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希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涉及到既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論性、邏輯性,又要體現傳播接受的規律、政治教育和價值教育的規律以及教育規律。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國家意識形態與個體發展需求的關系、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解釋證成與價值訴求吸引的關系、外在灌輸與心理接受塑造信念信仰的關系、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與遵循教育規律的關系、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想應然與現實體現的關系,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才能取得應有的實效。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核心價值觀; 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5-0007-0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1],對于這樣一個確保社會主義方向的核心價值的教育,意義非同尋常。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時,有一些基礎性的問題需要認真思考,予以厘清。既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論性、邏輯性,又要體現傳播接受的規律、政治教育和價值教育的規律、教育規律。
一、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匯綜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全社會提供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構成一個嚴謹一貫的整體。注重邏輯性、科學性、規律性,是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的論辯證成,有著邏輯體系所要求的自身的圓融性、自洽性。核心價值體系來自于唯物史觀這一堅實的理論根基,決定了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相一致,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具有人類發展的先進性,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代表著人類前進的價值方向,是我們凝聚共識、形成共同思想基礎的理論根基。列寧指出:“為什么馬克思的學說能夠掌握最革命階級的千百萬人的心靈,那你們只能得到一個回答:這是因為馬克思依靠了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獲得的全部知識的堅固基礎;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導致共產主義,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科學所提供的全部知識而證實了這個結論。”[2]
核心價值體系之所以作為“體系”,要體現這一理論的完整結構,博大精深,系統圓融。而“核心價值觀”則需要人們簡明地把握,朗朗上口,化識為智,轉識成德,在價值選擇和實踐行動中體現,因而是核心價值體系最簡潔、最直白的體現,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簡潔、更鮮明,更富有凝聚力、感召力,更易于傳播、深入人心。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基本觀點,起著評價標準、評價原則、評價尺度的作用,核心價值觀統領著具體價值觀,如經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職業價值觀、生活價值觀等。價值觀既是對價值問題總的觀點,具有一般的指針意義,又有其時代特征,與特定的社會階段、歷史時期、文化背景等具體情形相聯系,有著它自身的豐富內涵。經濟關系、社會形態、社會理想等都對之產生影響。這種時代特性賦予的價值觀具有與現實脈搏息息相通的品格,一定的價值觀念總是可以折射出當時社會歷史文化的狀況。具體到當今時代,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價值基礎、精神動力,同時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特征。價值觀反映出了從事物質活動的終極意義與追求,它是生活的目標與意義所在。
這方面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如:深入研究與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結構要素、內在關系,“繼續深入研究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間的關系,研究與凝煉不同群體的價值觀,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等等。
二、國家意識形態與個體發展需求的關系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要發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就要充分發揮這一科學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說服力,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特征的要求與體現,是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精神力量。作為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需要傳播、普及、推廣、踐履。但國家意志如何與個體發展需求相一致?如何把國家意志與個人發展的需求有機結合?
價值教育不能總是“我要求你如何如何”,而是要體現“你自身發展要求如何如何”。在價值問題上,行動者、主體的自身需求、自身向善的動力,是根本的內因,非常重要。其實,二者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推崇的就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與人的需要高度一致,個人與共同體的一致。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獲得自由和獨立性的個人會形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一方面,“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另一方面,“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5]。馬克思主義最重視的,是現實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6],人的需要應該得到全面的發展,使人不再成為“非人的、過分精致的、非自然的和臆想出來的欲望的機敏的和總是精打細算的奴隸”,從而使“人的需要的豐富性”真正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7]。在這里,勞動者將成為“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8]。勞動的普遍化、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使社會和個人都將有更多的非勞動生產和余暇,這就為全體社會成員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條件。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私人,是“非政治的人”,是自然人,具有感性的、個體的、直接存在的人,是本真的人。人在擺脫了物的支配關系,亦即擺脫了生存壓力之后,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可以按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天賦、自由而多樣化地發展自己,人就不會成為強加于個人的社會分工的奴隸。共同體是個體自由全面發展其才能的必要條件,即個體獲得人格自由的條件。
在資產階級市民社會中,國家要求與個人需求常常是相悖的,內在地難以達成一致。黑格爾提出,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同他人的關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滿足他人福利的同時,滿足自己。利己的目的就在它的受普遍性制約的實現中建立起在一切方面相互依賴的制度。在馬克思看來,在政治國家中,人作為公民或公人,是政治的人,是抽象的、人為的人,寓意的人、法人。 “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既不是抽象的人性,它有著具體的社會屬性;同時,又不只是簡單抽繹出的政治與階級屬性,在進行階級分析的同時,也強調人的豐富的感性實踐。馬克思曾經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從主體方面來看: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邏輯的力量、人性的關懷、實現的路徑,沒有其它學說可以與之媲美。與其它思潮相比,馬克思主義不僅找到了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目標,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最為深刻,更在于找到了實現這一目標的科學道路,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消除物的奴役、消除人的奴役,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對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發展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指導。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自身成長成才的重要指導意義。落實到個人發展,教育要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中心,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判斷問題、提高敏銳性的能力。能夠有一個穩健的理性,有一個人民的、大眾的立場。
三、理論解釋證成與價值訴求吸引的關系
現代社會是多元選擇、多元文化并存。理論解釋無論多么縝密有力,“是”與“應當”無論分析得多么條理有序,被教育者可以承認你的闡釋在邏輯上是對的、成立的;承認你的學說在揭示規律上是正確的——但與我無關:你對,但我不做,奈之我何!
理論的吸引力是一方面,但知行未必統一。對于馬克思主義,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大概要算是“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十一條,這里體現了馬克思對他之前所有哲學觀念最深刻的批判,即,對傳統哲學純粹理論態度和形而上學思辨方式的批判,馬克思認為傳統的哲學只是提供了對世界的一種或多種解釋,卻忽略了哲學的根本任務,這個任務就是:研究人的感性活動,并且是在歷史運動中的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只有對傳統的抽象理論態度和形而上學方式的揚棄,才能真正地理解并開展一種現實的感性實踐之路。這充分體現了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
理論如何能吸引人?成為人的主動渴求?不僅要有邏輯魅力,還要有人格魅力,需要把知識的力量轉化為激情、價值追求。德國學者沃爾夫岡·豪格在2005年出版的《十三個嘗試——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再闡釋》一書中,引用了馬克思同時代的“行動哲學”家Moses Hess在1841年寫給作家的一封著名的信,信中這樣描述了馬克思的思想魅力:“你要做好思想準備,去認識那個最偉大的、也許是現在唯一還活著的真正的哲學家,不久,他將在公開出現的地方(無論著作還是講臺)吸引整個德國的注意力。從他的發展以及他的哲學思想形成來看,他不僅會超越施特勞斯,而且還會超越費爾巴哈,后者具有重大的意義!——我現在如果在波恩就好了,倘若他講邏輯學,我將是他最熱忱的聽眾。他將給中世紀的宗教和政治以致命的打擊,他把哲學上最深沉的嚴肅與最尖刻的笑話融合在了一起;想一想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吧,他們現在已融合在了一個人的身上(我說融合不是指把他們簡單地堆在一起),這個人就是馬克思博士。”[9]
正如《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所說,馬克思對人抱著熱情的信念,對抽象教條懷有深深的疑慮。他沒有時間去設想一個完美的社會,對平等的說法保持高度的警惕,也從來沒有夢想過一個所有人都穿連體工作服、背后寫著國家保險號碼的未來。他希望看到多樣化而不是整齊劃一。他從未宣傳人是歷史無助的玩物。他比右翼保守主義者更敵視國家機器,并把社會主義視為民主的深入,而不是民主的敵人。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模型基于藝術自由表達的理念之上。他沒有盲目崇拜物質生產。相反,他想要盡可能地廢除物質生產。他的理想在于休閑而不是勞動。如果他不屈不撓地關注經濟問題,那不過是為了削弱經濟對人類的控制力。他的唯物主義思想與人類秉持的道德和精神理念完全相符。他慷慨地贊美中產階級,并將社會主義視為自由、人權和物質繁榮偉大遺產的繼承者。[10]這里,我們感覺到一個關注人的、充滿生活激情的馬克思的形象。把科學的理論與人性的關懷完美地結合,與人的幸福生活、追求人的發展、完善等價值追求水乳交融。這啟示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也要把理論解釋和證成方面的邏輯,與這種理論的宗旨目標、價值訴求結合起來,成為真正吸引人們、凝聚人心的物質力量,促進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秩序的規范要求與個體行動準則的一致性,把個人價值追求與社會價值取向結合起來。
四、外在灌輸與心理接受塑造信念信仰的關系
就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來說,在方法上,我們是只注重灌輸、講授,還是也以多種形式進行教化、訓練、實踐、體驗?我們可以根據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同內容特征,突出不同的方面。比如,在民族精神方面,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視角,詮釋中國的價值傳統,對于民族精神的體認就有著很強的邏輯力量和厚重的歷史感,學生在觀念上置身歷史長河中感同身受。使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與情感體驗、文化熏陶融為一體。對于其內容體系,在加強研究的同時,融貫到教材、課堂、活動的各個層面。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展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論述,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近現代中國人民的理想追求的論述;在道德教育板塊中突出道德教育的內容,把榮辱觀教育的具體內容,概括到道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的框架中。以前我們有榮辱觀教育的內容,但它實際上是道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的一塊,可以提出這一名稱,以更加明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系統性、科學性,只是讓人信服的一個條件,更重要的是它要解決思想問題、思想困惑,這就要求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要貼近人們的思想實際,與其心靈脈搏合拍。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能夠以權威的專業素養回答人們的關切,使其成為人們愿意接受、心悅誠服的主流思想,能夠潛移默化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切領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核心價值教育要體現和反映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時代特征,在平實的語言和敘述中,體現出理論的深刻穿透力和邏輯的魅力。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理論研判,是一番比較、分析、鑒別、遴選、借鑒的工夫,這需建立在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做出,不能以狹隘的思想方式來信奉。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我們也一直提倡要有世界視野,但是如果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卻絲毫不予涉及,則世界視野就是空話,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也就無從感受,更談不上借鑒汲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教育,需要讓人們真切領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到各個層面。需要貫穿于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建設全過程。但這種意識形態必須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不能照本宣科。教育、灌輸、宣傳、理論教育、實效性,價值、素養、境界,傳播學方法的引進,使我們在原有的“灌輸”模式上再注入更加積極的“參與”模式。通過實踐、體驗,化識為智,轉智成德。
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針對當時工人階級文化水平較低,提出工人不能自發地產生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工人階級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社會主義學說則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11]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從外面充實(灌輸)到無產階級中的。列寧指出,自發的工人運動容易受到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控制,“原因很簡單: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淵源比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久遠得多,它經過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擁有的傳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12]
列寧提出:“對于覺悟的工人來說,社會主義是一個莊嚴的信念”[13]。這種信念如何通過理論教育形成?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有著很強的科學解釋力,成為進行個別專業領域研究分析判斷的方法論基礎。在進行中西哲學史教學、新聞學、政治學、社會學、文藝學等學科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使得人類認識世界、認識特質和精神現象的立場視角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使縈繞在思想史上的許多迷霧變得煙消云散,以前顛倒了的觀念被重新顛倒回來,撥亂反正。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觀,教書育人,形成整體合力,各個相關的學科都能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教育宣傳普及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育人是教學本來就有的意涵;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社會科學的精髓與靈魂,決不是外在摻揉進去的,教育者有責任認識到這一點,努力貫徹這一點,教給學生這一理解和分析的方法論立場,實現一種有機的提煉、合乎邏輯的、自然而然的抽象上升。
但這種上升、提煉、點化的過程,應由教師予以引領體現,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潛移默化,不應當完全交給學生去自己選擇體悟。在信息化時代,讀圖快餐文化流行,學習方式上也容易浮躁、急功近利。教師有責任以合乎教育規律、合乎理論邏輯的方式進行“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類文明的高端成果,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學習。在知識分子少的時代,工人文化水平低,需要從工人階級以外的人那里“灌輸進來”。灌輸是一種方法,但現在作為有著較高文化水平和理論修養的大學生來說,僅靠灌輸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其它的方式來掌握,如教化、熏陶、啟迪、實踐、互動等。
五、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與遵循教育規律的關系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需要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結合其智力發展、情感體驗、意志品質、理想信念形成的特點,分段分層,因材施教,使不同階段的學生,能夠真正地融入,而不是機械地生搬硬套。根據受教育者的認知特點、成長規律,探索各階段教育目標和內容、實踐途徑與方法,形成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的教育序列。小學注重行為養成,中學注重情感體驗,大學則要以理論服人。通過科學設計,以與學生身心成長特點相適應的方法和途徑,有機融入。
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庭和學校是他們生活的大部分內容。他們與社會接觸少,小學生是從自己的切身感受來感知世界、判斷是非的,常常以外在的服從與紀律為定向。這時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責任、尊重、公平、關懷、誠信、勤儉、互助、感恩、寬容、正義、勇敢、自律、合作等道德品質,了解和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學生的視線更加轉向注意自身,更加關注自尊自信、獨立性,自我統一性形成,這時就要注重自尊自愛教育、人際交往教育,進行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倫理和審美教育,培養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情操,進行初步的公民意識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把志趣、能力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在高中階段,重點是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公民。
大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最高層,對于善于獨立思考的大學生來說,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需要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體現人類文明方向的角度進行理論解釋,核心價值教育更多地應注重理論分析,展示出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理魅力、邏輯力量,把這一理論所內蘊的正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正確總結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規律的品格揭示出來,使大學生堅定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性。政治上的堅定,來自于理論上的堅定。這需要我們認真加強理論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主渠道作用,做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三進”工作,使理論教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能夠回答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問題,回答中國發展的問題,回答黨的執政問題,能夠引領學生思想,解疑釋惑。學科的成熟有賴于自身的建設。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停留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改進講授和考核方法、活躍氣氛提高實效方面,理論教育需要生動,但在大學課堂,不能象在居委里弄的宣講,“理論”的發掘,科學的闡釋,仍是一個有待加強的方面。如果學理性、邏輯性不強,同樣沒有說服力,僅靠多樣的生動性、豐富的實踐性,是不能真正引領當代大學生群體的。需要教師著眼于學科涉及的重要學術問題,體現國內外學術前沿進展,對學科本身的邏輯結構、重要問題做深入探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和教育,提供實質性的、深入的論證。
當代青年中思想認識、價值追求有著強烈的差異,多樣、多變、多元特點,需要我們結合這些特點,在教育的理念、目標、方式、方法上進行系統的設定;針對其差異性特點,與個性、與個人體悟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求我們的教育不能千篇一律、空泛說教。赫爾巴特指出:“教育的出發點,就是把學生當作個別的人來對待,以學生的個性為前提”[14];針對其多變性特點,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有堅實的根基,成為其信念,發揮持久的魅力;針對多元性特點,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有凝聚力、吸引力。為此核心價值的教育過程,既有學問、知識的內容,又有情感、信仰的維度,寓價值教育于知識教育,在價值教育中展現其知識性和科學性的邏輯魅力。
六、理想應然與現實體現的關系
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根源于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發展起來的”[15],這就講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三個重要根源。對于前二個根源,人們有了足夠的認識,這里著重談一下第三個。
為了更好地進行理論研究和有效傳播,我們需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基礎性命題進行研究,在全球視野中審視中國語境的價值建設問題,通過對當代國際(特別是美、英、德)的核心價值觀、國家價值觀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方式與構建路徑研究。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我們要汲取人類社會的優秀成果,不能孤立于世界文明,就要順應世界的文明趨向。我們的理論研究要處理好中國特色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問題,使中國的價值追求與國際社會的價值共識盡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話語,這也是中國能夠取得國際社會更多的話語權、獲得廣泛擁護的價值基礎所在。其中就包括要研究西方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借鑒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具有世界視野。可以看出,意識形態建設、核心價值建設是現代國家都在努力推進的事業,負責任的公民意識能夠促進人們的幸福感、安全感、社會認同感,使公民之間、公民與社會之間、社會與國家之間具有親和力。社會的無信仰、無凝聚力,普遍的浮躁心理,對社會是一種威脅。如果一個社會難以形成主流價值觀念,就會導致公民對社會的認同感降低,社會抗震能力減弱,如遇突發事件,難以凝聚人心。如阿根廷在發生金融危機后,由于缺乏主流價值,社會無法形成合力,無法同舟共濟渡過難關,國家在沒有外部敵人的壓力下頃刻坍塌,一個人均GDP達到8 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垮掉了[16]。如果沒有對公民意識的清晰自覺,一個社會就難以非常健康地運轉。在西方國家,常用的概念是“立國價值”,這是指一個國家的建立、運行所需要的基本價值觀。公民對于國家基本價值觀保持忠誠,而對于國家的管理者而言,忠誠于國家的基本價值,是遵守了最初與人民的約定這一最原始的契約,這一價值觀是不容討價還價的[17]。憲法作為立國的政治宣言,反映了主權在民的原則。價值觀的基礎是公民身份所包含的公共性,它以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為基礎。社會的凝聚力使得社會秩序得以可能,這種凝聚力、向心力,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與信念基礎之上的。“信念是整個政治努力的關鍵,因為它為我們承擔、褒揚、獻身于它提供了理由”[18]。公民特別是公共官員基本的道德責任就是成為立國價值的積極支持者、保護者和保證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其方向性,是人類社會美好的價值追求,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理想,是吸引人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宗旨、目標、旗幟。這種理想性激勵著工人階級向著美好的社會、美好的境界前進。如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雇傭勞動,也像奴隸勞動和農奴勞動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和低級的形式,它注定要讓位于帶著興奮愉快心情自愿進行的聯合勞動。”當時還處在殘酷的雇傭勞動制度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就已經看到了美好的曙光和未來的方向,并樂觀地指導革命的運動,為此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在當代社會,這也是公民的權利。個人的幸福不是在真空之中,而是在社會中才能實現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只有在城邦中,幸福的生活才能實現,只有在城邦內并通過城邦生活,德性才能得到運行。核心價值是一種價值引領,在長時間內代表著一種追求。但理想、理論與現實也存在張力、不一致、間隙,理論的理想性如何在現實中逐步轉化為實現,還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設定,以保證先進的價值體系、價值觀念的運行、實踐和現實的生命力。價值體系論證得如何、價值觀提煉得怎樣,最終是要在現實中體現出來,才會有真正的說服力、生命力,并投入現實的。一是價值體系的解釋要回應、引領現實;二是現實要以價值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踐履、進行制度設計和政策選擇,在實踐中發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7(01).
[2] 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3]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2-02-16(01).
[4][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19.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1.
[9] 沃爾夫岡·豪格.十三個嘗試——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再闡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131-132.
[10] [英]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李楊,任文科,鄭義,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11][12] 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17,328.
[13] 列寧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83.
[14] 赫爾巴特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 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2(1):3-7.
[16] 敖帶芽.功利化的社會秩序與社會整合[J].鳳凰周刊,2005(13):43.
[17][18] David K. Hart.The Virtuous Citizen,the Honorable Bureaucrat,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4(44):114,116.
[責任編輯:楊淑珍]