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 要 社會課程的內容知識面廣泛,與生活密切相關,課程具有實踐性,該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先考察了社會課程的性質和內容,然后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中小學社會課程的沿革,接著指出中小學社會課程目前的研究動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中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關鍵詞 中小學 社會 沿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The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Social Stud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IU Ping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Social studies have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closely relate to life. The course is important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ecause of its practical. 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social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course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n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cours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course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ciety; history
我國大陸從1992年正式啟動小學社會課程,隨之而來的是對社會課程的探索和研究,但從目前看來,對中小學社會課程的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很不夠,尤其是理論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本文主要介紹我國中小學社會課程的沿革以及目前的研究動態。
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試用)》中指出,社會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對小學生進行社會常識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所謂常識教育,是包括社會生活、公民教育、歷史、地理、法律常識等。由此也可以看出,社會課程的綜合性。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社會課的課程性質究竟是什么,社會課有無獨特的課程價值,這類問題現在并沒有真正弄清楚。
1 中小學社會課程的沿革
我國社會課程的設置、名稱變化較多,高、中、低年級也有所不同。這里的介紹從新中國成立起,主要介紹1988年以后的中小學社會課。由于1949年到1987年之間沒有社會課,這里簡要介紹一下期間的常識課程。
1.1 1949至1987年期間
新中國成立后,小學開設了自然、歷史、地理課,此時并無社會課,“社會”是在1992年開設的。1950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初稿》,這個《初稿》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單獨設常識課,通過語文及其它科目進行常識教學;三、四年級每周開設3節常識課,向學生講授社會常識和自然常識基礎;五、六年級的常識進行分科教學,開設歷史、地理、自然三科。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教學活動被打斷,教學秩序被打亂,常識課程被取消。1967年2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小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這個《通知》明確取消了小學高年級的自然、歷史、地理課程。后來各地學校陸續復課,但這一時期的常識教學內容是為政治運動服務的。
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教育戰線在經歷過十年浩劫后,重新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1.2 1988至2000年期間
1986年,國家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為了加強社會常識教育,減少課程門類,規定小學四、五、六年級(五年制學校三、四、五年級)開設社會課,不再開設歷史、地理課。小學階段,全國普遍設置了社會科課程“社會”。
在義務教育法頒布后,我國推行了課程教材改革。這一輪課程教材改革打破了長期以來全國實施統一教學計劃、使用統一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局面。除了教育部(國家教委)制訂供全國大多數地區使用的教學計劃與大綱外,上海市與浙江省也制定了適合各自地區的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試用)》推行,我國小學在建國后第一次開設社會課。
初中階段,教育部的教學計劃仍然是分科型歷史、地理課;而浙江全省與上海市部分初中設置了取代史、地課的社會科課程“社會”。上海90年代初的課程改革將社會科的學習年限延伸到了初中階段。1991 年,上海開始在楊浦區10 所中學進行《社會》綜合課的實驗,以歷史為線索,將地理、社會學等基礎知識融合起來,即在一冊教科書中含有歷史、地理和社會學的知識。在初中設置社會課,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尚屬首例。從總體上說,該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和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浙江的教學計劃開設的社會課,初一學習社會的環境,初二學習人類的歷史發展,初三學習當代社會狀況,即在“社會課”的總體框架中,分年級開設了有關地理、歷史的課程,屬分科聯合型。高中階段則都是分科型歷史、地理課。
1.3 2001至2009年期間
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繼續推行“多綱多本”的課程教材多樣化改革。教育部在充分研究后于2001年6月8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正式推出了《品德與社會》和《歷史與社會》這兩門新學科。教育部制定的全國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供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使用。上海市制定的課程計劃與標準,則供上海市使用。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在小學低年級(一至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在中高年級(三至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將思想品德與社會課整合成一門綜合程度更高的課程。
初中階段,教育部設置了兩套課程計劃,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一是綜合型《歷史與社會》(取代史地課的社會科);另一則仍然是分科型歷史、地理課。
高中階段是分科型的歷史和地理課。而上海市繼續推行綜合課程實驗,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初一、二設置歷史和地理課,初三設置社會課;高一、二設置歷史和地理課,高三設置社會課。
2 中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社會課程發展至今,已經具有了多樣性與綜合性的特點。社會科教育的趨勢,不會過分追求社會學科知識系統的完整性,而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上,更會視價值觀教育為其核心任務。
目前,我國的綜合課程有:小學開設《科學》、《藝術》,一、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程,三到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初中設置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方案,綜合課程有《歷史與社會》,高中開設《歷史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指出,要改革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課程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改革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內容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這也體現了學科綜合型的特點。開放性、多樣性、相對性、批判性成為社會科教育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教學大綱(試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李稚勇.小學社會課程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稚勇,方明生.社會科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趙亞夫.論我國社會課的終結與再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5] 王永紅.當前我國(大陸)小學社會科研究述評.學科教育,2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