特點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了改革,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進一步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使教、學、練融為一體,從而積極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優化調整教學內容,運用信息化技術,轉變教師傳統教學方法。
首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內容應圍繞以掌握概念為基礎,以強化應用為重點,以計算分析為手段,對內容進行展開。教學時,應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做到“打好基礎,精選內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學”。為此,認真分析教材并根據當前學生心理擬定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劃分,明確各部分聯系,逐步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如:磁路及電磁器件的學習,可引入汽車點火線圈,半導體器件的理解則引入汽車三相橋式整流電路及電子調壓器電路等,使學生將電工電子基礎知識與汽車迅速結合起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
其次,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采用聲音、圖像、影像等表達手段,使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更加生動、直觀、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現代教育技術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在黑板上進行理論推導、公式演算,仍是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好方法應該保留。即使在信息時代,教學的關鍵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技術,教師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不能改變,與虛擬課堂相比,教師的面授顯得更加親切,更能體現人文精神的需求及重要性。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進現代學徒制,發揮實踐導向作用,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贏。
首先,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結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十分注重理論分析與實踐操作的結合。例如:講授交流電路,其中的功率因數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功率因數的高低決定著電源容量的利用率,所以如何改善整個電路的功率因數,其意義相當重要。但功率因數的概念非常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們就通過組織學生親手安裝日光燈電路,利用并聯電容法在電路中并聯不同的電容,并觀察、記錄、對比,從而加深對功率因數的理解。
其次,推進現代學徒制,改變傳統學徒制的弊端,使得書本知識得以與生產實踐相統一。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傳統學徒制重“行”,這是其優點所在;而現代學徒制重“行”,更重“知”。在生產操作過程中,涉及相當多的先進科技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的產業工人不僅要會熟練操作,更要知道為什么那樣做。只有“知”、“行”并重,我們的職業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現代產業技術工人,推動社會及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由于它的基礎性,它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很多電器元件和電氣設備中都可以體現出來,通過現代學徒制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來理解理論知識,然后用扎實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
3.推動研究性教學,通過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研究性學習就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采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在自然、社會和現實生活中,自主選擇并確定專門的研究課題來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達到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推動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聽課、課后作業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團隊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因而在教學中,適當增加設計性實訓項目,針對研究性學習的需要,由實驗室根據當前的實際條件及教學內容安排,提出意向性的實驗課題,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器材、確定實驗步驟并輔之實驗,讓學生在研究、創新中嘗試“失敗和成功”的快樂,同時更有利于增強他們相互溝通、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討論、學習達到以強帶弱,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激發出各自的學習興趣。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改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形成一種蓬勃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
4.結論。
總之,通過采用以上方法,相應安排理論教學、企業頂崗實踐教學、實訓研究性教學等,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應對就業競爭和市場競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孟秀芝,王宗省,李躍輝.電工電子教學實習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1(10).
[2]王素娟.培養高等職業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
[3]王香婷,劉濤,程健,湯中於.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0(02).
[4]周輝.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比較研究[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5(02).
[5]喬少華.網絡教學中教師作用的發揮[J].榆林科技,2007(05).
[6]郭利霞.以校企合作為核心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S1).
[7]嚴謹.關于校企合作中工學結合問題的思考[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3).
[8]王笑梅,孔凡成,李美芳.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職業能力”培養機制[J].現代企業教育,2008(10).
[9]劉鳳云,高建寧.集團化辦學——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戰略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